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帆
资料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后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患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80年任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牛顿曾任此职);1996年至今在剑桥大学工作。
主要作品:《时间简史》(1988年出版)。
从“爱因斯坦”到爱因斯坦
霍金的邻居回忆说,他躺在摇篮中时就非常引人注目,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可是,这个大脑袋的孩子真的天赋异禀吗?
他很慢才学会阅读,考试曾经班级倒数第三名。他妈妈说:“斯蒂芬,你真的这么差吗?”霍金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作业字迹潦草、不整洁,老师认为他已“无药可救”,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爱因斯坦”。12岁时,他的两个朋友拿他作为“材料”打赌,内容是“霍金永远不可能成才”,赌注是一袋糖果。
霍金从小对事物如何运行深感兴趣,经常把东西拆散以穷根究底。每每研究完毕,他都心满意足,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对于恢复组装,他束手无策。完好无缺的一个东西,往往几分钟后就成了一堆废弃的零件。可他的父母从不为此责罚他,他的父亲鼓励他在科学上的兴趣,甚至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做他数学上的教练,常带他躺在草地上观看星空奇观,感受事物的奇妙,任想象驰骋到星空之外。
的确,在某些方面,霍金显得很“迟钝”,但不是所有方面。
霍金的母親说,他一开始就是个自学者,如果他不想学什么东西,多半是他不需要。他大体上像一张墨纸,把什么都吸收进去,他爱制造东西,爱思考问题。
小时候的霍金想象力非常丰富,出入房间的方法他竟然可以想出11种。
平时,他还喜欢摆弄小玩意,制造令人想不到的东西。他组装过一台简易电脑,那电脑还能模拟人声回答简单的问题呢!在当时,电脑可是稀罕物,所以,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轰动,许多人都争着去参观。
霍金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一次,物理老师让他做几道题,他不但没有做,还把错误标出来给老师看。老师不得不说:“霍金对这门功课的了解比我多。”
思考 从同学们所赐颇带讽刺意味的“爱因斯坦”,华丽逆转为爱因斯坦一样的物理界神话,霍金是怎样做到的呢?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一是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驱使他一步一步走上了物理学的探索之路;二是引导,正确的引导与启发以及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不可或缺,霍金的父亲在他拆散东西却无法还原的时候,不仅没有痛骂喝斥,反而充当起“教练”,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助推剂。
教师和家长若能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孩子的天赋,或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天赋时,能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或帮助,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对于孩子的成才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