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锐
我在讲等差数列的时候,设计了一节讲解等差数列性质的课作为等差数列第二课时。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高中数列问题中经常出现构造等差数列的题型,我还设计了一个由等差数列构造等差数列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原本,我只是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构造之美,让学生通过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预期得到太多收获。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惊喜。
在课堂上,当我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采取了一连串的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出:当数列{an}是等差数列时,am,am+k,am+2k,…也是等差数列。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已知数列{an}、{bn}都是等差数列,我们还能不能想到由{an}、{bn}中的项构造出新的等差数列?有些学生课前看过、做过课外资料,很容易就得出了我预期当中的一些答案:{kan}、{an+b}、{an±bn}、{λan+μ}都是等差数列。我肯定了他们的结果,在表扬他们的时候,随口带了一句:“还有吗?”问完之后,我就后悔了,因为我怕学生再想不出来了。如果那样的话,不仅达不到我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挫败感,那就得不偿失了。但是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受到学生的创造力惊人,拓展性无限,可塑性很强。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交流给出了很多答案:{an+1-an}、{an+an+1}、{pan+qan+1+λ}、{pan+qbn+λ},还有一位同学在没有验证的情况下说出了{a2n+1-a2n},但是,这些已经足以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喜了,我由衷地表扬他们:你们真的太棒了,你们都是些天才。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让他们在课堂上再去思考,而是让他们课后有兴趣的话再去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构造方法。最后,我对这些构造方法进行了总结:后面的结论都可以由前面的结论来说明、验证,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紧抓基础,适当发散,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高中数学教育者的共识。通过这一堂课,我觉得,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很难做到,只要我们老师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创设好情境,那么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匮乏,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发掘。
一、尽量营造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氛围
营造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学习,没有展示自我的機会,那就会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逾常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善意引导,扬长避短。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妨碍身体健康,用不着多干预,要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
1、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民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助于师生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的质疑和发散思维。要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为大多数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或分组讨论,或“抢答式”发言,或“接龙式”提问;还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切忌粗暴打断学生的发言;教态要亲切自然,不吝惜自己的微笑,不吝惜表扬的话语;要敢于把课堂变成“茶话会”,甚至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2、敢于相信学生
现代教育理论中,课堂是学生的“地盘”,要由学生“唱主角”,但是高中阶段正处于孩子的青春期,很多学生不愿过多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的每一句饱含热情的话语、每一个对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每一个给学生鼓励和信任的手势等都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课堂气氛就会由紧张到活泼,学生也会渐渐进入“角色”。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兴趣、情感等都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创新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教师对学生充分的相信为学生铺设了创新的坦途,给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就是对一件事情一个持久的态度。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越学越想学,且越学越爱学,越学越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所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从我个人来说,我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主动与学生交流、跟学生要建立深厚的友谊。
2、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习兴趣。
3、发挥主体作用,升华学习兴趣。
4、体验成功,培养成就感。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者纠正其他同学、教师甚至教材的错误,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犯错”,并针对学生的想法展开探究,得出正确结论。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努力追求新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