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类消息“故事化”的有益尝试

2014-05-30 01:59杨彦魁
新闻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故事化曹军摊贩

杨彦魁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于海东撰写的《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2014年7月1日第五版)一文,是一篇优秀的工作类报道。对于工作类报道任务集中的党报记者来说,此消息无论是立题角度、导语选择,还是结构的摆布,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标题取向——工作指向的群体

标题是读者投向媒体的第一着眼点。新闻能否得到有效传播,标题几乎起决定性作用。所以,邓拓曾说过:“谁给我作一道好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但是,恰恰是在这个能够赢得“响头”的领域,每每出现似乎难以逾越的“槛儿”。特别是在工作类报道中,平淡的标题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分析其中的原因,作题的“着眼点”单一,恐怕是重要缘由。所说的“单一”,即是指,我们的工作类报道多从被报道单位、地区,或一级党政组织的角度作题,而忽视或很少从所报道的某一工作指向的群体找题。

《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它本是报道乌达区城管部门治理流动摊贩的消息,而标题却把主角城管放在一边,从治理工作所指向的群体——流动摊贩一方入手作题。同时,用“家”这个字,即体现了治理工作的温馨,也包含了不再与城管“打游击”的稳定。

事实上,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指向范围或大或小的特定群体的。而这个特定群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色彩迥异、鲜活生动的。从这个群体的整体或个体为作题的“着眼点”,即可体现此项工作的“这一个”,也易于找到生动、鲜活的点。

二、导语选择——从“人”入手

从向“工作指向的特定群体”要题——这一认知出发,《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的导语选择也有了广阔的空间:

“曹軍是乌海市乌达区经营小吃的流动摊贩。从今年4月起,他看见城管执法人员不用再躲了。因为他们这些流动摊贩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曹军的这个‘家,设在乌海市乌达区市民广场西侧的路段上。晚上不到7点,这里的小吃摊点就开始招呼客人了。”

这则延迟性导语可用以下8个字来评价:具体、生动、鲜明、简洁。其中,生动是由动词如“躲”、“招呼”以及名词“家”来体现的动感。说其简洁,是因其两段文字只有113个字。

得到这8个字的评价,是记者把新闻素材的寻找瞄向了流动摊贩治理工作所指向的那个群体——流动摊贩主,于是才有了曹军这个个体。由此,也实现了此项工作的报道既见物,又见人。

相反,如果我们沿用几乎通行的导语写法,即从所报道的那项工作本身选择导语,十有八九是如下模式:

从建设清洁、有序城区的要求出发,乌海市乌达区加大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流动摊贩的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区内70多个流动摊贩已全部集中在广场西侧的路段上,有碍市容的一大难题得以解决。

显而易见,这是一则从政府或政府部门工作的角度确立的导语,与原文导语相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当然,要取得《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的导语,就得像于海东一样,找到那位流动摊贩曹军方可。这就要求我们的采访深入再深入。应该说,我们的通讯越来越发达,交通越来越便捷。可是,从一些工作类报道的稿件来看,我们的“采访”似乎相当部分局限于电脑上——从某某政府或其部门的网站上下载文件,键盘上加以新闻“变通”,即成为一篇“新闻稿”。于是,非旦没有人,连语言、结构都呈现文件化,其新闻的可读、可感,可想而知。

三、结构摆布——类似焦点展开式

人大新闻学院教授高钢所著《新闻写作精要》一书以如下的图解说明焦点展开式消息的结构:

1.我们来对照《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与上图:

①原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是故事的开头和延伸——此即图中的“聚焦于独特的要素”;

②原文的第三段,以曹军的经营细节引出城管执法——此即图中的“过渡到主题”;

③原文的第六段以曹军的收入超过“打游击”时,并且“这让他很开心”为全文“句号”,与开头呼应——此即图中的“精彩结尾”。

2.焦点式与倒金字塔式之不同

焦点式结构的最大优点在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个真实的新闻故事中,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那么,我们在工作类报道中大量使用的倒金字塔结构呢?

一则,倒金字塔结构是按“头重脚轻”的方式写作的。其中,导语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它的概括。什么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这要由记者自己判断。换句话说,它不是由读者来判断。如此一来,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可能与读者产生或大或小的距离,因而弱化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则,“头重脚轻”的新闻过程摆布,是新闻的重要程度逐级递减。这就意味着读者阅读兴趣随之逐级递减,以至最终失去兴趣。

我们知道,工作类报道是党报的职能之一,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其职能也会随之削弱。加之,一些近乎固化的概念化抽象表述方法,使得倒金字塔结构式的工作类报道不免苍白。

由此,笔者认为,运用焦点式,如于海东的这篇短文一样,让工作类报道逐步走向“故事化”,应当成为我们思考、探索、实践的写作方式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完全套用焦点式结构的要求,那么,该文的第四、第五段的写作方法是十分牵强的。而这一部分正是体现“工作”的核心部分。换言之,在全文460字中,还有220字的新闻素材需要进一步“故事化”处理,从而彻底打破“工作过程就是概念的过程和抽象的过程”的传统理念。

无论如何,在工作类报道向“故事化”迈进方面,于海东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线天地。至少其中的一多半文字实现了这一要求。而剩余的文字,正是需要我们全体采编人员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这里,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是,高钢对焦点式结构提出的3个写作技术要点:

一是要从新闻事件中找到一个能够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焦点。而且,在进入采访时就要去刻意搜索;

二是要在主体部分用各种新闻要素造成起伏、波澜;

三是要设计一个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结尾。

附原文:

乌达区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

本报乌海6月30日电  (记者  于海东  通讯员  王秋华)曹军是乌海市乌达区经营小吃的流动摊贩。从今年4月起,他看见城管执法人员不用再躲了。因为他们这些流动摊贩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曹军的这个“家”,设在乌海市乌达区市民广场西侧的路段上。晚上不到7点,这里的小吃摊点就开始招呼客人了。

曹军把小吃车放在地毯上,以免油渍溅到地面上影响环境。“这个地毯是区行政执法局免费发放的。在这儿做生意,我一分钱也没花。”如今,在曹军眼里,城管执法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他又怕又烦,反而可亲可爱起来。

以前,城管执法人员对流动摊点主要采取清理措施,而这些经营者经常与城管人员玩猫鼠游戏,治理的效果一直都不理想,双方的关系很僵。“流动摊点经营者是我们城市中的一员,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乌达区行政执法局转变思路,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方式治理流动摊贩这个老大难问题。

经过摸底调查,该辖区域内流动小吃摊点经营者有40多户、服装和玩具经营者30多户。在不影响市容环境的前提下,乌达区选择了在广场西侧的路段安置这些经营者。

快2个月了,曹军每个月的收入都要高出“打游击”时所得,这让他很开心。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赵萱瑞

猜你喜欢
故事化曹军摊贩
误 会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2016年2月日、月及行星动态
有深度 才有力量
协作自治:摊贩治理的昆山之道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