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举世闻名的画家,张大千在书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大千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其后拜师上海、临抚敦煌、游艺世界,其在学习研究绘画、书法和篆刻,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绘画上既有对传统的全面继承,特别是重拾了中国画的色彩,又有晚年泼墨泼彩的重大变革,书法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千体”,使绘画、书法相得益彰。
关键词:张大千 绘画 书法 艺术风格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张大千研究中心资助项目(ZDQ2011-3)]
张大千(1899-1983)出生于四川内江,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别号大千居士。是近现代画坛中少数几个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融会贯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画家。其知名度几乎是家喻户晓。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鉴赏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有“南张北溥”、“南张北齐”之称,徐悲鸿更是称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1]。其才华横溢,充满传奇的一生在世界画坛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大千以绘画闻名于世,其画名之大掩盖了其在书法、篆刻、诗词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因此有必要从他艺术成就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一、书法、绘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张大千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母亲是当地才女、民间画家,受母亲影响,自幼随姐兄学习绘画、书法,良好的家学渊源为其艺术道路留下深刻的影响。后在上海拜师书画名家曾熙及李瑞清,正式学习书法,同时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学习石涛及八大绘画。拜师曾、李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和新的起点,早期张大千的绘画、书法、篆刻多得益于二师,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二十岁归国,居上海,受业于衡阳曾夫子农髯,临川李夫子梅庵,学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两师作书之余,间喜作画。梅师酷好八大山人,喜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为佛像。髯师则好石涛,为山水松梅。每以画法通之书法,诏门人弟子。余乃效八大为墨荷,效石涛为山水,写当前景物,两师嗟许,为可乱真。”[2]
张大千书法学习基本上与绘画学习同步,早期学习主要是秉承家族书风,有浓厚的“苏(东坡)体”气息。张大千的祖上喜好书画艺术,并热爱书画收藏,到张大千时仍有祖传的王羲之《曹娥碑》和张氏祖上手书《先人遗墨》[3]。上海拜师后基本沿着由远及近的道路,由碑及帖学习书法。这一阶段在曾、李二师的指导下,张大千致力于金文和碑刻《宗妇壶》、《毛公鼎》、《铸公簠》、《散氏盘》、《瘗鹤铭》、《泰山经石峪》、《石门颂》等的临习。此外这一时期,张大千还临仿过何绍基,为配合绘画学习还临仿学习过石涛、八大、石溪、渐江、金农、华嵒、陈淳、徐渭等。三十至四十年代张大千的书风由北派的碑学转入南派的帖学,主要学习黄庭坚、赵孟頫、唐寅等,这一阶段张大千融合前期家学、师学、金文、魏碑与明末的帖学传统,逐渐形成刚柔相济、富于变化、具有独特面貌的“大千体”。五十年代后,张大千经过沉潜印度大吉岭,后又遍游欧州、南北美,进一步拓展胸襟、开阔视野,“大千体”也日渐臻于成熟,形成了飘逸隽秀而又苍润凝重的书风。
张大千学习书法的途径基本上是由古及今,而学习绘画的道路则正好与学书相反,是由近及古。张大千初仿四僧、八大、金农、青藤、白阳,兼及“吴门四家”,因不满“文人画”的逸笔简约之风,以及对“画家之画”溯源的追求,进而取法院派大青绿的金碧山水,后又从“元四家”上溯到李唐、马远、董源、范宽、巨然、郭熙,对“文人画”和“院体画”进行了逐一的梳理。其间出于振兴人物画的强烈愿望, 1941年至1943年的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赴敦煌面壁潜修,临抚壁画大小270余张,形成了这一时期雄浑精丽的画风。敦煌的修炼无疑也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又一重大转折点。1949年后,游艺世界各地,之后定居台湾。环境的变迁与眼界的开阔,促使张大千在绘画上进行衰年变法,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泼墨泼彩的新画风,实现了其在艺术上的亮丽转身。
二、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纵观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始终在不断地寻求变化与创新,张大千意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他在《画说》中说:“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 [4]他在绘画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第一,重拾了中国工笔重彩画的色彩;第二,泼墨泼彩开创了大写意的新画风。书法上形成了自我风格强烈的“大千体”。篆刻上深得绘画和书法之理,功力亦非同一般。
