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工笔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使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工笔画的技法装饰性主要表现在形式美法则与平面构成的形式上。平面化的处理与色彩的现代化处理是两大表现形式。工笔画的创新离不开装饰性的艺术,工笔画的特殊美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工笔画 装饰 构图 意境
中国工笔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严谨、细腻、工整是它的特点。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装饰也让传统的工笔画发生了转变。在远古时期的绘画完全是为了实用性、功能性的,在现代的绘画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情趣、心理,装饰变得更加自觉,从具有简单的装饰到图案和表现的艺术语言,这一过程是长期的又是自觉的。
中国工笔画在历史发展中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以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从线条、构图、色彩都展现着形式美。中西文化的交流让中国工笔画融入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展现了新的面貌,不仅仅只是图案的装饰,更趋向于夸张变形的形式美。一幅优秀的作品画面具有了装饰性平面的语言使得画面更加的单纯,但是又不失视觉的冲击力,画面感更加强烈。
一、中国工笔画线的造型
在绘画中的线理解是面与面转折所形成的视觉感受,是物体的最高凝聚线,线的目的是表现物体的外在基本形态,传统中国画工笔画的绘画是先勾勒线条,再淡淡施与色彩。在工笔绘画中,线的变化与笔墨也分离不开。中国绘画并不追求物象的具体再现,而是追求精神所在,工笔画的装饰性的线更具有韵味,为了画家的感受能够与欣赏者达成共鸣,往往对于线条会有一些夸张、变形的塑造,使画中造型与现实产生一些距离,让作品更加升华具有艺术气息,并获得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工笔画的装饰性。
工笔画线的夸张变形是造型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创作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很多的大师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手法的广泛运用。我们一提起夸张、变形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西方绘画如毕加索的作品等怪异离奇、夸张变形的绘画作品,其实不然。这完全是理解上的偏差。在工笔画中提到的线的夸张变形,是对物象的一种改变手法的绘画,只是对局部的微妙处理,使其脱离现实有着较大的对比改变,改变了原来的形象,只是又添加了画家自己的感受与丰富的想象力,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有趣味,这种夸张变形是审美的原则让作品更加动人抒情,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画面。
工笔画装饰性的作品通过现代人审美的需求愈来愈多样化,有的是对线的追求变化,有的是对色彩的装饰性。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发展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如陈子的作品,描绘的少女形象唯美,画面淡雅,人物的五官形象都稍加做了处理,拉长了五官和身体,使得少女身材显得更加的纤长苗条,婀娜多姿,夸张变形做得很到位又很巧妙,写实的画面是无法达到的淡雅美,有线的处理大量的色彩赋色,颜色纯真、天真富有想象力,使人们感动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美的感受。
二、中国工笔画装饰性的表现形式
中国工笔画的装饰性早在很久以前就产生了,在石器时代所使用的工具不只注重实用,还注重器具的审美功能,但是那时候能把玩它们的也只有上层社会的人们,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趋于大众化。工笔画的发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绘画中最为成熟的一个画种之一,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能欣赏把玩的,很受喜爱,工笔画的那种安静、精致、诗意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唐宋以后走向了更加成熟的时期。
在创作的时候要十分重视构图,意在笔先的精髓就是,在绘画之前,意境、情感在落笔作画之前已经存在内心中传到到笔尖上,要先立意才能考虑如何布局如何表现画面,构图对工笔画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画面也属于构图,就好比是一个建筑要先有骨架才能扎实牢靠,也是决定画面的基本形的根本,所以研究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彼此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典型的装饰风格可以分为雍容华贵的重彩风格和淡雅的淡彩装饰风格。
