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日课

2014-05-30 10:48:04刘彦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自警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

刘彦湖,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副研究员。

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1年拜罗继祖教授为师,学习书法及古典诗文,后又师从周昔非、王镛两位先生。1983年至1988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资料员,并在此期间进修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班的全部课程。1988年调入长春大学任书法篆刻教师。1993年任《中国书法》杂志特聘编辑。1995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攻读古埃及学,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3年起先后在北京、广州、长沙、杭州、深圳、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

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本已出版的书法集和这本印集所能概括。他对书学印学都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发明,然而,他既没有著之于文,也很少具之于书跋印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本集中,他一共刻了几方自用的“汝南日课”,其中的一方,有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刻以自警”。日课而能成为一种自警,是编完此集时,才恍然有悟的。周老师这句看起来很简单的话,却提出了一个于治学治艺十分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如今已日益为人们所忽略了,那就是“日课”。吴缶翁一生课石鼓,自谓“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王觉斯晚年“一日临古,一日应索请”。现今的人们,大多是名闻利养,是多有应酬的,而少有日课了。解此,则周老师用以自警的命题,便真如狮吼棒喝,让人惊心!

日,是人生百年的一个基本单位,日日的相续不断,连结出个个的百年人生;课,是功课,是课题,是科班,是钻研,是指向人生究竟的叩问。曹魏文帝《典论·论文》里的一句话:“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赏音。”那么早的中国人,竟说出如许精妙绝伦,余韵无尽的话,太不可思议了!我喜欢他的课与叩。

日课是一种态度。

日课是一种生活,是日用平常的劳作。

日课是一种省思,就像孔夫子的“一日三省吾身”。

日课是一种修行,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为中,身体力行。深切的体验唤醒深刻的认知。也就是说,深切的感性升华出深刻的理性,于是,达到证悟与解悟的圆融。

日课是一种凭借,是一泓止水,是一面镜鉴。就像达摩的十年面壁,在静观中映照出自己的本心,使人的心境澄明起来。

日课是一种专注,是在心不旁骛的前提下去洞彻事物的幽微。是在常人看似光滑的事物表象背后,找到深入其核心之地的缝隙。就像《神仙传》中壶公的壶中天地,那缝隙原就是一扇门,可以打开另一个超乎想象的广大世界。古人说“读书有间”,弘一法师说“剖裂玄微,昭廓心境”,董玄宰说“虚空粉碎”,在此。

日课是一种含茹,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程序。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课的对象不一,有递进,有关联,有相续,有时也有跳跃。进而拓展出来,成就出一个丰饶而广大的面相。

日课还是一种精进,以此才能培养出人们一种勇猛的德性,一往无前,天天向上。不可止歇在一个个小山包上,安营扎寨,作落草之谈。如果没有这种精进,也就没有吴缶翁的“一日有一日的境界”。专注致深,含茹致大,精进致高,“尽广大,致精微”还不够,还要有境界的提升。

日课是一个门径,一座桥梁,一个通道。由此,我们与古人与传统,与自然万物,才能构建起丝丝缕缕的内在联系。际合天人,通融古今。才能生成我们作品中的古意与生机。

日课也同时是一道道的门坎,一道道的关隘,是禅师手中的棍棒,是一把长期砥砺而出的智剑,是峻烈而无情的。在它面前,那些江湖上的混子,那些票友、客串、跨界者,华丽转身者……,走得近庭除,升不了堂奥;趟得了三千弱水,入不了龙宫,更不肖说能够探得骊龙颔下的明珠了。在日课砥砺而出的锋芒之下,或者在禅师或孙行者的棒下,就算打不得他们现出原形,也会惊出他们一身冷汗。

日课就是功课,积攒下的是三世的功德。

一艺的成与不成固然有天分天赋的厚薄以及天意天幸的偏颇。天命难测,我所能确知者:一个人如果不能有善始善终的日课相伴,即便有天赋天幸,其艺也断无所成,请博雅验之。

猜你喜欢
自警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
书法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24年5期)2024-06-07 11:10:01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7:38
涵养行举自醒的自觉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刻珍本《自警编》考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中华书画家(2019年9期)2019-01-12 19:50:10
篆刻
对联(2018年7期)2018-08-02 06:26:14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传记文学(2018年1期)2018-01-24 03:17:02
瑩波篆刻
The Poetic Sense of the Second Coming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