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红
摘要:文章剖析了优化数学活动的经验策略,深化理解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数学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已有经验 认知经验 个性学习
教师应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立足于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体验、经历充满数学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应用中丰富数学体验,在猜测、归纳与推理中发展数学思维,从而加深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经验学习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建构和完善数学认知体系。
一、激活已有经验,实现有效学习
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实例,激活和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联结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激活学生活动经验,有效地刺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深层、更丰富和更灵活,促进学生同化新知,生成新知,实现有效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活动效率。
例如,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教师出示各种盒装、罐装的牛奶,引导学生领悟罐子里装的牛奶就是这个饮料罐的容积。接着引导学生说说牛奶纸盒的容积、水桶的容积指的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计量饮料、水等液体的体积是用什么作为单位的?学生认识了容积,也认识了毫升、升,感悟了毫升、升通常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教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抽象的容积概念,使整个学习活动轻松愉快、形象有趣。又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同学们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的?”学生回顾后,认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一部分,平移到另一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此时,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由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试着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会求面积的图形,找到这个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尝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师利用学生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让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促进学生进行个体意义的知识建构。
二、丰富认知经验,体验技能形成
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经验,利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感知、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操作经验,着重训练学生利用掌握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逐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丰富学生数学活动认知经验,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富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理性认知,从而获得较为深刻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技能。
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利用三根长度分别是30厘米、26厘米、20厘米的小棒,首尾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教师再拿出三根长度分别是6厘米、10厘米、30厘米的小棒,让学生上台摆一摆、围一围,经过一番摆弄,学生发现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认为30厘米的小棒太长。教师把30厘米的小棒换成长度是3厘米的小棒,学生依然无法围成三角形。此时,学生已从情感上有了探究欲望,为下一步操作活动提供了认知上的准备。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操作活动,利用长度分别是6厘米、6厘米、10厘米、14厘米、16厘米的五根小棒,任意选出其中的三根小棒,动手摆一摆、围一围,通过首尾相连的操作方法,寻求出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连围成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分工有序,并做好操作活动记录。在这种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操作体验,让学生认真观察操作过程,总结结果并思考:“这三根小棒为什么能围成三角形?那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首尾相连围成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首尾相连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让学生再次操作、体验与思考,内化活动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解决了这一系列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体验、思考要观察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什么结论,让学生的体验在操作与思考活动中深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形成和锤炼学生数学操作技能。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数学学习本质,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经历操作与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
三、优化活动经验,彰显个性学习
数学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满足多样化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體会个体经验的不足,优化个体经验,凸显个性化学习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优化数学经验,提升和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并用以解决数学问题,达到经验选择与使用的策略化。
例如,教学“打电话”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收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闲三种方案,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第三种方案比前两种方案节省1分钟,教师提出:“第三种方案节省的这1分钟,到底省在哪儿?”生1:“第二分钟时发生变化,第一、二方案在第二分钟时,只通知1名队员,第三种方案通知了2名队员。”生2:“在前两种方案中,只通知1名队员,肯定有人出现空闲的,到底是谁呢?”生4:“应该是第一分钟通知到的队员吧。”生5:“因为第二分钟里知道消息的有2名队员,最多可以通知2名队员。”教师适时总结引导:“第三种方案在第二分钟里知道消息的队员没有空闲,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因而节省1分钟。所以说,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到通知,这就是运用优化思想。”又如,教学“48×16=?”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活动经验,写出尽可能多的解法,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列举在板上,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解法相类似,并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活动后,总结发现可以把一个数拆成几个一位数连乘的;或者把其中一个数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再进行计算的。在提炼与优化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优化意识,提升了数学经验的策略化。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