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泉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已成为校本课程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对于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研究领域(即不同的学科)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有哪些不同评价的标准,笔者试图以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探究为例谈谈个人的实践认识,谨供同仁参考。
一、教学模式选择的依据
对历史学科而论,教学模式的选择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即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所学前期内容认识认知的程度。无论是讲授新课,还是复习旧课,在课前,学生都必须有一个自主复习的过程,即对以前的知识作一概括分析或梳理,通过这一过程的实施,就是使授课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作一个基本了解,为本节课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提供条件。
2.学生已有的各种能力,即學生对历史学科知识掌握已具备的各种能力。孔子曾说:“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其道理亦然。历史课堂模式选择时,对学生已有的分析、比较、理解、表达等能力的了解也十分重要。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选择的教学模式不同。例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前,文理学科并未划分,学生历史学习的各种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复习必修模块时,其选择的模式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在如何提高和强化知识要点上多加指导,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测任务;高三文科学生必须以培养各种高考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能力的培养为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答题方法、语言表达等多加指导。
3.学生潜在的意识或欲望,即学生通过某时段的历史知识学习,个人期求以走到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历史课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要求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潜在的欲望不同,这里涉及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问题和教师人格魅力问题。一方面,学生兴趣越浓,个人的期求值越高;另一方面,教师的修养、亲和力、知识面的宽度、授课艺术的高超等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亦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探讨课堂模式时,必须考虑以上学生的特殊性,在课上必须“照顾”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
1.对学生研究的程度。历史备课时,首先要研究学生,研究其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水平,已有的心理状态,原有的基础、兴趣的大小等。
2.对教材的研究。在新课改下,无论使用哪种版本的教材,历史老师必须尽最大可能去吃研透教材,在课上用好教材,笔者反对“讲授教材”,教师只有在课上做到对知识有机整合,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3.对新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研究。探索历史教学模式,是一个实践过程,必须有相关的理论来进行支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钻研新课程目标实施的评价标准、指导思想。
(三)从学科知识特点看
1.本学科知识的具体特点,如历史学科的客观性、科学性、情感性、趣味性等,特别是教学的情感性,历史学科与数理化不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
2.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与展示的方式方法的特殊性,例如,知识的回放、历史遗址的考察、历史人物的访问等。
二、教学模式评价的标准
如何评价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一)能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历史教学模式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各类知识把握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品德的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笔者认为这是历史教学的真谛所在,像苏格拉底所说“知识即美德”。
(二)能否在教学中做到教学相长。在历史课堂互动过程中师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索过程中让师生都体会到是一种幸福的教育和被教育,即让学生感觉到是愉悦教育,让教师体会职业的幸福,这是一种历史课堂的境界,让历史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能否将知识的特点尽情地鲜活体现。将学科内容的素质情感教育尽情地展示放大,在历史课堂模式探究的过程中不可轻视师生双方的情感因素,一方面,老师心里要阳光,充满情感,喜怒哀乐分明,不断调谐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或手段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该“情境”和“氛围”中受熏陶,不断地净化心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方面历史课堂模式的改革是新课程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因此课堂模式的探究要遵从客观教学规律,寻求科学理论指导,即“教学有法”;另一方面,对于历史课堂模式的选择及其评价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模式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任何一种模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充实,或在历史教学中几种手段交替综合使用,来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固定、不确定的模式,即“教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