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呈浩,时连强*,程 林,夏小明
(1.国家海洋局 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3)
浙江省海岛众多,类型丰富,数量达3 820个,岸线长度约4 497km[1],均居沿海各省(市、区)之首,岛上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沙滩旅游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浙江海岛沙滩资源相对稀缺,海岛砂砾质岸线长度不足73km,仅占全省海岛岸线总长的1.61%①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岛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12.,主要分布于舟山群岛(图1)。浙江省海岛沙滩均为岬湾型沙滩,类型单一且规模不大,最长的基湖沙滩仅2.7km,受季风影响,季节性变化显著。浙江的众多海岛中除了部分大岛以外,大多数海岛缺乏淡水且交通不便,常住人口较少,受限严重,多年来海滩开发滞后,保持了较好的自然性。相比较于大陆海岸沙滩,岛上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得海岛沙滩对广大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沿海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滩旅游需求日趋旺盛。为更好地开发、保护与管理海岛沙滩资源,有必要开展浙江海岛沙滩质量评价工作。
沙滩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十分有效的管理工具,不仅给游客选择沙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为进一步提高沙滩质量提供了一种方法[2]。在这方面,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一系列较为成功和实用的评价体系[3-6];MICALLEF et al[2]基于马耳他群岛的特点提出一海岛沙滩评价体系,该体系的重点在于对海滨浴场沙滩的质量评价。我国学者在从沙滩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评分标准到等级判定方法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7-10],但针对海岛沙滩的质量评价国内还没有。由于现有沙滩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反映浙江海岛沙滩的质量状态,本文借助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建立一套适用于浙江省海岛沙滩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浙江海岛沙滩的开发与管理,促进浙江海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1 浙江省海岛沙滩分布示意图Fig.1 Diagrammatic map of island beaches distribution in Zhejiang
沙滩质量评价体系是试图通过评价因子简化和传达沙滩环境的复杂性以满足特定的需求[3]。因子的选择有3个原则:简化、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最终确定的因子必须能够较好地指示目标沙滩的质量状况,并且能够监测沙滩的各个质量指标随时间的变化[11],能反应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能体现一些个性的特征。因此评价因子的选择是沙滩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国外沙滩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开发程度较高的旅游地沙滩,而对浙江省而言,海岛沙滩旅游业逐步兴起,海岛沙滩资源逐渐得到开发,但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开发形式单一且季节性强,集中在夏季7—9月,不能完全套用国外沙滩质量评价体系。为了遵循因子选择的简化原则,温度和温差等气候气象类指标暂不予考虑[8]。鉴于浙江海岛沙滩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7-13],本质量评价体系选定29个因子并确定相应标准及等级,因子等级的确定更多是突出自然类和定量化因子在该体系中的重要性。本体系有针对地选择了地理位置、资源空间通达度、环境质量、资源规模及客源市场潜力等因子,涵盖沙滩开发管理的诸多方面,力求全面、科学地指示浙江海岛沙滩质量状况。
遵循因子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不同,本文将29个因子分成指标层3大类和因素层7个亚类(表1 沙滩资源禀赋条件共20个因子,主要评价沙滩地貌与沉积物特征、资源吸引力、动力条件及安全性,依据因子性质和成因的不同,分3个亚类;沙滩环境条件共5个因子,主要指示沙滩环境质量,有1个亚类;沙滩旅游开发条件共4个因子,着眼于区域社会经济状况、沙滩资源开发潜力和客源市场潜力3个方面,分3个亚类。
表1 海岛沙滩质量评价体系Tab.1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island beaches
1.2.1 评价因子分等定级
沙滩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需要以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概括定量和定性信息,指示沙滩质量。简单易行的评分形式更容易提升人们对沙滩质量直观而科学的认识。本体系自然类因子多以定量分析为主,社会经济类因子以定性分析为主(表1)。因子得分多采用5分(1~5分)标准,因有些定性分析因子等级间区分模糊而采用3分(1、3、5分)标准。同时,基于各因子重要性的差异将因子分成3个等级,用数值1、2、3来表示。很多研究表明沙滩水质和沙滩清洁度对沙滩游客的认知具有显著影响,多数沙滩游客非常关注沙滩及水体的清洁度,包括沙子的清洁度,垃圾、污水及碎屑的存在与否 能给游客以直观的感受,这在本体系相关因子等级设定上有所体现。
1.2.2 权重计算