中国的工笔重彩画在元明清文人画思潮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画坛几乎到了无人触及的程度,工笔重彩人物、花鸟画技法几近失传。张大千对敦煌的临抚,使其艺术风格大变,重拾了中国画的色彩,其工笔画的线条、色彩深受壁画影响,大有改进,画风雄浑且具有装饰性和民间性,石青、石绿、朱砂等石色也成为此后他常用的颜色。尤其是工笔重彩的荷花,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其作品《朱荷通景屏》,金底、大青的荷叶、朱红的荷花,强烈的色彩对比烘托出光华灿烂的壮美景象,是这一风格的精进之作。这种具有强烈色彩对比和装饰性的工笔画风格,开创了工笔花鸟重彩画的新风。稍后方有于非闇、陈之佛等对宋画的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合力,开创了当代工笔画的先河,对当今工笔画的繁荣和发展可谓功不可没。敦煌临摹“使他由一个‘文人画家的风格,迈入了‘职业画家的艺术创作领域”[5]。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逐步形成的泼墨泼彩画是张大千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夏山云瀑》、《瑞士雪山》、《深山飞瀑》、《烟云晓霭》、《泼彩雨荷》、《雨荷图》等均是这一风格的佳作。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仔细研究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绘画,其审美构成元素如构图模式、对水墨效果的追求、用色、题款、印章等等,依然属于中国画的审美范畴。其晚年的巨作《长江万里图》和《庐山图》则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传统山水画法与泼墨泼彩的自然融合,描绘出绵延不绝的山岚与河流,宏大的画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恢弘气势。晚年的《勾金红莲》则是泼墨泼彩的大写意荷叶烘托出工细的勾金红莲花,大虚大实的技法效果,结合了对大写意的突破和对敦煌壁画的继承。
张大千的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为“大千体”。除了用来题画,独立的书法作品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条屏、横幅、楹联、册页、卷子、扇面、堂匾等等[6]。“大千体”的形成是历经家学、师学和他自己不断的研究实践,博取众家之长逐渐形成的。上海拜师曾熙、李瑞清最初就是为了学习书法,早期书法深得二师真传,碑学、帖学无不精通,对苏轼、黄庭坚、金农、何子贞等亦作过深入的研习。“大千体”是带有隶简意味的行书书体,字形左低右高,倾斜角度较大,入笔带有强烈魏碑意味,方中带圆,行笔有急有顿,节奏感较强。“大千体”是隶、篆、草、行、真的综合体,特点并非出于某一家,是张大千一扫前人、自我心胸的体现。
三、结 语
张大千一生辛勤耕耘,艺术作品达数万件之多。绘画、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由创造、成就不凡。在中国工笔重彩画及人物画衰微之时,临抚敦煌,追述魏晋唐宋之风,重振了中国画的色彩,为现代工笔重彩画和人物画的兴起开创了先河,泼墨泼彩画风开创了大写意画的新时代。他的书法“大千体”丰富了书法的书写和审美样式,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张大千在绘画、书法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传统艺术翻开了新的篇章。
注释:
[1] 徐悲鸿.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A] .见:罗宗良.大千艺苑.张大千研究论丛第一辑[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2
[2] 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自序[A].见:李永翘.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60
[3] 韩刚.张大千书法分期考述[A].见: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2012海峡两岸张大千学术研讨会:传承与创新——艺术大师张大千[C],2012:115-123
[4] 张大千.画说[A].见:李永翘.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
[5] 巴东.张大千与敦煌石窟艺术之内在联系特质[A].见: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2012海峡两岸张大千学术研讨会:传承与创新——艺术大师张大千[C],2012:2
[6] 张大千.张大千鬻画值例(巴西)[A] .见:李永翘.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57-58
参考文献:
[1] 方去疾.大千印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2] 黄苗子.张大千的艺术修养[J].文艺研究,1983:124-130
[3] 孙群豪.张大千的篆刻艺术[J].书法艺术,1995:30-31
作者简介:
杨志翠,硕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教育、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