田应奎
〔摘要〕 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性问题研究,必须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坚持效率、公平与可持续原则,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研究经济效率公平可持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非公有制、政府市场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现代财政金融分配体制建设,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方向,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财政金融分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4-0005-06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认识永无止境。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性问题研究,必须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坚持效率、公平与可持续原则,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研究经济效率公平可持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非公有制、政府市场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现代财政金融分配体制建设,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经济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认识新成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指明了最终改革目的又明确了根本检验标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性问题研究,推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效率、公平、可持续这三项最终目的和根本标准的指导原则地位。一切改革理论与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三项最终目的,一切改革理论与政策都必须接受这三项最终目的的检验。无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改革,无论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安排,最终都要看是否推进和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我们把顶层设计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有利于避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有利于避免空议改革空谈误国,实现抓铁有痕实干兴邦。在宏观的战略层面,把效率公平可持续上升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思维高度,并以此为根本原则来指导改革的顶层设计,坚持效率思维、公平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将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境界。
坚持效率原则,深化经济效率问题研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制度文明建设。目前影响我国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的根本原因,集中表现为科技创新不足和制度激励不足这两大根本性问题。推动我国经济更有效率,必须大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和制度激励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化科教兴国战略研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深化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牢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方式,努力构建推动经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效率模式。
堅持公平原则,深化经济公平问题研究,推动经济更加公平制度文明建设。公平是一种人道,公平是人类第一美德,公平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公平是制度正义的灵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深化经济公平问题研究,推进经济制度公平文明建设。在微观方面,大力破除身份歧视、待遇不等、规则不公等,使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经济主体之间、公民个人之间有平等的地位、公平的机会。在宏观方面,大力破除城乡、地区、行业、部门间的权利不公、机会不公、政策不公等问题,使城乡居民、区域经济、行业部门之间能够均衡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原则,深化经济可持续问题研究,推动经济更可持续发展制度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是否可持续及其持续长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宏观政策和改革设计者必须具有对历史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的精神,同时要有足够的制度激励与约束使这种历史精神成为制度性的必然。
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一条宝贵经验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确保经济体制改革不犯颠覆性错误的重大原则要求。
(一)确立科学的市场经济发展观。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都依靠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来自行解决。其最基本的制度精神就是市场竞争、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其最核心的制度要求就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换,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现代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没有公平和竞争,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诚信法治经济。诚信就是自律。法治就是敬畏。没有更加诚信和更加法治,就没有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是公平竞争、诚信法治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把构建公平竞争、诚信法治的市场制度环境,反歧视、反垄断、反欺诈、反不正当竞争,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的根本性任务,让公平、竞争、诚信、法治的阳光普照市场大地,让诚信者获益,让守法者获益,让不诚信不守法者寸步难行。
(二)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是关于美好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追求全民共同利益,强调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经济发展更有效率,社会发展更加公平,文化发展更加先进,政治发展更加进步,生态环境更加文明。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反奴役,反对人身依附;社会主义反物化,反对人格物化;社会主义反特权,反对等级特权。社会主义反对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反对以物为本、以权为本,反对人际关系的商品化、货币化和权力化,反对空想社会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倡导更加公平的物质文明,在物质生产领域,坚持机会公平、共同富裕,倡导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倡导更加公平的精神文明,在精神生产领域,坚持人格平等、互助合作,反拜金主义,反特权主义,倡导独立平等。社会主义倡导更加公平的制度文明,在制度文明领域,坚持制度公平、制度正义,防止公权市场化,防止资本公权化,既反对公权货币化,又反对资本权贵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追求三者合一战略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其根本难题是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方针,平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市场经济的效率最大化和社会主义的公平最优化结合起来,破除影响和制约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追求既有效率、又有公平、还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者结合的制度实质就是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兼顾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双目标选择,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双关系合作。既要市场经济的效率追求,又要社会主义的公平目标。通过把市场经济的竞争与效率和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结合起来,让人民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成果,而且能够享受更高的社会公平,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坚持所有经济活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相互兼顾的资源配置双优化原则。这个原则贯穿到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就是要求所有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的选择安排,都应該把制度效率与制度公平问题,作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根本原则加以严格遵循。如果制度本身既无效率又无公平、或者只有其一没有其二,那么其体制效能不会达到应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根基来秉持,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中国特色的国家经济制度基础。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制度自信首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自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这是由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是国内外经验教训所必然的。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资源少发展差异大社会世俗化。我们讲公有制为主体,是认为公有制更有利于实现多数人的共同的经济价值,同样,我们讲鼓励发展各种形态的非公有制经济,也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更有利于实现多数人的不同的经济价值。在所有制问题上,人们对私有制或公有制的价值偏好与主张,更多的是个人实际财富多寡的区位状态的反映。我们不应该把某种财产所有制,与某种特定的思想、观点或主义,绝对的甚至对立的固化起来。任何思想与制度的选择与安排,最终还是要看其能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坚持个人思想自由、选择自由,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
(二)深化公有制经济思想认识。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一要完善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二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垄断行业、公益行业、竞争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三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三)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思想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各种体制和政策的约束以及自身的客观条件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外部和内部的发展约束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为此,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处理好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键在于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处理好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特别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二是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四是合理划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作用边界。处理好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国有经济更多体现国家意志,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要处理好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最优化的辩证关系。非公有制经济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应做好企业公民,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提升自己的百姓口碑度。而现实的难题在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始终伴随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然产生一个以财富占有为标志的富有资产阶层,而这个富有的资产阶层随着财富占有越来越多,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占有、影响甚至控制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资源。这些重大问题的演变发展趋势,必然影响到我国经济制度文明和体制改革升级问题。如何引导和平衡资产阶层及其力量影响,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制度难题。
