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艳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只顾及到文章结构的分析,语、修、逻、文的探讨,分析得可谓细致,讲述得可称全面。但是,作者为何这样安排的原因,学生却只是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对文章语言所运载的闪烁的思想视而不见。文章是为了传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或者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离开了文章的思想,单说表述思想的语言文字技巧或结构技巧,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
作文教学,有的教师讲述作文的技巧,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清晰与提高,导致自己费了好大的气力,效果却不佳,只能满脸苦衷,摇头晃脑地埋怨学生“汝之不惠”。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写对生活的认识;写文章就是写思想,是一种思想的表露。思想不清,认识不足,写文章又怎样洋洋洒洒,思路流畅呢?又怎能主题深邃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学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忽视育人观念,其做法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语言和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紧依思想的閱读教学,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只有围绕生活认识的作文教学,学生才会作文。
究其原因,教师在教作文时没有“育人”的意识,认为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任务,是班主任、家长的职责,放弃了教文同时应育人的良好契机。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搭起文章与生活的感悟桥梁,使学生不能以文章去指导生活,不能以生活加深理解文章,不能以生活的认识去铺写文章。有的教师缺少激情的喷发,缺少思想的沉淀,将本应有声有色、人文共动的语文课,上得悄无声息,使学生恹恹欲睡。
二、教文应做到育人
一篇文章究其宗旨是作者某种思想的传达,以期达到给人们某种生活认识或某种情感的熏陶。鲁迅在《杂感录·四十三》中写道:“写作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因此,我们若想使学生学会作文,必须联系生活,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提高他们的生活认识。亦即,只有育人,才能很好地进行作文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执教者只有将文中洋溢的思想情感挖掘出来,才能感染、熏陶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的灵魂,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因此,在教文和育人中,“育人”是大目标,“教文”应该为“育人”服务。在科学的教学意识指引下,在良好的教学习惯陪伴下,在有效的教学科研推动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育己”和“育人”的结合。
教育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读、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在“教文”中“育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优势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其中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语文教材中编写了许多品德高尚的人以及高尚的思想,有的歌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有的歌颂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在教学字、词、句、篇,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去感染他们。同时,教师也应树立“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情感去引导学生,在学生的心中撒播做人的良种。这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变得健康、高尚起来,从而能使语文教学成为焕发灵动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根据语文教材中有灵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教师要寓知识于思想中。比如,进行集体主义观点教育、劳动观点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教文来完成。如文天祥就义之后,衣带里的纸条上写着:“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处于改革的今人呢?教师要教学生文,更要教学生做人。语文教师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获取更广博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理解、揣摩、欣赏、品味、领会教材的精髓,受到教育与感染。教“文”与“育”人两者紧密结合,两种色彩,既纯洁素雅,又富有热情;既废除架空的说教,又力诫支离破碎的诠释,把思想渗透在语文训练之中,把语言文字教“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其工具的作用,使学生对范文有真切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式的品德教育,也是靠这样一课课的积累,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绝不是削弱语文能力的训练,而是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教文,又要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这样,学生才能将文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文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阅历去深入地理解文章,又以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思想、认识去轻松而又扎实地去进行作文。
三、育人的途径
1.教师在教学时,应挖掘文中字里行间的思想含义,让其显示出来对学生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或极力弘扬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深刻的影响,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讲授《散步》一文时,教师应将文中蕴含的孝道之情,母子之爱烘托出来,洋溢于课堂之中,荡漾于学生的心间。这样,能不形成学生的良好品格吗?
2.语文教师应时时保持激情。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良好品德的榜样,又是文章情感的传播者。“未成曲调先有情”,若想以情感人,教师自己心中应有情。教师自己都无动于衷,木然无情,何以感染学生呢?
3.通过优美的范读,将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展现出来,将语言文字中运载的丰富多彩感情,以快速、自然的方式传递到学生的心中。优美的诵读中,让文章的情,让文章的意,如春雨飘落学生的心田。
4.教师应搭起文章与生活感情的桥梁。文章来源于生活,又去指导人们怎样去生活。有时,学生误以为所学文章与我们的生活无关,不能激发学习文章的兴致。此时,则需要教师在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彩虹。如学习林清玄《在梦的远方》一文时,教师可设置一个说话练习的教学环节:“说说我们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生活场景。”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学习课文。这样,文中的母爱与生活的母爱产生了共鸣,文章与生活不再遥远,学生很容易理解。又如,学习《给我一点水》一文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写一句名言,关于对环境保护,应有诗意的。教师先做示范:“节约一张纸,如同给大树安上一片树叶。”这样,学生就充分诗意地理解和运用了文章的主旨。
语文教学中,只有既教文,又育人,才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中的坚强能鼓励学生顽强地去生活;只有人品中的善才能理解文中的善,与纸面上呈现出善的心灵。只有人格中的顽强,才能理解文中的顽强,与纸面上体现出坚强品格。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