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
萨伊定律也称“萨伊市场定律”,得名于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斯蒂特·萨伊。不过,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萨伊只是进一步阐释。根据萨伊定律,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凯恩斯定律”,认为需求能自己创造出供给。
关于萨伊和凯恩斯两个人的定律谁更有道理,历来是经济学争论的焦点。不过关于萨伊定律的“供给创造需求”,木乃伊们能说话的话也许会赞成。
大约从中世纪开始,埃及就不断出土木乃伊。供给有了,可是需求在哪里呢,这些死人究竟有什么用,难道在家里当摆设吗?欧洲的商人奇迹般创造出了需求,他们到处宣称木乃伊磨成的粉能包治百病,从头疼到性无能都用得到。于是欧洲人开始一船一船地从埃及进口木乃伊,这种神奇的功能让古埃及死去的国王们一直保持着一个体面的价格。
除了神药的需求,艺术家们也发现了木乃伊的实用价值。他们发明了一种名叫“死人头”的褐色颜料,是用木乃伊的裹尸布做成的,在17世纪这种颜料非常流行,到了19世纪,当这种配方被广为人知之后,它才渐渐失宠了。
在19世纪,埃及人在国王谷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木乃伊,满大街都是卖木乃伊的,就像集市上卖甘蔗一样。也就是说,市场上木乃伊的供给一下子超过了需求。当它的价格跌到比煤炭更低时,人们发现了它的新用途,就是作为燃料。在当时开往开罗的火车上,堆满了木乃伊。你可以想象这一幕,司机时不时地拖着一个国王或者大臣扔进炉子里,火车一定跑得比灵魂还快。
可是这样贱卖,商人是赚不到钱的,很快,欧洲商人又开发出木乃伊的新需求。欧洲的贵族们在家里开始流行起了“木乃伊大派对”,在当时,解开木乃伊的布条是社交界的盛事,主人发来邀请函给亲友,由当地的医生解开布条,在人群的尖叫声中,淑女和绅士们瞪大眼睛看着一丝不苟的国王们。当然这种行为也是破坏性的,即便是法老的木乃伊,整个活动也没留下多少记录,最后只剩下赤裸的国王和破烂的布条。木乃伊就这样成了上流社会的社交玩具。
在供过于求的时代,人们不断开发出木乃伊的各种功能,不断创造出对木乃伊的新需求,完美解释了萨伊定律。然而随着木乃伊出产量越来越少,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它们的历史和考古价值,木乃伊行情一路看涨。到了2006年,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的一具法老时代的木乃伊,价格就在150万美元以上(再后来有钱也买不到)。那些火车司机要是知道,当初在火车锅炉里烧的是一捆一捆美钞,一定会后悔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