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视角下“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综述

2014-05-30 00:10:49刘丽
2014年51期

作者简介:刘丽(1990-),女,汉,山东莱芜人,经济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

摘 要:李约瑟之谜自提出之后,许多中外学者都试图做出解答,其中代表性的主流觀点有:中央集权说、产权制度说、技术进步说、思维方式说、资源—经济约束说等等。基于新的研究视角下,非主流的观点主要从社会历史变迁角度、货币价格分配效应、技术抵制、战争等角度展开。

关键词:李约瑟之谜;货币价格分配效应;技术抵制;非主流视角

一、李约瑟之谜的提出与表述

李约瑟(1900-1995)是英国生物学家和科学史家,他在1938年受几个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开始关注中国科技。

作为尊重事实的科学家,李约瑟明确界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时期和性质。在《传统中国的科学》一书的引言中,他对自己的千古之问作如下表述:第一,“为何现代科学,即伽利略时代的‘新的,或者说实验性的哲学只兴起于欧洲文化,却不见于中国或印度文化呢?”第二,“为何在科学革命前的大约14个世纪中,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将中国的领先时期界定为公元2世纪到15世纪期间,并指出中国领先的内容为自然知识。他所指的自然知识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实用技术,而不是科学理论和方法。

文贯中认为探索李约瑟之谜,无法回避四个子问题。第一,为何中国在公元2世纪之前并未领先世界;第二,为何在其后的14个世纪期间中国仅在实用技术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第三,为何从16世纪起,中国即使在实用技术方面也再度落后;第四,为什么现代科学,即实验性的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之中。

林毅夫将李约瑟之谜归纳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两难问题:中国为什么在历史上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西方;为什么中国现在不再领先于外部世界。

二、传统观点与非主流视角的提出

传统视角下,对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综述总结的比较全面的是姚洋。姚洋把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分成了五类:第一类是中央集权说,Diamond(1999)认为,海岸线犬牙交错有利于形成众多竞争的小国,而中国的海岸线平滑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帝国。Diamond将中国的落伍归咎于大一统的国家体制。第二类是产权制度说,黄仁宇(1997)援引诺斯等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顾“内在的公平”,只顾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从而扼杀了社会的商业动机。第三类是Diamond所说的“英雄理论”,技术创新是少数“英雄”的活动。林毅夫(1995)也持有这种观点,中国在历史上的领先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比较简单,可以靠经验积累完成,但是现代技术不是靠经验而是靠科学实验,人口多未必占有技术创新上的优势。第四类是思维方式说,李约瑟本人就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是因为中国人重实用而轻分析。第五类是资源—经济约束说,Elvin的高水平陷阱假说认为,人口众多的压力促使中国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但是农业技术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为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如此反复,中国在较高的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但中国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有限资源的制约。

姚洋的分类很好地把握了各种解释的精神实质,对我们分析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近几年来,一些学者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考虑视角,对李约瑟之谜有了进一步探索,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将它定义为非主流视角。虽然单看每一个角度都过于单一,但是通过分析,这些因素都大大影响着我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清楚的解释了中国发展为什么在晚清停滞下来、为什么在16世纪以后不再领先于世界。这些认识主要从社会历史变迁视角、货币价格分配效应视角、技术抵制视角、战争视角来展开的。

三、关于非主流视角下李约瑟之谜解释的研究

(一)社会历史变迁视角

学者韦森从历史变迁的视角下分析,为什么晚晴帝国发展停滞下来。方便理解,需要解释一下马尔萨斯陷阱、斯密动力和布罗代尔钟罩的含义。

马尔萨斯陷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国的人口增长往往要受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制约,他曾预计一国的人口会不断地超过食物的供给。

斯密动力,这个词所内含的中文涵义是“斯密式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为了论述的方便,简单称为“斯密动力”。按照亚当斯密的见解,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有赖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扩大会加速和深化劳动分工,这种劳动分工和市场扩展的相互促进,就构成了任何社会经济成长的“斯密动力”。

布罗代尔钟罩,是秘鲁经济学家狄索托在《资本之谜》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自我生长和自发扩展的人类合作秩序。这一合作与扩展秩序常常被一些未知的社会因素和机制所制约,致使这一扩展秩序不能自我扩张而占据整个社会,因而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就好像被困在一种“钟罩”内。狄索托把这种社会安排称作“布罗代尔钟罩”。

自中世纪以来,西欧一些国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蕴发了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展的过程,并导致了后来的科技革命,而制度变迁、以市场分工深化和扩展为主要特征的斯密动力与科技革命的相互作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而此时清代中国却呈现出了一幅场景。由于清代中国在制度演化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促进分工深化的财产法律制度以及支撑财产法律制度的宪政民主政治未能形成,市场扩展、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也没有起色,所以科技革命也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简言之,中国经济和社会在近代可以说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