本文参考了欧洲蓝旗[3]、沙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7]等国内外评价体系中的分等定级及游客的选择,结合层次分析法设定权重(表2、表3和表4)。
表2 资源禀赋条件的各因素权重系数Tab.2 Weights of the factors of resources endowment
表3 旅游开发条件的各因素权重系数Tab.3 Weights of the factors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表4 沙滩质量评价体系的各指标权重系数Tab.4 Weights of the indexes of beaches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基于上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比得分对海岛沙滩质量进行判定,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当某一沙滩的资料不够齐全,某些因子难以量化或获得的时候,仍可借助百分比得分的灵活性来进行评价[8],过程如下:
式(1)中f和fmax分别表示某因子评分和该因子可获的最高因子评分,r为因子等级,F为因素层百分比得分;式(2)中wF为因素层权重,I为指标层百分比得分;式(3)中wI为指标层权重,T为目标层百分比得分。
然后,根据目标层百分比得分T,将沙滩质量划分为6级,分别为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和不及格(表5)。
表5 沙滩质量等级判定标准Tab.5 Standard of beache quality rating
本文所涉及的基础数据主要有3方面来源:(1)遥感图像资料、海图和地形图,这部分资料全面直观,使用方便,是本文中最重要的数据来源;(2)现场调查实测数据,主要包括粒度、分选性和坡度等;(3)前人研究及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背景资料 这部分资料提供了社会经济、沙滩资源开发潜力和客源市场潜力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据调查统计,浙江海岛上长度大于100m的沙滩共计63处①。收集并分析这些沙滩的相关基础数据资料,确定沙滩各评价因子的得分,经由式(1)~式(3)进行计算,按照表5所列标准对沙滩质量进行评价。
表6 浙江海岛沙滩得分及质量等级Tab.6 Beaches scores and quality rating of islands in Zhejiang
续表6
评价结果显示(表6),浙江海岛沙滩质量总体不高。在63个海岛沙滩中,五星级沙滩7个,四星级沙滩19个,三星级29个及二星级沙滩8个,所占比例分别为11.1%,30.2%,46.0%和12.7%(图2)。目前,朱家尖南沙沙滩、泗礁山岛基湖沙滩、普陀山千步沙等7个五星沙滩为著名度假胜地和海水浴场,各方面条件较好、开发程度也较高;其次,朱家尖东沙沙滩、六横岛外门沙沙滩、泗礁山岛南长涂沙滩等在内的19个四星沙滩已部分开发或正在开发,但配套实施不够完善,且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再次,枸杞岛沙滩、上大陈岛沙滩等29个三星沙滩受限于资源的禀赋条件,且环境条件和开发条件欠佳,与四星和五星沙滩相较,其开发程度普遍偏低;最后,秀山岛小九子沙滩等8个二星沙滩,各方面条件较差,只进行过低度的开发,大体保持原有面貌。因此,上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本文创建的浙江海岛沙滩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图2 浙江省海岛各等级沙滩比例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chart of proportion for the island beaches with various grades in Zhejiang
目前,浙江高质量的海岛沙滩数量偏少,五星级和四星级沙滩仅占40%左右,其原因主要有:(1)浙江海岛沙滩资源禀赋条件普遍先天不足,如沙滩多为规模较小的岬湾型海滩;(2)大部分海岛沙滩旅游开发条件欠佳;(3)无序或不合理开发造成诸多环境问题。但是,从区域分布来看,以普陀山岛、朱家尖岛和桃花岛为核心的“金三角”旅游区沙滩开发程度较高,质量较好,这得益于该区域沙滩的合理开发和完善管理。而其他区域的海岛沙滩评价结果普遍偏低,表明浙江省海岛沙滩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为提高浙江省海岛沙滩的整体质量,挖掘海岛沙滩的开发潜力,提出如下建议:(1)基于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科学制订浙江省海岛沙滩资源开发规划;(2)完善海岛沙滩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沙滩环境的保护力度,避免不当的人为工程,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沙滩环境条件;(3)加大对海岛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升级配套服务设施,培育、扩大消费群体规模,提高沙滩旅游开发条件;(4)对已遭破坏或发育不佳的沙滩,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提高沙滩资源禀赋条件。
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各主要评价体系,根据各因子的不同属性,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浙江省海岛沙滩实际情况的沙滩质量评价体系,由指标层、因素层、因子层共29个评价因子组成。采用更加直观的若干因子组合所得到的百分比数值来体现海岛沙滩某一方面的特征,并按等级综合评价沙滩的整体质量状况。
评价结果显示,浙江海岛沙滩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开发程度较高的著名度假胜地和海水浴场沙滩质量评级最高,其次为部分开发或正在开发沙滩,再次为低度开发或原始沙滩,表明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浙江省海岛沙滩资源虽不丰富,但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References):
