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莲花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一、动手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使得小学生缺乏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轻松理解并掌握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具体的知识。
2.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自主实践探究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在教师创设的操作情境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在动手操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操作,教学中的疑难点会变得具体形象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施动手操作活动应注意之处
1.因地制宜,确定操作内容。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何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学习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教师要设计好操作步骤,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的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使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讲不清楚,浪费时间,不让学生展示操作结果或复述操作过程,自己包办代替,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总是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操作结果,复述操作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由直观操作的感性认识向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会发生新的变化。六年级学习“圆锥的体积”,上课伊始,笔者拿着一铅锥问:“谁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锥的体积?”學生纷纷举手,说:“我们学过的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体积就是多少。”有学生说:“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师说:“好,我们现在就看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没有相似之处,请各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活动用倒水的方法试一试,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也可以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课上到此时,学生对圆锥的体积的求法已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活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概括总结,还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成功之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之间的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加深认识,在评价中完善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责任编辑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