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文化与瓷画兰花创作

2014-05-30 10:48:04曾映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6期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兰花文化,文人墨客常借兰抒情,托兰言志。瓷画是在瓷器上作画,创作手法与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瓷画兰花有釉上和釉下之分,所要求的手法也不同。瓷画兰花不仅要考虑兰花与周边环境的布局关系,还要考虑兰叶与兰花的组合,注意疏密。

关键词:兰花文化 瓷画兰花 创作构图 绘画技法

兰花是中华民族比较喜爱的花卉之一,中国最早形成了独特的兰花文化。以兰花入诗入画喻人格、喻国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瓷与画的结合拓展了陶瓷的艺术领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语汇和表现手段。兰花是瓷花艺术家喜欢创作的题材之一。

一、兰花文化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古语云: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花。人们对兰花的评价很高,认识、赏识兰花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兰花文化。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用兰花来喻德人、喻君子、喻操守、喻祥和,把兰花看成是“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穷困而改节”的人格精神的代表;喻之为高尚的德行、高贵的品质、高雅的风范的使者;视之为文雅高尚、和谐美好的形象,是脱俗超凡、赏心悦目、质朴无华的典范。

无数的文人墨客以兰花为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山谷中看到兰花,并体会到兰花之韵,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在孔子看来,兰花的香是别样的、独特的,当之王者而无愧,又以此香暗喻了芬芳袭人,然曲高和寡、独茂壑谷的风格,以此来喻人又喻己。在《孔子家语》中孔子又说:“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认为兰花生长在幽深的树林之中,环境清幽,人迹罕至,但是它不因为没人观赏就缺少芳香;君子修养自身道德,不因为处境艰难就改变节操。孔子把“空谷幽兰”的自然属性和儒家思想文化内涵相融合,同时还借助兰花的文化意象表现出儒家所推崇的思想道德品质。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兰花文化也随之受到影响。唐太宗李世民有《芳兰》一诗:“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高度赞美了兰花的香味。唐朝诗人李白也有咏兰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诗人表达了孤芳自赏,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当代陈毅元帅亦有诗云:“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写出了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充满了前来觅兰的人,表达出品德好的人被人仰慕。宋代画家赵孟坚有一首兰花画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兰花成为忠贞的象征。当代画家齐白石的《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表达出画家赏兰、爱兰的心情。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留传下来的有关兰花的专著共有71部之多, 800多首写兰诗词和众多画兰的名画。兰花的生长形态很适合国画工具笔和墨的发挥,加上多数文人墨客有着兰花寓意的清高、飘逸、雅兴气质,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起辈出,相继以兰花为载体,吟诗作画,对兰花的欣赏已远远超出兰花的本身,它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瓷画兰花的创作构图

一件好的瓷画作品可以表达出一个很好的意境让观者产生共鸣。创作者通过对作品的用笔、用墨、构图,表达自我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构图对意境的创造是非常关键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智慧, 体现着作者的意图。

所谓构图,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要表现的形象组织安排,形成形象与空间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特定结构配置方法。构图可以看作是一个视觉形式系统,它由形状、色彩等不同的视觉要素组成,不同的质与量的要素按秩序组合、排列, 便形成不同结构的布局形式,并表达不同的内容、感情和思想。构图与情感的表达是成功作品的必然要素。要创作一幅完整而协调的陶瓷绘画作品要重视对画面虚实、空白的处理, 对意境的营造就更为重要。画家为了创造意境对画面作裁剪, 对虚实、空白做处理, 并且往往是以少胜多,以虚为实,使画面整体而冇变化, 使作品更为严整, 也更为舒展。目的就是为了给观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能展现无限的大千世界和思想内涵。