(二)货币价格分配效应视角

学者蒋银鸽研究明末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通货膨胀,虽然经济繁荣,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到了明末,银贵物贱变为银贱物贵,市场逐渐萧条。与之同时,全国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东部发达地带,中西部较为落后地带。因此,价格的分配效应造成了东部更加发达,边缘地区赤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无法转嫁,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利于经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价格的分配效应造就了“大商人”的崛起,造成了地主的没落,及大量农民的赤贫化,陷入了货币榨取大量劳动的圈套里。在这个过程中,因过去国家与商人的立场对立,国家无法从商业发展中获得好处,且依赖田赋税收及暴力阻挠商人发展来增加国库。并且商人企业的规模不经济,大部分收入无法用于再投资,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无法为科技革命及工业革命提供有利的物质环境。

(三)技术抵制视角

学者赵亚奎从协调问题着手,对经济发展的考察基于“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初始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判断。同时他认为技术停滞并不能系统地解释“李约瑟之谜”,所以颇为推崇韦森的观点,认为晚清帝国经济发展的停滞是巨大人口压力下的制度内卷。

Mokyr(1990)的研究表明,早期欧洲的技术变革本质上来看是一件私人进取心的事情,统治者的作用通常是次要的、被动的,而且政府主导的领域也主要集中在军事技术方面。而传统中国政府比欧洲政府在创新和传播新技术上有更大的主导权。Landes(1983)认为,在传统中国中,政府对技术的主导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们甚至垄断了计时技术和天文历法。

但从技术停滞的启发下,想到已高度发达的技术本身具有延迟性,而导致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没有外生因素作用下会停滞较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足够满足中国土地上人口生活所需,而无需另谋出路,导致了与工业相关的科技发展缓慢。

(四)战争视角

学者靳清用计量的方法证明了战争与技术发明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他认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生产本身又是以一般生产力为基础的。

在科技发明与军事战争的计量分析中,由于科技发明使用了分值,军事战争采用了发生的次数,运用双对数模型更具有意义。军事战争既是一个国家的“保健因素”,又是“激励因素”。在过去的历史中,军事战争虽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毒素,但又是科技的兴奋剂。协整分析的结果说明了西方与中国的差别:欧洲人的“好战”使军事战争次数要在“保健量”之上,因而对科技的激励是明显的;中国甚至不到“保健量”,因而宋代之后,明清的落后也在情理之中。

四、其他看法

信息交流以及知识传播的效用不同,对科技的发展及更新存在一定的影响。从接受外部信息方面看,西欧更倾向于接受来自各地不同的科技与思想,且西欧各国物理距离小,信息传播速度快,新思想可通过大学、报纸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相反,闭关锁国的中国,阻断了海外思想的传入,无法更新相关的知识。同时国内也没有向公众传播思想的机制,使得知识的发现得不到公众的关注,不利于经济技术的发展。

汪立鑫提出市场经济低水平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借此表明在封建社会内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市场小幅扩大会促进工商阶层收入增加。但因为手工技术的报酬是边际递减的,水平越高,进步速度越慢,市场的小幅扩大无法促使手工技术的发展向工业技术发展的跃进。而且中国单一农业模式的超稳定性增加了手工技术向工业技术跃进的难度。

五、小结

上述观点代表了在新的视角下对“李约瑟之谜”研究的主要成果。从中我们看到,这些新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展开分析,在各自的材料范围内都是能够自圆其说的,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目光已经超出了科技史本身,开始涉及到中西历史、社会和思想传统的对比。要想得到对“李约瑟之谜”更为全面的回答,还需要学者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Needham.Sc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a.Cambridge,Massachuset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 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地理学解析[J].2005,4(2):519-540.

[3] Lin,Justin Yifu.The Needham Puzzle: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anuary,1995.

[4] 姚洋.地域、制度与李约瑟之谜[J].读书,2003,(1).

[5]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三联书店,2006.

[6]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7,(4).

[7] Elvin,M.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8] 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爾钟罩——研究西方社会近代兴起和晚晴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06,1:72—85.

[9] 蒋银鸽.李约瑟之谜新探:基于货币—价格分配效应角度的分析[D].暨南大学,2010.

[10] 唐琳.李约瑟之谜非主流观点文献综述[J].学术探讨,2014.4.

[11] 赵亚奎.技术抵制:理解“李约瑟之谜”的一个新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9-20.

[12] Landes,D.Revolution in Tim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