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建筑与景观特色初探

2014-05-30 20:26王祎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纪念性建筑

摘 要:三苏祠系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之故居该宅为祠,是四川地区不可多得的纪念性园林佳作。园林空间通过打造三苏文脉、设置岛居特色、安排空间序列、理水、植物配置、叠石置山、楹联匾额等造园手法,营造出巴蜀地区特有的自然洒脱、古朴典雅的园林意境,凸显出独具地域代表性的水桥文化与竹文化,由三苏文脉的所引申出的主题园林风貌。

关键词:三苏祠;四川园林;建筑;园林特色;纪念性

三苏祠,原为眉山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的故居,后经各朝代历史变迁,改宅为祠,逐渐成为川西地区一处经典的名人纪念性园林。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彀巷内,总体园林以三苏文化为脉络形成各个构园要素,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主体纪念性建筑位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上,较好的保留了原始风格,既有西蜀民居的古朴亲切,又有古祠堂的庄严肃穆。园林内植被茂繁,水竹萧萧,池荷盛放。作为巴蜀地区名人纪念性园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呈现给世人一座韵味深藏的古朴园林,同时他带给世人的场所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另一方面,其独到的建筑艺术值得后世研究学习,其传统的造园手法值得后世借鉴创新,也对现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1 空间格局

三苏祠从平面布局来讲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由原始纪念祠堂及引领的园林核心部分,布局呈现轴线规则对称式;西部则是近现代陆续增建的附属园林部分,现多用于休闲游览等,呈自然式布局。據研究史料记载,园林中东西部所属园林虽然从建筑年代、构园手法、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却同是通过继承三苏文脉对意境的营造,意在使贵在神似的文人画理将两部分园林脉理相通,形成自然的过渡,使整个园林的风格能够融合统一。

东部祠堂部分由原有苏氏故宅改建,坐北朝南。整体南北轴向建筑群经几代变迁重修愈发规整严谨,布置精妙,由此轴线串起的建筑作为整个园林的景观控制核心。进入南向正门后西侧有一小道,经一古朴石桥可径直到达瑞莲亭。自二门进入第一重院落,游人在此伫立,通过门框可以将下一重院落的美景尽收眼底。穿过正殿来到启贤堂院落,堂前东厢房和快雨亭构成不规则四合院,西出月洞门可到瑞莲池。过启贤堂到达第三重院落,堂前有一方池,池中有嶙峋山石,左右有抄手回廊,东西二池皆通过此方池贯通。后有木假山堂与来凤轩。堂北有抱厦式落地门,前临方池。

从整体来讲,东区纪念性建筑群具有四川民居特色;建筑布局均衡而不完全对称,有收有放,灵活多致,充分运用了漏景、透景、折景的空间处理。通过百坡亭、披风榭西侧步道向西延伸空间,使规则式布局向自然式布局过渡。

中西部园林区为清后陆续开辟增修,续承东部三苏文脉和造园意境的基础上采用了自然式布局,广栽茂竹,局部筑小山坡或起伏地形,引水筑桥,营造闲适自然式的田园风光。现有建筑多为民国后增建,现西区园林主要用于游客游览休闲之用,为的是整体融合三苏文脉的精神风貌。

2 园林特色分析

2.1 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

2.1.1 水文化与桥文化

三苏祠内水面甚多,园林以水为主要造景的元素,环水布局。园内理水因地制宜,水面分布既有集中,又有溪水环导贯通,看似平常却有特点。反映出川西地区阡陌纵横、沟渠网布、自流灌溉的田园自然风光。沟渠、水面多了,因此院内桥梁数目也很多,风格大多古朴简洁,值得一提的是正殿西侧的池中的百坡桥亭,独具诗意,引人入胜,在空间上也是通过百坡桥亭作为东西园区过渡、延伸的一个重要纽带。

原仅有祠西面有一方池沼,老泉植莲其中,曰瑞莲池。后世人将瑞莲池扩大,东西沟通,形成园池包围祠宇的岛居特色。

西东两池与中部木假山中方池贯通,水源由瑞莲堰引入,川流不息。

古祠堂三面环水,形成岛居,为原本肃穆庄严的祠堂增添了些许自由与活泼,扩大了视觉面积,为立体舒展的画卷创造了意境。

2.1.2 竹文化

苏氏祖辈皆喜种竹,程氏夫人以竹教育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苏东坡以竹同化,赞美如竹的高洁情操,以得“直”之灵性,故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三苏祠内也多有楹联赞美竹“五亩自栽池上竹,三人同作月中游”,“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等。

三苏祠植物以竹为文脉,掘地栽竹寓意“吾欲自栽池上竹,愿以刚直示儿孙”的气节。园内竹种繁多,有慈竹、大琴丝竹、苦竹、佛肚竹、楠竹、墨竹、人面竹、毛竹等,这些乡土竹种充分体现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且具有良好的适生性,种植的技法也颇为讲究,历经数百年,仍挺拔苍翠。

2.2 以三苏文脉所引申出的主题园林风貌

三苏父子之美名享誉中外,三苏祠自改宅为祠几百年间香火不断,均成为名胜,受到后人祭拜。几朝陆续变迁历程中中,造园者也续承了“三苏文脉”的造园意境,旨重现三苏故居的原貌,园中的建筑、景观要素,也无一不是围绕三苏文脉而构建的。

瑞莲亭等景点的营造许多都是依据典故,或者在旧址重修,皆为纪念性质的场所,具有人文精神。建瑞莲池以纪念苏老泉“灵沼遗香”。来凤轩为老泉勉励儿子平步青云。木假山堂托物喻人,寄托感怀之举。原披风榭因内有东坡遗像,后重建于三苏祠内。民国以后,又增建式苏轩、碴颂园、景苏楼、洗砚池、八风亭等,皆以围绕三苏父子生活起居、摆弄文墨而设置。整个园区建筑的风格通过与纪念性的结合更为完整统一,紧密联系三苏文脉。

在园林某些地形需要处,堆一些体量较小的土山,一来起在景观视野上起遮掩作用,二来与小径、植被、建筑相结合,形成多变的起伏蜿蜒的地形,野趣盎然。园内有一座高耸屹立的假山,名“文峰”,中有三道飞瀑倾泻直下,象征三苏父子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源远流长。西园区连鳌山,八风山,或可填补原纪念性园林区缺乏山地起伏变化的缺乏。景观方面多有主题性的植物栽植。桂园、梅林、紫薇坪等皆因与苏东坡诗词典故有关而命名、栽种。通过托物怀故人,将植物景观等联系三苏文脉,旨在再现三苏故居风貌,营造整体统一的精神文貌。

参考文献

[1]眉山县志[A].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贾玲利.四川园林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郭丽,陈其兵.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6(5):60~65.

[5]何家治.三苏祠何年改宅为祠.眉山日报.2007.3.11.

作者简介:王祎(1993-),男,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纪念性建筑
从秩序感到纪念性:宗教建筑的空间构建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