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强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一直是学生的难点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灵魂、误区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 灵魂 误区 策略
一、科学探究的灵魂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我们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改变教学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施物理新课程需要树立的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科学探究的误区
1.教师累死,学生闲死。这几年随着中考实验题目的增多,教师比较注重实验的进行,但主要都是以教师做演示实验,或领着学生做实验为主;甚至有的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结果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许多物理知识变得更加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无,最终会使学生失去探究意识和能力
2.教师闲死,学生愁死。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不是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许多教师把自己所进行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简单等同于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无事可做,或仅仅当一个主持人,是一个串场的角色。有些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站在一边,不能仔细地倾听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表达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对“错误”建设性作用认识不足,无法将这种“错误”转化成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因素。
3.节节探究,步步探究。有人认为初中物理的每一节课必有实验、必有探究的步骤,这些做法和观点,不仅违背科学探究的本意,在实践上还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对课程改革的兴趣。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它不一定都要动手做实验,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实验教学。没有实验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科学探究,一味强调在操作中学习,并不是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科学探究要渗透到全部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或内容,它强调的是调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所以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放任自流地做实验,或者一味地强调实验的探究作用,而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归纳结合起来。
三、科学探究的策略
科学探究活动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是我们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需做到三点:
首先注意展现物理的神奇魅力。如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教师要利用引言制造物理很有趣的氛围,如冷水的沸腾实验、放大镜成缩小的像的实验、大气压强的覆杯实验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我总是把这些实验让学生去亲自操作一下,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次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我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光的传播”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观察树下的光斑,并按照课本的设计制作针孔式照相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斑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树叶缝隙的形状。制作针孔式照相机学生也发现了很多的现象,如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有关。有的学生还通过观察小镜子的光斑是圆形,猜测是否是由小孔成像引起的,并写出了自己的探究报告。再次是教师要经常把科学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科学史展现给学生。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解决的,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认为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经历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自主探究过程。在课程的设置上,鲁教版课本也注意了这一点。首先是经历学习过程:初中物理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是“谁是我们班100m跑步的冠军”。该实验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步骤,实验很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给我们学习探究实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本次实验中,我专门设计探究实验的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要素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其次是模仿过程,探究能力还需在这以后进行不断强化巩固的过程。例如,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要求: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该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同时,也要通过填空、思考题让学生逐步熟悉探究的各要素。当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探究的七个要素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巧妙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现在很多教师不愿组织探究實验,主要的原因就是探究实验的发散性强,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课时不足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用时过长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巧妙的设计情景。
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个实验导入课堂,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开盖,另一瓶只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正好能把吸管插入。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分别用吸管吸取,比一比谁先喝到水。结果开盖瓶内的汽水很容易吸出来,而未开盖的汽水费很大劲也吸不出来, 这个实验现象令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开发创新性评价方式,鼓励探究
首先,改变过去的考核方式,在试题的设置上,使探究创新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在学完“大气压强”后,复习课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2)药瓶要吊在高处。(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对他们的发现我做了高度的评价,学生也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写出探究报告,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其次,教学之余,我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经常性布置创新性作业,如科学幻想:“没有摩擦的世界”;小论文:“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小制作:自制指南针,制作水果电池等。
通过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使学生自己学会了“捕鱼”,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2]物理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2002.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