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万马奔腾”“汗马功劳”等成语,都体现了马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马,居六畜之列。养马,最初仅供食用,由于马力大善走,不久便成了游牧民族的乘骑工具。马自古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无论是在竞赛中,还是在日常走骑时,当人以鞭催马疾驰时,马一般都不会停下来,直至终点或是体能已到极限才会倒下。马在人们心中始终有一种特殊的至尊位置。
——晓 荔《奔腾在古诗中的马》
单个的骏马给人以健壮、洒脱、比例匀称、性格孤傲之感,而成群的骏马会带来震撼人心的气势。
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牧人在不可阻挡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周 涛《巩乃斯的马》
古语云:“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骁将就要驾驭烈马。在战场、狩猎场和竞技场上,人与马成了最亲密的伙伴。
在战场上,战马和战士的关系,使人和动物的关系上升到了一种几乎完全平等的程度。一切动物中,只有战马能做到这一点。它和人一样出生入死,表现出丝毫也不逊于人的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不会说话的战友”——除了战马,没有任何动物,能使人以“战友”相视。人对动物,再也没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梁晓声《倘我为马》
中国文化中常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愿更多的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纵情奔跑在实现理想的伟大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