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

2014-05-30 15:57孙垚
当代县域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建构文明体系

孙垚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势推进,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为特征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我国在经济建设举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建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已成为世界各国亟需思考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现已步入制度体系落实的阶段。从思想、制度、文化、教育全方位推进的生态文明系统工程势必有效破解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困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思想,能为建构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宝贵思想资源,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蕴含着生态文明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将人置于整体自然环境中加以研究,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天与人的论述,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优化人类的生态环境,蕴涵着朴素而深刻的自然生态观。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在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农耕社会孕育出的农桑文明更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文明。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教化下,古人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对自然十分敬重。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思想也推动了我国历代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比如说,舜设九官治理天下,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由“虞”官进行掌管,周朝则设置了山虞、林衡、川衡、泽虞四个部门进行分类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也在积极探索维持生态平衡方略,是建构生态文明体系的雏形体现,其思想和实践对今天仍有历史教益。

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困境

近百年来,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生产造就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商品迅速丰富,工业文明成了迄今为止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但是,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成果时也不得不应对随之而来的生态困境。工业化急剧推进的后果日益显现,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深受破坏,地球生态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文明让人类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物质产品的丰富刺激了人们强烈的物质欲望,为满足不断攀升的物质欲望,就会进行更大范围的物质生产,造成了资源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加剧的恶性循环,各国普遍采用的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已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正从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堆存、污水灌溉致使耕地、林地遭到较大损害;水体功能不断丧失,大部分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城市空气质量不断超标,雾霾天气困扰着城市居民,甲醛、苯等建筑装潢材料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呼吸安全、水安全、食品安全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天蓝、地绿、水清”的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面对因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化核威胁、基因突变等新问题,西方国家在四十年前兴起了环境思潮,最初认为环境问题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进行解决。在实践中才发现环境问题关系到各个层面,牵扯到群体之间利益,甚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难以调和的冲突与矛盾,环境问题就演变成了一个社会治理问题。为此,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并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中寻求方法,力图解决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比如,美国学者先后研究、出版了《儒学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等生态学术著作。我国也在上世纪80-90年代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形成,大多是应急立法,具有很浓的工具性色彩,生态质量与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它继承和升华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们正在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升华理念,结合世界先进经验、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基本国情,“为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共立、共达”的和美境界出谋划策。”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态哲学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启迪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重要地位,既符合了时代的内在要求,也全面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对建构生态文明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以思想建设为指导、制度建设为核心、文化建设为关键、教育建设为抓手的生态文明体系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生态思想建设。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表征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中体现的是主客一体的朴素哲学,这种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与当下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具有一致的内核。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就是马克思实践自然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是当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源泉,我们应摒弃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观念,汲取“天人合一”思想精髓,重塑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改变“发展优先、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不仅重视技术革新,更应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破坏了自然环境,就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罚机制。” 从制度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无疑是对上古时期通过法令法规规范生产行为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传承和科学发展,是生态文明思想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

——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核心所在,它对生态文明体系建构有着规范、监督和约束作用,能为解决生态领域的突出矛盾提供体制保障。为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天人合一”思想,结合国情实际,强化以环境资源管理、法律补救、公众参与、政府责任为主的制度建设,从而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合理设立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为政府的核心职能,积极建设生态型政府,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体系,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治污的根本是治吏,治吏的根本是为民”的意识。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四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生态建设投融资渠道,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因素方面的意见,培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关键,已成为具有国际态势的基本理念和主流选择。而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先辈留予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资源。 “天人合一”思想是传统文化天人之学的体现,本质上是对天敬畏,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尊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神秘之天逐渐变为征服的对象,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沙尘、雾霾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正是人类错误天人观导致的恶果。

“天人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给予了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基因的延续。一方面,通过弘扬“天人合一”思想,加快生态文化建设,能极大增强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有利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对相关制度设计具有引领作用,对相关政策落实具有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理念价值取向一致,汲取“天人合一”思想,将文化精髓和发展理念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助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也能顺应与契合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大趋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教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普及和提高全民生态伦理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文化氛围。生态伦理道德是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生态教育是生态伦理道德传播的重要抓手,它引领和推动民众改变不适应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今天,政府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精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培养生态道德、广泛传播生态文化,形成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机制,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和“上课本、进社会、入工厂”的生态宣传途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宣传教育,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体系,唤醒民众的生态文化意识,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树立起全民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势推进,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为特征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我国在经济建设举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建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已成为世界各国亟需思考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现已步入制度体系落实的阶段。从思想、制度、文化、教育全方位推进的生态文明系统工程势必有效破解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困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思想,能为建构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宝贵思想资源,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蕴含着生态文明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将人置于整体自然环境中加以研究,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天与人的论述,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优化人类的生态环境,蕴涵着朴素而深刻的自然生态观。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在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农耕社会孕育出的农桑文明更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文明。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教化下,古人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对自然十分敬重。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思想也推动了我国历代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比如说,舜设九官治理天下,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由“虞”官进行掌管,周朝则设置了山虞、林衡、川衡、泽虞四个部门进行分类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也在积极探索维持生态平衡方略,是建构生态文明体系的雏形体现,其思想和实践对今天仍有历史教益。

