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医疗App成为一种达人时尚。一些年轻人怕麻烦,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上下载安装一些就诊求医的看病软件,出现小病痛时,手机一搜,不仅可免费查询,还能根据症状给出处方。专家提醒,这类软件提供的资料仅可作为参考,不可盲目全信。虽然病症相似,但未必病因相同,每个人体质也有区别,盲目依赖、“隔空看病”不可取。
医疗App应用悄然普及
不少手机达人热衷在手机上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其中包括一些看病软件。 “不仅查询起来很方便,而且解答也很详细。”一名网友说,平常生病跑一趟医院,最少也要花半天时间,软件为自己对症下药,不用去医院排队挂号,看看手机就能自行解决问题。
调查发现,医疗App的分类多种多样:有提供药品介绍和周边药店介绍的“掌上药店”、“丁香园用药助手”;满足医患交流、交流寻医需求的应用,如“春雨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如“就医160”;医疗功能性产品,如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吗”、测量心率的“春雨心镜”等;医生医疗用途的“好大夫医生版”、“春雨手机诊所”等。
在寻医问诊方面,目前下载量较大的有“春雨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这些正规软件注册的医生有单位名、职称、头像、姓名等真实信息。图文咨询有些收费有些免费,电话咨询则按时长收费,还有疾病库、疾病自查、医院科室、医师介绍等,部分医生可预约挂号。
手机问诊有局限
医疗App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担忧:“毕竟没有经过与医生面对面的询问和诊断,仅凭一套软件治病,不太靠谱!”
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赵红东介绍说,对于现在手机医生问诊的普及她早有耳闻,但作为医生,她还是建议病人有症状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而不是盲目相信网络上的解答。
赵红东说,在手机上输入症状,首先患者提供的信息可能并不全面,而且只是问询一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问诊的结果肯定不会太准确。“在医学上,一些症状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是不同疾病导致的,肯定会存在偏差,医学上就诊不光是问,还要检查,面对面地看才最准确,不然很难做到确诊。”
对于手机问诊,有专家表示最主要的局限就是个体和标准化的差异,“有不少疾病表现是不同的,或者同样的症状是不同疾病导致的,而手机软件都是标准化的,它无法判断个体差异。”
“以冠心病为例,标准化的解读和症状应该是胸痛盗汗等,但是有的人腹痛也可能是由冠心病导致的,这就只有检查才能发现,相信手机问诊就可能延误治疗。”赵红东介绍说。(据人民日报、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