[1]XIA Xiao-ming.A list of islands(reefs)in China[M].Beijing:O-cean Press,2012.
夏小明.中国海岛(礁)名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MICALLEF A,WILLIAMS A T.Application of a novel approach to beach classification in the Maltese Islands[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04,47(5-6):225-242.
[3]CAGILABA V,RENNIE H G.Literature review of beach awards and rating systems[R].Hamilton,New Zealand: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2005:1-74.
[4]LEATHERMAN S P.Beach rating: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1997,13(1):253-258.
[5]WILLIAMS A T,MORGAN R.Beach awards and rating systems[J].Shore & Beach,1995,63(4):29-33.
[6]MORGAN R.A novel user-based rating system for tourist beach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93-410.
[7]LI Zhan-hai,KE Xian-kun,ZHOU Lü-fu,et al.The appraisal system of beach tourism resources[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0,15(3):229-235.
李占海,柯贤坤,周旅复,等.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比体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29-235.
[8]YU Fan,CAI Feng,LI Wen-jun,et al.Discussion on beach quality standards rating system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1,26(4):541-551.
于帆,蔡峰,李文君,等.建立我国海滩质量标准分级体系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4):541-551.
[9]SUN Jing,WANG Yong-hong.A review of beach quality rating systems[J].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2012,32(2):153-159.
孙静,王永红.国内外海滩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32(2):153-159.
[10]FU Wen-wei.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M].Hangzhou:Hangzhou University Press,1994:31-82.
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1-82.
[11]DE ARAU'JO M C B,DA COSTA M F.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recreational beaches classification[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08,24(6):1 439-1 449.
[12]LIU Kang.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sand-beach values for tourism——Qingdao swimming beach as an example[J].Coastal Engineering,2008,28(1):72-80.
刘康.沙滩休闲旅游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海水浴场为例[J].海岸工程,2008,28(1):72-80.
[13]HU Jing-rong,LU Zhi-li,SHI Feng-ying.A preliminary study 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each tourism resources on islands[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19(1):76-77.
胡镜荣,鲁智礼,石凤英.海岛旅游海滩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76-77.
[14]Edition Committee of the Bay Chorography in China.The bay chorography in China:VolⅤ[M].Beijing:Ocean Press,1992.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五分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5]Edition Committee of the Bay Chorography in China.The bay chorography in China:VolⅥ[M].Beijing:Ocean Press,1993.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六分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6]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 marine statistical yearbook(2011)[M].Beijing:Ocean Press,2011.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