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巧妙引导

2014-05-30 20:21:42李娇艳
教育·综合视线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题家长评价

李娇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也不是一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的课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走出课室开展综合学习的实践性课程……”几年前,当笔者翻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第一页读到编者的话时,心中充满了欣喜和好奇,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这门学科的潜力和魅力所在。这门学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宏观规划,有效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而不是像语文和数学那样上课。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正力求从“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它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从单一的“学校人”培养成综合性的“社会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所以,教师每学期要有宏观规划。前期准备要精心策划—— 寻找适合研究的课题。如探究自然世界方面, 通过设计开放性问卷创设问题情境,由小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活动的方向,通过对问卷进行分类安排活动组织形式如下。

1.在大自然中,你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

2.你想了解这个东西的哪些方面?

3.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这个东西?

通过这种调查,先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放飞,收回调查表,经过汇总再把握学生的思维总体动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筛选,这就是教师的有效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区服务和地方特色去规划实践活动。譬如,笔者所在镇,以生产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而闻名全国。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两大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繁荣的支柱。在学期规划时,要考虑以两大产业的探究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考察等活动。

这样,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已经为学生规划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接下来要围绕这些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后,教师要指导启发学生思考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的实际可行性。如,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需要些什么器材?要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有没有安全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

微观生成,细心启迪

在宏观规划的同时,微观生成也非常重要。上学期4月,学校有位老师住院开刀。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细心启迪:怎样来关心这位老师?带什么样的礼物去看望?再通过民主投票决定凑钱买水果、礼品、花篮,写一封慰问信。于是一组去调查买花篮要多少钱,预算后去买,结果发现买水果,做水果礼品花篮省钱很多。其余每人写一封慰问信,推荐七封信,民主选一封信,最后才带学生去探望。

当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疑难时,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指导,启迪学生的思维。譬如,在学生研究《不同用途的纸》这一主题时,进行实验,举行“吸水大赛”,看一分鐘内哪种纸吸水最多。第一次比赛的结果怎样也看不出差别,有的同学就打算下结论。这时,就应提醒大家注意,是否这样一次实验就可以下结论了,全班又开始进行讨论。通过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开始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

过程指导,有的放矢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但是,当你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时,会发现,问题是很多的。其一,研究小组人员的构成问题。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活动能力又不强的学生往往没有人愿意与其合作,出现边缘人群;其二,研究的进度差异增大。有的课题研究时间只要两周,而有的课题研究时间需要近一个学期,这给活动的组织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为了使每个同学始终有课题可做,更使每个课题的研究能得到有效指导,应坚持两个工作原则: “自选课题”与“公共课题”相结合;“集中指导”的“个别指导”相结合。

采用自选课题与公共课题同行的研究策略,基本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1至2个课题。允许有些学生不参与公共课题而只研究自选课题。教师直接参与弱势群体的研究,通过成功的指导与合作,让他们拥有自信、拥有朋友,在课题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小组中去。

独立研究者或研究小组选定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在缩小选题范围,明确活动项目,详细规划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填写问卷;同时,制作档案袋,由学生填写档案袋的封面内容: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

1.试着写出你要研究的问题的题目。

2.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3.如果你们想合作研究这个问题,那么你们打算如何分工?

学生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必要时由教师或家长陪同。将收集的资料、图片、监控图表、家长建议书、教师评语以及研究成果等归入档案袋。教师通过“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在详尽观察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即时评语”以及对“典型个案”的追踪。

在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分作品展示分剪贴报、模型小制作等主题,通过活动介绍、演讲、表演等形式,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活动成果展示的内容及具体方式。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 教师提供反思问卷,由学生反思活动历程,记录活动体验与感受。

1.你对这次的研究活动是否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请说出理由。

2.你的指导老师是谁?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

3.你认为自己做的结果怎么样?

4.在做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5.通过这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6.如果是合作研究,那么你感到小组合作是否愉快?

7.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你愿意继续做吗?如果不愿意继续做,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教师指导既不能越位(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推卸责任),要做好过程的监控,努力达到“尽责而不越位”“放开而不放任”的要求。

评价指导,促进发展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十分重视倾听与思考学生的声音,以引导学生建构自我评价。采用民主、开放的多主体评价方式,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采用小组内同学互评、小组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着重对学生的活动状态及在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和体验进行评定、鉴赏,使教师的指导水平与学生的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的能力。一次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鼓励、自我协调、自我减负、自我定位、自我剖析的过程。自我评价指向终身学习,较高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身得以健康和谐发展,自我潜力得以充分挖掘的保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想方设法增加自我评价的机会,并且争取其它评价都指向于自我评价能力的养育。

学生互评 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的“鉴赏性评价”,使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懂得正确分析与接纳他人的意见。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发现和吸取别人的长处,有所感悟。这样,在给他人帮助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对一些不同看法和模糊认识,大家可以通过讨论深化认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让学生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老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扮演着组织者、联系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多看他人的成功之处,学会欣赏他人,并懂得如何判断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评价 通过教师对学生各方面进步与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活动给予正确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加入评价,可以以平等的姿态发表自己的建议,为学生提供评价指导,以使评价更加科学和有说服力。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中,应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善于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否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觀察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做到手脑并用,亲历实践;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活动成果;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说一说他们的思考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家长评价 通过家长的“关注性评价”,帮助家长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促进家长了解、关心和鼓励孩子,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和自信。

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这些活动的评价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最了解,让他们参与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家长可通过与孩子交谈、观察或指导、协助等方式,关注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所表现的个性特长,关注孩子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关注孩子通过活动的收获等等,通过自己对孩子整个活动情况的了解,对孩子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成果展示,自主开放

成果展示不搞一刀切。只要研究结束,提出成果展示申请,经指导老师审核,就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成果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同伴之间经验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有利于其它课题组的高效运转;二是体现了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的理念。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目前,学生中喜闻乐见的展示方式有:

写研究报告;

制作手抄报;

编排节目(如相声、小品等);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交流汇报(照片,资料,访谈记录、实物成果、统计数据等等);

写收获体会;

作品展示(剪贴报、模型小制作等);

主题活动展示(活动介绍、演讲、表演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但是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巧妙指导必不可少,教师应该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成为学生的益友。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在这种轻松民主的和谐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自由地放飞!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岚田小学)

猜你喜欢
课题家长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