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贤
摘要:历史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同样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历史教师应认识到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的显著优势,把人格教育与培养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学习与学做人的统一,让健康的人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健康人格教育
一、中学生人格现状调查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及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易于波动,意志比较脆弱,认知容易扭曲。而且,巫正鸿老师通过对400名中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中学生:(1)在学习和生活态度方面:有奋斗目标,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易动摇,甚至采取逃避态度。(2)在评价自己方面:参与管理社会的热情不高。(3)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处理事情有一定的果断性,但也存在着优柔寡断的毛病。(4)人际交往范围较窄。针对学生的这些人格弱点,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以免其被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认识定向和严重的人格障碍。
尤其是近年来,中学生犯罪频频发生,自杀、或上网成瘾导致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优势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1]可见,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强大的感染魅力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并在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教育工作者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是历史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而且,历史材料中蕴含了人文主义,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史上鲜明的人物和事件来感染和熏陶学生,用不同的历史范例来引导学生。如司马迁秉笔直书,林则徐忧国忧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抗日英雄的奋斗等。它们所包含的人格培养的内容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及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善良的品性,无私奉献的精神,刚正不阿的品格,顽强奋斗的意志。这样才能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人格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典范。《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明确指出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即如果不能正自己的身,是无法正其他人的身的。
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一文中提到,夏丏尊曾经有一段使人吃惊的记述:“我担任舍监职务,兼修身课,时时感觉对学生的感化力不足。他(指李叔同)教的是图画、音乐两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到之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这原因一半是他对着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感化力大。”[2]这种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爱国之心。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于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史料。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应注重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之心。如学习戚继光的“封侯非所愿,但愿四海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氣节和报国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充足的学识,更要有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具有坚强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历史事例来教育学生。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司马迁本人也是在受到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写作了18年才完成巨著《史记》。通过诸如此类的史实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方式来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吸取教训,运用发散性思维,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增强信心与恒心,使意志品质得到升华。
再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挖掘教材、搜集资料、恰当的引导来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鲜明的史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追求科学与真理的情感。
青少年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涉世未深,对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抱有天真的幻想,或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脾气浮躁。因此,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玄奘到天竺,靠的就是信念和理想的支撑。又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抛弃外国的优越物质生活回到祖国。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心系民众;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默默奉献。这一个个鲜活的、动人的事迹能够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是很好的学习典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塑造精神与灵魂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历史教育者应该时时将学生的人格培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用自己火热的心,去碰撞学生的心灵,产生出灿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巫正鸿.中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与思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S1).
[2]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3]司马迁.报任安书.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