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研究

2014-05-30 16:37刘昂
理论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刘昂

[摘 要]执政形象是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执政绩效等方面在人民群众心中形成的认知。它既包括真实的、积极的执政形象,又包括虚假的、消极的执政形象。通过分析执政形象的特点、分类以及执政形象的影响因素,深刻认识执政形象的功能,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执政党的执政形象的建设。进而,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增强执政党的向心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执政形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013 — 02

一、执政形象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第一印象”,而整个社会经过长期的沉淀也会形成相关的“社会记忆”。既然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会对事物形成相关的形象感知,那么就执政党而言,民众也会在其心中形成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认知。

对于党的形象,吴俊青和张国新认为,“党的形象,是党的素质、能力、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人民群众中的总体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权威、功能、影响力的态度和评价。党的形象体现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信任度和支持力。”〔1〕对于执政党的执政形象,艾晓丽认为,“党的执政形象,是指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所有言行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具体来说就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机统一,知名度表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知道和了解的程度,美誉度表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信任和赞许的程度。”〔2〕

其实,执政形象就像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一样,它是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宗旨、执政政策、执政行为、执政能力、执政绩效等方面在人民群众心中所形成的综合认知。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宗旨、执政政策、执政行为、执政能力、执政绩效等方面在国内外人民心中所形成的综合认知。執政形象既可以是单个个体对执政党的认知,也可以是整个社会对执政党的认知;它不仅包括国内民众的综合认知,也包括国外民众的综合认知;它既受到执政党执政实践的历史沉淀影响,又受到执政党当下的执政行为影响;它不是单一的,但是执政党一般都有自己主导的执政形象;它不是静止的,它处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它有可能是积极的执政形象,也可能是消极的执政形象;尽管可以通过主动的塑造来提升执政党的执政形象,但是归根结底,执政党良好的执政形象还需要执政党在执政实践过程中切实贯彻和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实现。

二、执政形象特点

执政形象的产生机理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面性

首先,一个党,尤其是执政党,要维持其长期执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很多过去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后来可能就会不合时宜。经过长期的调整,其执政形象可能也发生了改变,呈现出不同特色。这是同一执政党不同时期执政形象呈现出来的多面性。其次,由于执政党层级的差别,不同层级所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方法也不同,导致他们所塑造的执政形象也不同。最后,由于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是通过个体来实现的。而这些执政主体既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有民主党派人士,还有无党派人士。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的形象各不相同,所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形象会被民众笼统的归入执政党的执政形象,进而会造成执政党执政形象的多面性。因此,执政党的执政形象是多种执政形象的杂糅。但是,在诸种执政形象中往往有一种具有主导地位的执政形象,成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普遍性认识。

(二)稳定性

执政党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相应的执政文化。“执政文化就是文化的规范性与观念性的统一,是贯穿于执政体系和执政过程中的思想、组织、制度和行为等规范及其观念化的意识、信仰、态度和情感的综合,是政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的表征执政理念、意义、秩序和规律的文化成果,是推进执政系统运行、规范执政主体行为、引导政治共同体活动的指南。”〔3〕执政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民众对执政党的执政形象的认知又受执政党的执政文化影响。因此,执政形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动态性

执政形象的动态性与执政形象的稳定性并不矛盾。所谓动态性,是指执政党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先进性,必然要求自己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执政党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执政主体,不断优化自己的执政文化,不断扩大自己的执政绩效。与此同时,执政党的执政实践也会相应的发生动态调整,这种调整一般不会是突变性的,它往往是渐进性质的。执政主体、执政文化和执政绩效的变化,必然带来执政形象的更新。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执政形象动态性便得以体现。

(四)可塑性

执政形象是执政党在执政实践过程中在人民群众心中形成的综合认知,它是执政实践活动的外在反映。如果要提升执政党的执政形象,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执政党的执政文化、执政实践和执政绩效等方面来抓。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外部主动塑造来提升执政党的执政形象。就像一个人的形象一样,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亲身接触,才能知道他是好人或者坏人。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口碑传播等方式而知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实践教育、口碑传播等方式来巩固和提升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执政形象。

