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注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互联网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展示历史资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本文就高中历史必修2《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实录,结合生活实际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及现代传媒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一、导入
师:近期H7N9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知道我们当地(滁州)有没有H7N9病例?你们是从什么渠道关注相关消息的?
生1:有!通过报纸看到的。
生2:通过电视看到的。
生3: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
师:大家了解消息的途径就是“传媒”。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共同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分享成果——展示变迁历程
学生分“报刊”“影视”“网络”三组自主学习,了解对应传媒的变迁与发展历程,并完成表格分享学习成果。
三、探究合作、析疑释疑——探变迁之因、析变迁之果
(一)报刊
材料1:百度搜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进入百度百科阅读“报刊简介”“办报目的”相关材料及图片。
【合作探究】1: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这一现象?大家不妨从主观目的、客观结果方面去思考分析。
生:(略)
师:从主观目的来看,外国人在华办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明的冲突,但是客观影响上反映了中西文明的交融,特别是国人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办报。
材料2:展示图片网络图片——《时务报》《民报》《新青年》以及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部分报刊:《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创刊号)。
【合作探究】2:结合这些报刊反映的历史事件,分析近代国人办报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现场调查】1:你平时阅读过什么报刊?你知道哪些影响力较大的报刊?
生:(略)
师:报刊不仅对历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天它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报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略)
【角色扮演】1:点击http://news.163.com/10/0419/04/64JTM8B900014AED.html阅读网易新闻:《违法药品广告变身“报纸”“杂志”》。
展示《人民日报》大跃进时期“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天”报道图片。
师:结合圖片及生活,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报刊写一份“读者来信”——为当前报刊业的健康发展献言建策。
【合作探究】3:点击http://szbk.chuzhou.cn/wdck/html/2013-04/11/node_28.htm展示2013年4月11日《皖东晨刊》报道滁州市首例H7N9患者死亡信息。
点击http://news.cntv.cn/2013/04/10/VIDE13
65552723995967.shtml播放视频: 4月10日6:15央视《朝闻天下》(滁州市首例H7N9患者已月9日死亡)。
师:结合上述图片及视频,谈一谈报刊存在哪些缺陷?报刊和电视比较哪个传媒更有优势?
(二)电视:
【现场调查】2:展示凤凰、旅游、央视若干频道等卫视台标。评选出你最喜爱的一家电视台,并说出你的理由(或喜欢的一个节目)。
■
师:根据大家最喜爱的节目结合生活,你认为电视对人们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三)网络:
【角色扮演】2:请你担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向大家通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最新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搜索最新疫情通报)。
师:请结合你的上网经历,说说网络较其他媒介有何优势?(P75本课测评)
生: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表现力、感染力强;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师: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不支持你上网?
生:不良信息,网络犯罪,沉迷网络游戏。
师:你觉得中学生可以上网么?如果可以请向家长和老师陈述理由(网络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四、思维拓展——总结变迁原因、归纳变迁影响
【拓展】1:结合所学,总结哪些因素推动了近现代我国大众传媒的变迁和发展?
师生合作: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传播了西方观念和生活方式;重大进步社会运动的影响;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生活观念的改变;政策的推动。
【拓展】2:结合所学,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如何推动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师生合作:推动政治变革,传播思想文化,促进科教发展,丰富大众生活。
五、深化认识——感昔日变迁、悟今日进步
(课堂练习巩固:略)
师(总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中国近代传媒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结果,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的产物,当然大众传媒的变迁与发展又推动了中西文明的交融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民主。
今天,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传媒,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作者简介:
陈夕灿(1978- ),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明光市第三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