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中西方的美术教育中均有长足的发展。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了不同风格的艺术大师与素描作品。
关键词:素描 发展 历史 综述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一种以单色调描绘物体的一种绘画方式。早期素描被视为绘画创作的准备阶段,即“草图”,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如今,素描是我国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掌握透视学、解剖学、明暗光影规律等知识,借助相关的绘画工具,在平面中运用三维空间的观念来再现或塑造对象。它既是人们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技术表达,也可以作为人们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了不同风格的艺术大师与素描作品,因此,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与时间脉络的角度来梳理素描的发展史,建立线性的素描发展史观,使读者对素描发展的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西方素描的发展历程
西方素描的源头可追溯到史前时期法国西南部拉斯科岩洞壁画及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洞中所绘图象多为动物,风格粗犷,以平涂方法为主,多表现动物的轮廓外形,这也是人类史上最早出现的图像绘画。从历史上看,早期艺术素描其形式表现是重视线条轮廓的,且绘画形象平面化。这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直到古希腊时期,雕塑艺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采用比例、透视等写实性的方法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立体表现能力在人类艺术进程中诞生。但是古希腊时期并没有正意义上的素描作品传世,我们仅能在文献、雕塑、壁画等载体中间接感受古希腊的素描发展。目前已知最早保留下来的素描作品是古罗马的赫尔库朗涅牟发现的,由阿特那耶的亚历山大创作,是画在大理石上的素描作品,画面表现了五位妇女,其中三个正在做游戏,该作品作于公元前一世纪,画面构图形式优美,且调子准确[1]。
在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的介入及统治,西方艺术并没有选择古希腊古罗马写实传统,相反,在绘画中又走向了平面化。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素描艺术的绘画题材单一,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以线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宗教素描。为了凸显宗教绘画的神性,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夸张手法,以拉开艺术题材与现实人物间的距离。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契马布埃和乔托开启了新的写实表现形式,那时画家们不再墨守中世纪的传统,而是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他们不断地研究透视画法、解剖学和几何比例,素描成为他们实现“科学研究”的表现载体,也成了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丢勒、荷尔拜因等文艺复兴巨匠们,均流传下来不朽的素描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还开创并发展了学院派素描的教学方式。1563年成立的佛罗伦萨迪赛诺学院、1582年成立的卡拉奇学院和1593年成立的罗马圣卢卡学院均开设了素描课程,经过这些学院的课程发展,逐渐形成了“临摹大师素描作品——石膏像写生素描——人体写生素描”的教学系统的雏形。
1648年成立于法国的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开始将素描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并使临摹大师素描作品、石膏像写生素描和人体写生素描的教学体系进一步系统化和制度化。在这里,学院美术教学的一切活动均围绕素描课程展开,学院的素描课程轮流由12位教授执教,每位教授负责一个月,最后以表现戏剧性的动作的男性裸体形象为教学核心任务。在此,真正确立了学院派素描的教学体系,之后在18世纪中及19世纪上半叶中,欧洲大多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都以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为蓝本,古典素描体系得以真正确立。
在19世纪中叶及20世纪初,由于照相机的出现及现代主义在欧洲的流行,古典主义的素描开始受到挑战,欧洲一些艺术家们的素描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素描艺术的实用性功能得到削弱,因此,一些画家不再遵循旧有的写实传统,而是在素描创作中,对人或物进行夸张、变形、抽象、解构、综合,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探索,使其表现力得到增强。如西班牙的毕加索、法国的马蒂斯、意大利的莫迪里阿尼、俄罗斯的费钦、美国的克洛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等均有不俗的作品传世。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西方的素描承载越来越多的表现与表达功能,面貌也愈来愈趋向多元化。
二、中国素描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绘画史中,与西画的交融例子不胜枚举,如早期的敦煌壁画、唐代的“胡化”风格壁画、清代外销瓷的人物画等等。而素描作为一种外来画种,在中国的发展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最早的素描教学可追溯到1906年的两江师范学堂,当时学堂设有图画手工科,并聘请了日籍的教师亘理宽之助、盐见竞来教授素描。此后,随着中国一批画家赴欧美、东洋等国游学归来,也相继在国内的美术学校开设了素描课程。如留日归来的李叔同在1912年浙江两级师范开始使用石膏模型教学;刘海粟1920年在上海美专开始雇佣女子人体模特写生;留法的颜文梁则在1930年为苏州美专购回各种石膏模型460件,专供学生写生之用,而在这批先驱中,影响最深远、贡献最大者则为徐悲鸿。
徐悲鸿在20世纪初留学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欧8年,所学的素描体系根源于欧洲古典主义的写实风格。归国后,于1946年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重视素描写生的核心课程地位,并试图运用西方古典的写实主义来改良中国绘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徐悲鸿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他主张以人物为主的素描写生训练,并为此增设了速写课与默写课。徐悲鸿还提出“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洁”及“新七法”等创作思想,这些理论均对建国后的素描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素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素描座谈会”,此次会议由文化部牵头,讨论了有关“素描教学方法”、“素描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如何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等问题。由于当时政治及文化的推动,我国的美术工作者开始竞相仿效苏联的素描,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体系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学习对象。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塑造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运用体面的分析方法来画素描,并常运用铅笔来绘制长期的写生作业,强调细致的描绘方法。这套教学系统很快在各大美术院校推广开来,成为各类美术专业的“基本功”,并在课程设置中占据较大,这一做法,使我国素描的写实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随着学科的发展,这种一边倒地学习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也相继呈现出一些不可调和的问题,如与中国画教学的“线面之争”、素描教学形成重“技”轻“艺”的局面等,这些问题引起众多艺术工作者的思考,我们是否需要全盘照搬苏联的素描教学模式?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是好的教育还是已沦为教条?在质疑与思考中,1980年前后,“第二次素描座谈会”与“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两次重要的会议召开,会议指出目前我国素描教学方法与素描风格存在明显单一化的问题,并指明今后素描艺术的发展路线,如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素描教学内容,比如设计类专业的素描,重点要培养准确观察与准确描绘的能力,掌握好对象的形体结构,并无需过多强调素描的明暗关系与层次变化[2]。这为中国素描的多元化发展开启了一个信号。20世纪80年代,西方大量的艺术信息涌入中国,很多画家也在此思潮交融的背景下,逐渐走出单一化素描形式,开始探索素描多元化的样貌。但是中国素描的发展并非要追随西方素描的发展脚步,如何把西方的素描方法与中国固有传统的绘画方法相结合,是今后中国素描艺术的发展方向。
注释:
[1] 黄寅.中国设计素描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赫蔚.传统素描教学与现代素描教学的分析与比较[J].艺术教育.2008(10)
作者简介:
陈沛捷,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