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困境

近百年来,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生产造就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商品迅速丰富,工业文明成了迄今为止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但是,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成果时也不得不应对随之而来的生态困境。工业化急剧推进的后果日益显现,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深受破坏,地球生态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文明让人类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物质产品的丰富刺激了人们强烈的物质欲望,为满足不断攀升的物质欲望,就会进行更大范围的物质生产,造成了资源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加剧的恶性循环,各国普遍采用的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已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正从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堆存、污水灌溉致使耕地、林地遭到较大损害;水体功能不断丧失,大部分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城市空气质量不断超标,雾霾天气困扰着城市居民,甲醛、苯等建筑装潢材料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呼吸安全、水安全、食品安全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天蓝、地绿、水清”的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面对因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化核威胁、基因突变等新问题,西方国家在四十年前兴起了环境思潮,最初认为环境问题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进行解决。在实践中才发现环境问题关系到各个层面,牵扯到群体之间利益,甚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难以调和的冲突与矛盾,环境问题就演变成了一个社会治理问题。为此,西方学者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并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中寻求方法,力图解决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比如,美国学者先后研究、出版了《儒学与生态文明》《佛教与生态文明》《道教与生态文明》等生态学术著作。我国也在上世纪80-90年代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形成,大多是应急立法,具有很浓的工具性色彩,生态质量与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它继承和升华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们正在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升华理念,结合世界先进经验、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基本国情,“为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共立、共达”的和美境界出谋划策。”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态哲学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启迪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重要地位,既符合了时代的内在要求,也全面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对建构生态文明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以思想建设为指导、制度建设为核心、文化建设为关键、教育建设为抓手的生态文明体系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生态思想建设。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表征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中体现的是主客一体的朴素哲学,这种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与当下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具有一致的内核。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就是马克思实践自然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是当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源泉,我们应摒弃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观念,汲取“天人合一”思想精髓,重塑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改变“发展优先、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不仅重视技术革新,更应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破坏了自然环境,就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罚机制。” 从制度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无疑是对上古时期通过法令法规规范生产行为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传承和科学发展,是生态文明思想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

——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核心所在,它对生态文明体系建构有着规范、监督和约束作用,能为解决生态领域的突出矛盾提供体制保障。为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天人合一”思想,结合国情实际,强化以环境资源管理、法律补救、公众参与、政府责任为主的制度建设,从而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合理设立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为政府的核心职能,积极建设生态型政府,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体系,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治污的根本是治吏,治吏的根本是为民”的意识。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四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生态建设投融资渠道,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因素方面的意见,培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关键,已成为具有国际态势的基本理念和主流选择。而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先辈留予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资源。 “天人合一”思想是传统文化天人之学的体现,本质上是对天敬畏,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尊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神秘之天逐渐变为征服的对象,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沙尘、雾霾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正是人类错误天人观导致的恶果。

“天人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给予了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基因的延续。一方面,通过弘扬“天人合一”思想,加快生态文化建设,能极大增强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有利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对相关制度设计具有引领作用,对相关政策落实具有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文明理念价值取向一致,汲取“天人合一”思想,将文化精髓和发展理念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国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助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也能顺应与契合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大趋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教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普及和提高全民生态伦理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文化氛围。生态伦理道德是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构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生态教育是生态伦理道德传播的重要抓手,它引领和推动民众改变不适应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今天,政府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精髓,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培养生态道德、广泛传播生态文化,形成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机制,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和“上课本、进社会、入工厂”的生态宣传途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宣传教育,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体系,唤醒民众的生态文化意识,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树立起全民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在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天蓝、地绿、水清”的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天人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给予了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基因的延续。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普及和提高全民生态伦理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建构文明体系
请文明演绎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文明歌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