三、执政形象分类

人们在对执政形象进行分类时,依据的标准不同,所得划分出的执政形象类型也不同。

(一)按照所形成执政形象的好坏划分

按照所形成执政形象的好坏划分,可以把执政形象分为积极的执政形象和消极的执政形象。

积极的执政形象,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它是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积极评价,是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认可和肯定,需要执政党长期不懈的维护。如果执政党稍有懈怠,良好的执政形象就会有遭到破坏的危险。因此,执政党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学习意识。

消极的执政形象,比如“贪污”、“腐败”等等,这种消极的执政形象是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否定和批评,消极的执政形象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但是这些消极的执政形象也绝不是大多数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知。它是由于个别党员、干部的堕落、腐化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损害到了执政党的执政形象,或者是由于民众的误解而产生。

还有一种消极的执政形象,未体现出来明显的评价。这种情况是由于一部分民众缺乏对政治生活的热情,产生政治冷漠,不关心执政党的执政文化、执政实践、执政绩效而导致的。因此,这部分人心中自然不会对执政党产生执政形象的认知。

(二)按照执政党所处层级划分

按照执政党所处层级,执政形象可以划分为中央执政形象和地方执政形象:

中央执政形象主要是指中央领导、部门等在民众心里所形成的认知。普通民众对中央执政形象一般情况下持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一方面是受到中央领导的领导魅力所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家的执政绩效所影响。由于我国的中央领导一般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政治实践中能够表现出高超的执政艺术,无论在处理内政还是外交上,人民群众一般情况是持肯定和赞美态度的。同时,中央领导人还积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拉近了与基层民众的距离,自然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地方执政形象主要是指地方领导、行政部门等执政行为、执政活动在民众心中所形成的形象认知。地方领导和地方行政部门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的事务多是与民众紧密联系的,因此其与民众接触的比较多。由于地方领导、行政部门工作对象和处理事务往往十分复杂、十分棘手,并且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地方的执政形象往往也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三)按照执政形象评价主体划分

按照執政形象评价主体不同,执政形象可以划分为国内执政形象和国际执政形象。

国内执政形象,是指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综合认知。相较外国民众来讲,因为国内民众对本国执政党的执政文化、执政实践、执政绩效等方面认知比较清晰,因此,国内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认知上较国外民众更加客观真实。但同时,国内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评价往往又会添加自己的感情因素。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爱国情怀会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对政府的热爱和对执政党的热爱上。这一感情因素在执政党执政形象上的影响结果往往是国民对执政党执政形象的认可和肯定。当然,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国际执政形象,是指外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综合认知。就目前而言,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媒体的选择性宣传、报道,导致外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识参差不齐,甚至不乏一些外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有歪曲认识。要矫正这一病态状况,除了需要国内权威媒体“走出去”,或者通过国外的媒体,加强对党和政府形象的宣传之外。还需要加大国际间交流,通过深入了解,来矫正外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识。

四、执政形象的作用

执政形象既有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因此执政形象的作用也有两面性。就积极的、正面的、良好的执政形象而言,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

执政合法性和积极、正面、良好的执政形象是高度关联的。执政合法性越强,执政党的执政形象也会越好。同样的,执政党的执政形象越好,也能增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从本质上来讲,良好的执政形象来自于执政党先进的执政文化、优秀的执政行为和显著的执政绩效等方面的支撑。其中的执政绩效也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因为“结合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并参考其他一些学者的相关看法,将合法性的来源表达的更明确一些,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方面,即:意识形态、领袖魅力、统治绩效和民主选举。”〔4〕这里的执政绩效和统治绩效是相通的。所以,建设积极、正面、良好的执政形象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增强党的向心力

我们知道,良好的执政形象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可和信任。这种认可和信任会给执政党带来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又会给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带来荣誉感。基于对荣誉感的直接感受,既会不断激发民众产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又会让现有的党员不断提醒自己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维护党的先进性,巩固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这两方面都是执政党良好执政形象产生的向心力作用范围。

(三)提升社会主义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形象,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而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正面的、良好的执政形象,必然会增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

当然,如果是负面的执政形象,相应的就会削弱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分散党的向心力、损害社会主义形象。

〔参 考 文 献〕

〔1〕吴俊青,张国新.“三个代表”与党的形象〔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02):08.

〔2〕艾晓丽.加强党的执政形象建设〔J〕.求实,2005,(S2):76.

〔3〕陈元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25.

〔4〕熊光清.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历史的审视〔J〕.学术探讨,2011,(01):02.

〔责任编辑:金风平〕

猜你喜欢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