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熙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县接受腮腺炎治疗的467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检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针对4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小儿内科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中比例最高,其中6~10岁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有230例,占49.25%;1~5岁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有156例,占33.40%。年龄越大其发病构成比例越低。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儿童,要加强对儿童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的腮腺炎接种,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在发生疫情时要及时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预防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1],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症,其突出病症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病毒可以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如肝、肾、心、关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流行性腮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研究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点,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与控制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县接受腮腺炎治疗的467例患者,男性患者320例,女性患者147例,年龄1~75岁,平均年龄(9.05±5.25)岁。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逻辑检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6~10岁儿童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占比最高,占49.25%;1~5岁儿童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占比为33.40%。随着年龄的增大,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
通过表2可以看出,小儿内科科室流行性腮腺炎占比最高,占80.94%,其次为发热门诊,占8.78%。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的多发群体。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病症[2]。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型病毒,病毒在患者唾液中的留存时间较长,一般在患者腮肿前6天,腮肿后9天均可分离出病毒[3],因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前2周传染性高,具有易感性特点。其潜伏期一般为8~30天,平均潜伏期18天[4],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首发病象为耳下部肿胀,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非特异性不适,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等症状。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儿童以及青少年群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唾液腺急性非化脓性肿胀,多伴有脑膜炎、胰腺炎及睾丸炎等。流行性腮腺炎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等进行传播,多发于春季、冬季,发病较急且伴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流行性腮腺炎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卵巢、睾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是导致男性不育和儿童后天耳聋的主要原因,一般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为12~22天。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6~10岁儿童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占比最高,占49.25%;1~5岁儿童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占比为33.40%。随着年龄的增大,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小儿内科科室流行性腮腺炎占比最高,占80.94%,其次为发热门诊,占8.78%。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的多发群体。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症状,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神经系统并发症、生殖系统并发症、胰腺炎等。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主要有: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特别是1~10岁的儿童;②发生大规模呼吸道疾病时,应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地区,特别是1~10岁儿童应尽量外出;外出时应戴口罩,特别是在公交车上[5];③做好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因流行性腮腺炎可以实现疫苗可预防控制,因此应扩大免疫规划,做好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对儿童进行常规性接种疫苗,1.5岁接种一次,6岁接种一次;政府部门应根据流腮发病情况,适时开展在校学生的免疫接种工作,教育、卫生部门应全力做好入学入托接种证检查工作,发现漏种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④若发现儿童疑似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病症,有发热或上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⑤养成良好个人习惯,做到勤通风、勤洗手、勤喝水、勤晒衣被。⑥禁食酸性食物,患有腮腺炎患者若食用酸性食物会增加腮腺的分泌,增加疼痛感,因此应忌食酸性食物,还应忌食鱼、虾等海鲜和辛辣刺激的食物[6]。
参考文献
[1]蒋景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3(3):2238.
[2]任亮,閻俊,刘丽.平凉市2004-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113-114.
[3]李猛,孙丽萍,相梅.竹山县2004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特征及控制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6(6):1644-1645.
[4]雷源貌,谢丰光,张传禄.2001-2008年桂阳县流行性腮腺炎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771-1772.
[5]李伟强,黎桂荣.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8):1644-1645.
[6]李悦,张妮.2006-2010年沈阳市东陵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布[J].职业与健康,2012,28(6):7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