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跃忠
吴孟超是中科院院士,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至今,他已亲手完成了14000多台肝脏肿瘤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这一系列成就,使我国肝脏外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90岁高龄依然奋战在肿瘤手术第一线,创造了手术台前的不老传奇。
二十载辛勤耕耘终成業界翘楚
吴孟超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5岁时跟随父母前往马来西亚。1939年,吴孟超萌生了归国的念头。于是他辗转来到云南昆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到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43年,吴孟超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1947年师从有“中国外科之父”之誉的名医裘法祖,专攻肝胆外科。
1958年,在吴孟超的积极要求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成立攻关小组,开始向医学禁区——肝胆外科进军。肝胆外科首先要制作出肝脏血管的标本,经过吴孟超等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灌注成功。此后一年间,攻关小组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为日后实施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0年,长海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手术刀递到了吴孟超手里。吴孟超不知所措,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这是信任与鼓励。那一瞬间,吴孟超握紧了这把手术刀。第一刀划开,肿瘤显露出来,然后就是探查、剥离、切除、冲洗、缝合。手术进行得有条不紊,只用了3个小时就顺利完成。患者恢复得非常好,3个星期后就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是长海医院第一例成功的肝外科手术,也是全国肝脏外科获得成功的第一例手术。
1975年2月,一名中年男子刚进医院门就说慕名来找“神医”吴孟超。病人是个农民,叫陆本海,特意从安徽千里迢迢赶来。8年前,陆本海肝上长了个瘤,有拳头大小,当地医生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告知其家属无法救治。吴孟超为他做了仔细的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么大的血管瘤,他也从未见过。这例手术能成功吗?
“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裘法祖老师的教诲在吴孟超耳边响起。吴孟超详细制定了手术方案,并做了应急预案,以保万无一失。院领导也非常重视这次手术,成立了9个协作组,共40多人配合这次手术。这天早晨,吴孟超很早就来到手术室,所有手术人员准备就绪。他先在患者腹部开了一个小口,探看肿瘤情况,然后,刀口越开越大,腹腔完全打开了,显露出一个巨大的紫红色肿瘤,在场的医生护士别说碰过,连看一眼都毛骨悚然。吴孟超把肿瘤上的众多血管切断结扎,再把肿瘤与肝一点点剥离开来。汗水从吴孟超额头冒出,护士马上帮他擦干。12个小时后,肿瘤终于从肝脏上剥离开来。肿瘤重达18公斤,其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11天后,陆本海已能下床活动,出院后回家务农,一直生活正常。
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国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前沿。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著名外科专家与会,中国也应邀派出了代表团出席。听完两位外国专家发言后,吴孟超的心中有了底。轮到吴孟超发言时,他大步走上讲台,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介绍了自己的手术成果: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总手术成功率91.2%,手术死亡率仅8.8%,手术后5年生存率达16%,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这组数字立刻引起台下骚动:“真不可思议!中国人了不起!”演讲虽已完成,但会场上的掌声却久久未能平息。在这次大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这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人
湖北省随州市的王甜甜,2004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时,体重莫名其妙地增加,后经确诊为肝脏血管瘤。为了治疗,王甜甜的家人跑遍了大小医院,得出的结论是:要做肝移植手术,费用30万元。但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很难筹集到这笔钱。
就在王甜甜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好心人告诉她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个吴孟超教授,他也许能让你起死回生。”王甜甜连夜赶到上海,吴孟超看完片子,拉着她的手说:“你叫甜甜?”她点点头。吴孟超说:“甜甜,不要怕,咱们一起和病魔斗一斗,相信一定会胜利的。”
吴孟超立即组织专家会诊,最后决定:不做肝移植,就用手术切除肿瘤。要进手术室了,父母抓住甜甜的手不肯放下,王甜甜想,这恐怕是今生最后一面了。吴孟超轻声说:“不要紧张,你醒来的时候,我们都在你身边。”
2004年9月24日,由吴孟超主刀,经过10个小时努力,终于将那个重达9斤的瘤子切下来。两天后,从昏迷中苏醒的王甜甜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孟超,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没事了。”两个月后,王甜甜康复出院。大学毕业后,她到一所学校当上外语教师。王甜甜感激地说:“在患者心中,吴爷爷是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医院门口,常有人见到吴孟超就扑通一声跪下,递上带来的CT片。吴孟超就在太阳底下站着,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然后说:“还有救,来住院吧!”对方无不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能用学到的技术为人民解决痛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也是我毕生的追求。”吴孟超至今坚持每周做6至8台手术。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这是让吴孟超感到最高兴的事儿。
在很多肿瘤患者心里,吴孟超是神仙,他那双手轻轻一动,就能让人起死回生。日本的同行来了,端着摄像机把吴孟超的手术从头拍到尾,也没能弄清楚他那双像长了眼睛一样神奇的手是如何动作的。美国的教授来了,在手术室里连续观察了3天,最后还是不相信,他89岁了还能给人做手术。
一个冬夜,吴孟超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多。跟随他多年的秘书李捷玮第一次从吴孟超口中听到了叹息声。
李捷玮扶着他上了楼,吴孟超家门口却守着好几个病人。一问,都是来请吴孟超看片子的,等了半天了。吴孟超说:“大家进屋坐吧。”然后,就一个一个地看片子,定方案。
“一個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跟他握握手,就能给他和他的家人信心。”吴孟超冬天查房,会叮嘱学生先把听诊器捂热了。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每年大年初一早上,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双手握着病人的手,向住院的人问一声:“新年好!”
对于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吴孟超深恶痛绝。他给自己定了不少规矩: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手术缝合尽量用手工,比用机器缝合能省几千元钱。
不过年龄还是不饶人。有一次,手术结束后,护士长程月娥扶着吴孟超坐了下来,看着吴孟超湿透的手术衣和微微颤抖的手,轻声问他:“累了吧?”吴孟超叹口气说:“唉,力气越来越少了。”程月娥说:“累了就少做一点吧!”吴孟超说:“没办法,再累也得做啊!病人等着我们呢。”停顿了一下,他又说:“小程啊,我的有生之年怕是不多了,如果有一天,我真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不要慌张,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着帮我把脸擦干净些,别让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香港的洪兰珍女士被确诊为晚期肝癌,医生告诉她只能活3个月。丈夫不忍看她等死,四处打听,知道上海有个专治肝癌的吴孟超,就来上海求医。吴孟超接诊后,前后共为她动了3次手术,终于把她救了过来。中秋节那天,洪兰珍正躺在病床上思念香港的亲人,只见吴孟超和夫人一起提着一盒月饼来到她的床头,说:“过节了,我买了盒上海产的月饼,你尝尝。”洪兰珍紧紧握住吴孟超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吴孟超一双白皙、修长的手灵巧有力,现在每年还做近200台手术,这绝对是个传奇。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移动,让14000多名病人起死回生。为此,护士长程月娥曾劝说:“您什么样的奖励和荣誉都有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吴孟超说:“我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只有站在手术台前,我才觉得踏实,才觉得自己还年轻。”
风雨半世纪结出累累硕果
十几年来,吴孟超带领的团队取得了56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获得6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为了鼓励创新,吴孟超用个人的30万元积蓄和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如今总额已有1000多万元。吴孟超还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和总后勤部奖励的100万元全部拿出来,用于奖励和资助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在吴孟超的从医生涯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为他颁发过奖项。曾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的威廉姆斯评价说:“吴孟超的成就让国际上的所有同行都对他充满了敬佩。”
2012年2月3日晚,吴孟超获得2011感动中国人物奖。央视的颁奖词写到:“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