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先武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新世纪的教师,应力争成为教育改革的智者,敢于和善于迎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挑战,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就必然决定了教师在备课上要发生较大的变化。根据多年来的新课程研究与实践,对备课我有以下点滴反思。
1 反思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期。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预期包括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学化学课堂标准中对上述三维目标作了清晰的界定,并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1.1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充分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将知识强加给学生,一味强调记忆、掌握和应用,而忽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抛之一边;另一方面也不能刻意地将三维目标分段体现,使一节课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多元化的课堂目标更是要求做到课时教学目标不偏多、不偏高,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在方法的应用中使知识和能力升华,并适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1.2 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突出重点、难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采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这些行为动词既应有对学习结果的描述,也应有对学习过程的描述。
1.3 课堂教学目标还应有阶段性。学生无论是在化学概念的建立,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还是在探究能力的提高上,以及科学学习方法的形式上,都不能偏离学生的认知过程,脱离学生的实际而一步到位,而是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一步步深入,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螺旋式地上升。此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测量性等特征。
2 反思课堂教学内容与情境的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是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对教材文本、化学史实、相关背景和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的重新开发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各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2.1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我们应该用教材作为指导来教,来探究,而不是完全在教教材。在教学中融入思想和情感,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2.2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暗示、推动和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备课时,精选素材,如化学实验、故事,生活常识、新闻材料和化学史料,借用多媒体设计的简单动画等等。采用多种手段,运用相应素材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化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和熏陶的同时,又将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师生情感交流活动,真正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达到智力和化学能力的协调发展。
2.3 情境创设的几种主要方式:①文字材料情景。用文字、史料、新闻等展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②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导向作用。③声、色、行情境。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④问题情境。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相关探究性问题,明确探究性目标。⑤实验情境。通过师生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引出要研究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等。
化学教学内容与情境的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容的选择往往决定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创设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化学教学内容与情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具有基础性、真实性、思想性和现代性。
3 反思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的转变
3.1 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主要以知识、智力、学习成绩为核心,强调的是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注重的是结果。
新课程的目标达成,除了要求学习结果以外,还要求学习的过程。因此,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不仅仅是要获得,更要注重过程的体验,追求在活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除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外,还应该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如以问题为纽带的学习、情境化学习、过程体验性学习、建构性学习等。这些方式不仅使知识目标全面、有效地达成,还可以促使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成。
3.2 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中往往考虑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学生却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
从理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样的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激励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一起去思考、去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
4 教学后记是提高备课能力的捷径
古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确,教后反思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境界,讲究教学艺术,形成特色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后的科学反思,是自身专业成长路上求真务实、趋利避害的“润滑剂”,是理性提升、动态刷新的“净化剂”,是不断追求、成就名师的“催化剂”。
以下问题可成为我们教后经常思考的对象: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本节课应如何设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师生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改进和优化?学生是否学到了他们想学的知识和能力?等等。一次备课可能对教学问题的考虑不尽全面,课堂上发生的情景也无法完全预测,上完课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案,一定会发现以上各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及时反思与整理,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和不足行为,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以全新的心态和意识认真备课,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深入科学地研究、讨论,深刻地反思,让我们共同走进化学教学中一片“反思不止,收益无穷,进取不断”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