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社会发展与性别影响力”理论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对其有关“都市单身女性生存状态”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他表示:“反婚并不是倡导大家不结婚,而是反对‘人人都非结婚不可的观念及其造成的负面效应。”
都市单身女性的“逆袭” 有研究者分析,中国曾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受首部《婚姻法》影响,发生在二十世纪50年代;第二次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知青返城带来的离婚潮;第三次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转变;第四次单身浪潮则是现在——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
一般观念中,单身女性是很“悲催”的,几乎都要承受来自父母和朋友圈吐槽的压力。但有意思的是,陈亚亚通过对两个女性网友较集中的网络空间观察,发现单身女性们正慢慢实现“华丽转身”。比如当某单身网友抱怨:“最郁闷的是每到过节,朋友们都成双成对出去玩了,只有自己形单影只没处去”时,立刻有人反驳:“楼主有没有想过,一个大男人跷着二郎腿看电视、打游戏,而你还不得不穿着性感睡衣疏通马桶、吃泡面的情况?”回复一出惊起千层浪,诸多网友纷纷点赞。“可见单身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辩证地看待单身生活的得失。”
陈亚亚又举例,在名为“25岁以上还一个人住并且打算这样生活下去的女孩子进来”的帖子下,回帖表示认同的高达65.69%。在网友“孤单也可精彩”的主题帖“一个人漂在上海打拼、一個人住、年龄25岁以上的女子请进”中,回帖表示认同的更高达71.19%。其中甚至还有已婚女性:“很想加入你们。我是已婚人士……我不想我的生活只围着老公转,我想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现在,单女们已经开始学会乐观地面对单身生活,而享受其中乐趣的女子也正在得到社会认同。” 陈亚亚表示,那些摒弃传统女性角色(结婚生子)、重新审视传统婚姻模式的单女更认可单身状态。“结婚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选择的事,而不是刻意。” 她说,“她们通过反思和实践挑战当下主流的婚恋制度,证明拒绝传统女性角色的人生或许更精彩。”
单身女性的“反婚”歧视 尽管越来越多单身女性对于单身状态坦然处之,但来自父母、同事、朋友的舆论压力并没有减少。“这其实是对单身女性的文化歧视。”除此之外,陈亚亚认为现代单身女性还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国内单身生育不但无法享受生育保险,报户口还得交社会抚养费,这对于独自抚养孩子的单身女性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陈亚亚还举例,单身女性和已婚女性在婚假(探亲假)、体检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待遇上也有不同。比如在国内,由于传统婚恋模式的主流地位,人们默认单身女性没有性生活,表现之一是很多单位的福利体检不对单身女性提供妇科检查。陈亚亚说,这是对单身女性的一种区别对待,极易造成歧视。
在陈亚亚看来,所谓“反婚”并不是倡导大家都不结婚,而是反对“人人都非结婚不可”的观念以及因此造成的“不平等”效应。“我们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生存状态,让人们有更自由的选择。”?笪
摘自《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