四、深化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一)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当前重点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当前重点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此外,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当前重点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二)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是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当前重点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二是必须切实有效管控政府失灵现象。政府失灵分为运行型和制度型两大类。前者指政府在干预经济过程中,由于操作失当而引致的经济失败;后者指特定的政治官僚制度所导致的低效率、自我扩张和权力寻租等缺陷。政府失灵现象的普遍存在是由政府内在和外在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产生根源可概括为自然垄断论、能力有限论、政治局限论、信息缺陷论、环境决定论、理性预期论、官员动机论等。我国政府失灵问题主要包括官僚主义、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和权力腐败四大问题,根源在于信息有限、能力有限、内控有限和政治局限。三是深化我国政府行政绩效改革。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推行行政效率、效果、质量、成本、公平、责任等方面考核;要实行严格的政府绩效管理,使政府职能真正转换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要建立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政府绩效管理监督体系。四是从传统的政府管理转向当代的公共治理。要强化政府行政的公共服务责任,发挥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主体性,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创新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标准方法,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目标体系,推进政府层级和国家行政区划改革。
(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市场和政府的本质性区别,并由此划分清楚二者各自不同的作用边界。本质区别不明,作用边界不清,既搞不出真正的市场经济,也搞不出有效的政府行政。核心是要求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发挥好政府的管理、服务和经营等职能。对市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关系度”问题。注意克服两个方面的四种倾向:一是在过度市场化方面,用“守夜人”来反对政府干预;用“大市场、小社会”来反对政府行政。二是在过度行政化方面,用“加强宏观调控”来反对市场化改革;用“维护社会稳定”来限制市场竞争维护既得利益。特别要防范“原教旨市场自由主义”和“原教旨政府集权主义”两个极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充分重视政府失灵和既得利益问题。正如人类必须通过政府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一样,人类社会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和市场必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解决政府失灵和利益集团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把市场精神引入政府行政,把市场原则引入国家治理。大力构建有限、服务和法治的政府,坚持国家事务的共同治理原则,把市场和政府的利益相关者作为改革的主体力量,构建竞争、绩效、成本和考核的政府管理体系,建立透明、责任、法治和监督的政府激励约束模式。特别要努力破除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和公共权力的既得利益链条,切实解决既得利益输送和固化问题。
五、深化财政金融分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在现代国家经济体制建设中,现代财政、现代金融、现代分配体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内容。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目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管理级次过多,政府财政行为被严重层级化,下级政府事功主动性明显不足;二是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矛盾突出,财权层层上收和事权逐级下压并重;三是财政收支范围的粗放不科学与边界不明确问题仍然突出,如财政收支随意性,财务管理随意性,地方融资政绩化,财政风险刚性化;四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城乡与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严重问题长期存在;五是国家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和透明化建设滞后,没有很好发挥出公共财政在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保证国家公共事务的财力资源以及国家财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分配,保障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要改革内容包括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具体应该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二是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三是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五是推进政府财政级次改革,六是推进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和透明化建设。
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方面,应该重视以下方面内容研究:一是现代财政制度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公共财政“钱从哪里来”和“钱到哪里去”,以及“公平税赋”和“公共财政”这些根本问题;二是财政改革方向问题研究,重点研究近期改革与长远改革、级次层次与收支范围等问题;三是财政民主科学透明问题研究。
在现代财政制度发展方向上,要把握世界税制演变趋势,适时推进财税体制战略性转移,尤其是税收从传统的流转税为主体向富人税为主体、预算从窄口径预算管理向全口径预算管理、支出从部分人群差别受益向全体公民均等受益等的战略性转移,稳步推进中国财税体制现代化水平。在相关的改革研究和顶层设计中,要避免利益集团的绑架问题和设计方案的“碎片化”问题,提升改革理念与政策的战略性和历史性。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目前金融体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货币体系与资金市场发展不协调;二是大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协调;三是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发展不协调;四是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不协调。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因此,在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方面,要继续健全货币政策体系、信贷政策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在完善金融价格机制方面,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增强企业对价格机制的适应力,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价格管制,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在深化金融开放改革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改革,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探索优化外汇管理体制。扩大金融对外国际交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价格机制,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当前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必须根据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重点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宏观分配三大主体——居民、厂商、政府,其分配格局和利益均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社会保障以及税收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手段,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和降低居民负担,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解决好居民、厂商、政府三者间的宏观分配关系,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三大构成——劳动报酬、政府税收、资本收益,其分配格局和利益均衡,是初次分配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综合使用最低工资标准、劳资协商谈判和薪酬制度改革等多种手段,来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解决好劳动报酬过低、政府税赋和资本收益相对过高的老大难问题,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三是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政治能否实现和谐稳定发展,根本性的问题在于能否成功解决越来越大、愈来愈明显的贫富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问题。必须牢固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在初次、二次和三次分配中协同进行,从财政、金融、社保和法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特别需要针对绝对贫困现象与问题,大力度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用最大力量来解决我国亿万人群的赤贫和贫困人口问题。四是解決民生保障问题。民生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工程,也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的最后安全屏障。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联,反映着国家的政权性质和制度属性,其本质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要到位、投入要到位,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感同身受和设身处地地改革。要把民生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列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根本性的核心指标,并量化教育、医疗、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安全的投入保障比例、比率、占比和增速,民生投入要到位,民生保障要刚性,使广大人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能够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穆桂荣.近二十年国有经济角色定位衍变的历程、原因及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3(1).
〔2〕李厚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策略要点——以社会视角的考量〔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3〕许正中.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政府市场化改革〔J〕.理论探索,2014(2).
责任编辑 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