华丽富贵的重彩风格在唐代绘画时期盛行,如阎立本的《步辇图》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但是画面整个色调又和谐,在墨赫色的调和下显得那么的统一。张萱、周昉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如图)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幅仕女图,它们的色彩艳丽浓重带有装饰性。
北宋时期的文人画盛行时,人们追寻的是淡雅脱俗的装饰画风格,犹如出水芙蓉般清新,文人士大夫追寻的是平淡、天真、幽静淡雅、淳朴的境界,在工笔画的装饰性绘画上要求色彩淡雅单纯,统一和谐。但又有内涵的装饰韵味,也恰恰就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趋向于恬静高逸的。在李公麟开创了白描之后,画家们在线描的基础上淡淡地施与色彩勾勒出淡雅的画面。又如从陈洪绶的扇面作品可以看出,其画面淡雅别致,并没有艳丽俗套、五色乏味之感,反而层次感丰富,格调高雅,超凡脱俗;且刻画细致,肤色淡雅,有“古法渊雅,静穆浑然”的格调。构图简练且繁简相宜,线条刻画细致,淡雅但强劲有力,在陈洪绶的笔下却有着别具一格。恽南田曾说:“画至着色,如入炉火,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由此可见设色对绘画的重要性。陈老莲作画极为重视设色,竭力追求一个“古”字,于古艳、淡雅、清润中透露出高古的格调,兼魏晋之长,又得李公麟之妙,体现了宗古求变的大家气质。从他的作品与那些充满世俗气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这点对于中国工笔画至关重要。在描绘花卉的时候也对他的经验和技巧有着极大的考验,就他所绘画的荷花而言,粉嫩而不腻,朵朵白荷轻盈且不妖,有着及其富力的花瓣,其自然的质感给人以淳朴纯真的趣味。生活中小小的一个画面在他的手里都能被描绘出打动人心的意趣出来,其用色淡雅和浓重并用,以彩色显示出素雅,以艳丽衬托出淡雅,但淡而不薄,单纯古朴。陈洪绶尤其善用石青、石绿、白粉等色赋予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韵味,但是又不伤及线描的笔墨,坚持墨不可以浮在色上面的原则,他这个高度的敏感度和变现的技巧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三、中国工笔画的艺术价值
中国工笔画的装饰性不像写实绘画那样注重的是对物象的刻画,模仿追求再现。装饰性的绘画是要将事物美化,并达到画家的理想状态,让欣赏者也能达到共鸣产生审美的悦感。通过形式美对物象加工、变形整理,夸张改变其原有的物象形态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并且符合现代的人们审美要求和标准。
中国工笔画强调的是以独立发挥色彩和主观归纳为主,这样观者与画家就能无形中交流,在作品中读懂画家的情感并产生共鸣。色彩目的不是为了写实而是为了能够达到装饰性的作用,在绘画中感受到色彩的变化比较容易,通过色彩的变化赋予作品变化,整理概括后营造出良好的气氛是绘画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能够使人们心灵上感受深刻,以唯美为主,使人赏心悦目,色彩的主观意识使绘画更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也能够体现出中国工笔画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装饰韵味。
中国工笔画的装饰性语言也是一种手段,中国画论有言:“用色以古雅为上,不可浮艳、浑浊、火气、俗气、死气”、“重彩惟求古厚,淡彩惟求清逸”、“要重而不浊,淡而不薄,滋而不燥,艳而不俗”运用色彩的装饰形成了色调的韵律化、音乐感。但是色彩的使用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俗套、背离中国画最初的本质格调。要避免出现生硬、过于艳丽、装饰度繁琐的问题,要延续传统中国画的韵味格调,合理运用装饰手段给绘画添加趣味性和光彩。工笔画的装饰性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创造出全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今社会,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创作引领中国绘画走入了一个创作的最佳境界。装饰性的图案也体现出了民族风格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民国学术经典)·中国史系列丛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论丛)[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国学书库·书画论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 徐建融.潘天寿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6] 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张廷禄.中国画的装饰性初探[J].国家画,2005(5)
[8] 冯建亲.绘画色彩论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9] 陈兆复.中国画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崔师瑜,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