兰花的品种有很多,然见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只有草兰和蕙兰两种。自然中生长的草兰叶子较短,一茎一花;蕙兰的叶子较长,一茎数花。兰花的体态异常优雅, 它株形平稳, 骨格俊秀, 在无花之时, 叶片疏密有致, 气宇轩昂, 婀娜多姿。开花之后, 多数品种花葶高出叶面, 各花之间, 刚柔兼备, 顾盼呼应, 显得异常端庄素雅。瓷画兰花的构图与国画兰花的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瓷画兰花有平面与立体之分,在瓷瓶、瓷碗等瓷器上作画要考虑其立体空间的局部与整体的布局。瓷画兰花的布局要考虑兰花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兰花的构图多以单株为主,如果是在较小的瓷盘上创作,绘以简单的花与叶即可,但在较大的瓷器上作画,则要添上衬托物,以免过于单调。有时画中可以山石危耸,幽兰丛生于崖壁石脚,有时也可幽兰绽放,虫蝶附之。比如在《蝶恋花》的创作中,构图十分简洁,一处幽兰,几片长短不一的叶子,相互交错,错落有致,墨笔勾勒重韵雅气清,色彩晕染上偏淡雅空灵,把兰草内质中那种秀丽多姿、风韵绰约的美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一只蝴蝶停留在一叶片上,动静结合,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意境,空谷幽兰不再孤芳自赏,有着别样的韵味,让人充满遐想。兰香蝶恋,诠释了生命中对爱与美无尽探索的永恒主题。幽幽兰香,翩翩蝶影,无尽的诗意,脱俗的情怀,我们在感动中回味,仿佛穿越梦境般给人以心灵的润泽、精神上的历练和情感上的启迪。

瓷画兰花也要考虑兰叶与兰花的组合。“勾兰之妙,气韵为先。”叶子与花的穿插布局要把握一个大势,一幅作品中叶子虽然有长有短,取向上有下,有左右有,必须十分注意与花的争让关系,花朵与花朵之间注意疏密,注意花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注意花头的布局与叶子的关系,不能各不相顾,四面张扬,必须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如郑板桥所画的中国画《兰花图》,该画的兰花三丛,浓墨写兰叶,纵逸多姿;淡墨画兰花,花心用浓墨点醒,透露出兰花的幽香和生机。在构图上,三丛兰花错落有致,兰叶相互呼应,增强了画幅的整体感。两处题跋的安排打破了画兰普通的三角形平稳构图,别具一格。瓷画兰花也可学习此类画法。

三、瓷画兰花的绘画技法

与国画是在平面的宣纸上作画相比,瓷画的创作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首先,瓷画要根据瓷器的造型进行创作,除瓷板与瓷盘外,都是在瓶、罐、碗等立体造型上创作。就拿瓶来说,就有葫芦瓶、笔锋瓶、美人瓶、天地方圆等各种形状不一的瓶。瓷画兰花的创作技法多样,主要分为釉上和釉下。瓷器上原料凝固的速度与纸上的不同,而且釉上作画与釉下作画要求的手法也不同,釉下作画要求创作者要有较高的作画功底和技巧,釉下瓷器作画原料的凝固速度较快,稍不留神手一抖,就会把整幅画弄糟了,也就前功尽弃了。创作者在创作时要成竹在胸,未下笔前要考虑清楚,整幅画的布局、用墨浓淡、表现笔法等,在心里要勾划出整个作品的轮廓来,做到完全有把握后才拿起笔,蘸好墨、调好色、然后落笔如风,快速涂沫,勾划点染,一气呵成。若精神不集中,心态没有调整好,构图琢磨不定时,切忌不要贸然下笔。也可以用一小幅生宣纸勾勒一下创作设想图,直到自己的心态、神态完全进入创作状态,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完全成竹在胸,就可以放开思维,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凝聚于笔尖,随心所欲。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将作者的精、气、神融化为一体,达到最佳的效果。而釉上彩作画相对比较容易,在烧成白釉瓷陶瓷上进行彩绘,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釉面作画,原料的凝固速度慢,且基本上不会渗透入瓷器内部,留下痕迹,画错可以擦净,重新再画。

参考文献:

[1] 余明洲.论陶瓷绘画构图的艺术性[J].景德镇陶瓷,2006(06)

[2] 王永梅.谈中国画花鸟画的构图[J].甘肃高师学报,2000(07)

[3] 周建忠.兰花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J].廉政文化研究,2011(02)

[4] 陈心启,吉占和.兰花文化和历史[J].森林与人类,2004(05)

[5] 李家驹.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曾映雪,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