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之举。近年来,辽河油田曙光工程技术处党委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自身发展矛盾,站在基业长青、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通过强化基础培养、实践锻炼和考核评价,进一步明确了青年人才培养思路,理顺了培养渠道,让“青春梦”蓬勃生长,与“辽河梦”同频共振。
一、以新入职大学生为重点,强化青年人才的基础培养
针对新入职员工中大学毕业生多(占90%以上),普遍存在不愿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干的思想,该处坚持从思想入手,加强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基础培养,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引领,筑牢思想基础。该处把石油工业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作为石油工人的光荣与自豪;紧紧围绕油田公司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使新入职大学生明晰企业发展思路,鼓励他们扎根辽河、融入辽河;坚持每季度召开座谈会、恳谈会,举办阳光心态讲座,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深入现场,扎根基层,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去实践。
二是开展职业生涯导航,规划发展方向。为了让新入职大学生尽快融入企业,该处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统一制定导航活动指导手册,填写《青年发展导航计划书》,为他们设计了“实习—技术员(副队长)—支部书记(队长)—科级干部—高层管理”和“实习—技术员—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处级技术专家—油田公司级技术专家”的两条成长发展路线。2008年以来,累计有161名新入职大学生参与青年职业生涯导航,评估自我,规划职业人生。目前,已有9人走上科级干部岗位,26人被确定为科级后备干部。
三是坚持“导师带徒”制度,夯实成长根基。该处通过“导师带徒”、“结对子”等形式,制定师带徒计划,做到了“四个明确”:明确师徒责任、明确培训内容、明确出徒时间、明确如何考核。同时,处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工作分工,以“定人承包、定向培养”的方式对处级青年人才定期指导、讲解和传授工作经验,形成了老带新、强带弱、分层帮带的青年人才培养格局,加快了青年人才的培养成长。
二、以骨干人才为重点,强化青年人才的实践锻炼
强化实践锻炼,重点把骨干人才放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上锻炼、培养,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工作能力,助推骨干人才快速成长。
一是认真抓好轮岗锻炼。该处根据骨干人才各自专业特点,统一制定有针对性的轮岗计划,分配到作业一线单位操作岗位、管理岗位,开展轮岗锻炼。在作业现场操作岗要经过三岗、操作手岗和班长岗轮换锻炼;在管理岗要经过技术员、副队长岗位锻炼,有的还要到大队工程组、安全组、经营组、政工组等机关重点岗位锻炼;轮岗锻炼时间不少于6个月。通过开展轮岗锻炼,使骨干人才尽可能全面了解和熟悉本行业各岗位职能和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阅历,积累工作经验。
二是扎实开展挂职锻炼。坚持“相马”与“赛马”相结合,通过设置挂职岗位,加强挂职锻炼,帮助骨干人才快速进入角色,适应岗位需要。对处层面青年管理人才,设置大队级业务助理,通过公开竞聘,选拔有发展潜力骨干人才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中心组学习、集体议事和重大决策等班子活动;对大队级骨干人才,增设挂职队(站)长、责任技术员等辅助岗位进行挂职锻炼;对技术骨干人才,挂职技术助理,以召开总工程师例会、技术观摩会等形式,参加处重点课题研究、科技项目论证会和重大技术项目实施,参与SAGD井、带压作业井、复杂大修井的方案制定和现场施工管理,切实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
三、以选拔激励为重点,强化青年人才的考核评价
强化考核评价,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培养氛围,保证青年人才沿着正确轨道快速成长。
一是正确评价保障青年人才成长。制定出台高校毕业生实习管理规定、基层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新入职大学生和挂职锻炼骨干人才,重点进行试用期考核,由党支部负责季度跟踪考核,党总支负责半年度考核,处党委组织部负责年度综合考评,并对被考核人形成成熟、基本成熟或不成熟的考核评价,分类录入优秀后备人才数据库。对基层干部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将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个人,使其明确努力方向,对达不到考核评价要求的,进行诫勉谈话和免职。
二是择优选拔助推青年人才成长。在选拔方式上,通过公开竞聘、择优直聘等方式,切实把品德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选拔到一线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在选拔途径上,坚持从青年骨干人才中选拔技术员、副队长,从技术员、副队长中择优选拔党支部书记,重点从党支部书记、优秀副队长中选拔基层队长,切实做到交叉使用、双向培养。目前,已培养大学生基层队干部和技术骨干137名。
三是赏识激励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建立实施青年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和各类干部岗位人员的补充,原则上从大学生中选拨;在重要岗位、科级干部选聘方面优先考虑青年骨干人才,有效调动了青年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针对性的面向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后备干部,规定各大队可以确立3名后备干部,专业上覆盖生产安全、经营管理、党务政工等领域,并且每两年推荐调整一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了骨干人才的工作热情和成长期待。目前,35岁以下科级后备干部占全处科级后备干部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