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珠
【摘 要】 目的:分析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诊治的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精神状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精神状态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 护理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54-02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主要是由于脑缺血及脑梗死引起的智能衰退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判断力差、反应力降低、定向力障碍等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不断增多,并且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不仅对患者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重要[3]。临床表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除了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还需要采用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分析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诊治的66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诊治的66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中AD标准[4],部分患者伴有为紊乱、妄想、睡眠障碍、兴奋等精神行为症状,患者均无精神病药物使用记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中有19名为女性,14名为男性,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68.17±6.27)岁,最短病程为2个月,最长病程为2年,平均病程8.3个月;对照组中有18名为女性,15名为男性,最大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为58岁,平均年龄(67.36±6.35)岁,最短病程为1个月,最长病程为2年,平均病程8.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日常的起居生活、睡眠、飲食等方面;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2.1 心理护理
由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一种慢性病,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悲观等消极心理,没有治疗信心,加上害怕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受到亲人的冷漠等因素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在治疗过程中显得多疑、固执、不配合。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以此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时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管理制度等相关信息,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排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积极调动患者家属支持患者,并通过为患者讲解成功的案例激发患者对治疗的热情和信心,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注意表现的热情大方,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并根据患者学历情况、性格特点等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
1.2.2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体质状况为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低热量、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盐的类型,饮食应严格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特别是在晚上不宜进食过多;对于饮水呛咳、不能主动进餐的患者应实施鼻饲,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另外是注意培养患者的进食兴趣,如果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或者应躯体不适牙齿及其他类型进食障碍的患者要分别采取对应的措施协助患者进食,叮嘱患者进食要慢,避免发生噎食[5]。
1.2.3 并发症预防
一般情况下,痴呆患者的免疫力往往较低,加上患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卫生状况较差,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感冒、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躯体疾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会对治疗效果和预后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要及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发生;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适当为患者增减衣物,防止感冒等并发症发生;及时对衣被进行更换和清洗,并注意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的清洁;另外是对于需要下床活动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患者滑倒、跌倒以免造成骨折、软组织损伤;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减少脑损害[6]。
1.2.4 康复训练
首先是对患者实施记忆恢复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利用数字,为患者复述一串数字,然后将数字打乱,让患者复述,数字可以先从较小的开始,逐渐变大;也可以通过日常物品进行记忆恢复,将几样物品先展示给患者,然后让患者回忆看过的物品类型,并在之后的不同时间让患者复述,刺激患者的记忆功能;另外是将患者看过的或者喜欢看的电视作为试验品;同时协同患者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采用这种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记忆;其次是对患者实施语言恢复护理干预,主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词语以及短语对患者进行干预,护理人员可通过多次反复强调某些词语对患者进行刺激,强化患者的语言记忆功能,同时对患者的进步多家夸奖和鼓励。对于患者处于命名性失语的类型情况下,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反复重复不同的名称,从而对名称进行强化记忆;如果患者的失语为运动性类型,则要多为患者示范说话口型,多为患者放映视频、电影、广播、轻音乐等等,从而不使患者脱离正常的生活[7]。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对比。精神状态评定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8]进行,总分为2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精神状态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進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 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见下表,两组患者护理前精神状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精神状态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老年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其脑组织的血流量便会不断的降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就会导致供血不足,最终损伤到脑组织结构,从而降低了脑组织的兴奋性和灵敏性,当血流量降低很多的时候就会导致中枢神经发生缺血和缺氧,此时脑中就会自动产生大量内源性的类阿片性质活性肽,这些类阿片性质活性肽就会抑制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并加速了脑细胞功能的衰退,当脑部中枢结构的联系受到影响,就会降低患者的认知功能,最终导致了老年痴呆。临床表明,在痴呆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要积极的应用药物治疗,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并进行生活引导对于促进患者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全面从患者的心理、日常生活、饮食、病情、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俊.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8):149-149.
[2]成桂玲.27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23):294-295.
[3]潘燕春.综合护理干预对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患者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0):45-46.
[4]侯丽华.精神分裂症伴血管性痴呆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4):封3.
[5]贾建平,王荫华,杨莘等.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痴呆患者护理[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5):1013-1015.
[6]赵守美,马立华,董万青等.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病人发病原因分析及健康指导[J].护理研究,2009,19(11):1003-1004.
[7]冯俏,金奕,周官恩等.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特点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3-115.
[8]潘习,白姣姣.音乐疗法在痴呆患者激越行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1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