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雪 王 菲 李松华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郑州市,450046;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决策研究中心,河南省郑州市,450046)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对安全生产产生严重后果。虽然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主要原因是人的因素,即煤矿井下工人的身心素质导致了其在生产中的操作失误。因而,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需要对煤矿井下工人的身心素质进行测评,从中筛选出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特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指导煤矿工作员工的选拔以及后续培训,以有效提高煤矿的安全操作水平。
目前,我国对煤矿工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检测非常少,相关的文献研究也较缺乏。刘星期认为工业安全心理学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其内容应包括个体安全心理、群体安全心理、环境安全心理、安全心理教育与选拔、安全管理心理等;栗继祖、康立勋通过对煤矿从业员工的心理因素与安全生产关系进行了工作分析与职业分析,建立了能力与非能力因素为基本内容的心理测试指标体系;李乃文、张志江认为煤矿特种作业工人的岗位安全胜任力的评价应从安全责任意识、应急处理能力、隐患识别能力和自制力等四个维度进行。
因此,本文将基于人因失误筛选出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特质测评的指标体系,并基于郑煤集团裴沟煤矿和超化煤矿部分井下工人数据的采集,分析比较各指标对工人安全性的影响。
提炼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特质的测评指标必须以煤矿井下工人的职业特性为基础。煤矿井下工人是在井下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各种采煤设备构成的人—机—环系统中工作的,承担产出和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任务。井下工人的行为模式见图1。
图1 煤矿井下工人行为模式图
由图1可以看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人的感觉系统(自动传感器)获得信息输入、由人的知觉、决策组成的信息处理及由员工反映能力形成的行为输出构成的。由此观点,人的行为失误的主要致因有信息输入失误(生理失误),对于行为来讲主要是员工的感觉失误,包括视觉失误、听觉失误、嗅觉失误等;信息处理失误与员工的个人特性(生理和心理失误)有很大关联,包括个性、态度、经验、身体素质等,产生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训练不足、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人机系统设计错误;行为输出失误等。
为了具体研究煤矿井下工人的人因失误行为表现和原因,对郑煤集团裴沟煤矿和超化煤矿部分员工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包括10名安全绩效优秀(工作10年以上、无违章记录、无事故记录)的煤矿特种作业工人和10名管理绩效优秀的煤矿安全监察员工。
基于访谈结果,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特质测评指标的选择应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着手。
(1)感觉机能测试指标。感觉机能测试指标是保证井下工人获取信息,进行正常感知的内容。根据人的信息传递理论,视觉和听觉接受了人体所需的90%以上的信息,因而,感觉机能的测试应以视觉和听觉为主。
(2)劳动负荷能力测试指标。劳动负荷能力测试指标是测试员工是否负荷井下重体力劳动的测试指标。根据人体劳动生理特征,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心肺功能。从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角度,选用肺活量、血压和握力作为测评指标。
(1)智力因素测评指标。选择瞬间记忆力、空间记忆能力和学习进程作为考察智力因素水平的测评指标。
(2)注意品质与反应能力测评指标。注意品质到反应时间反应了操作者从信息判断到决策到执行的过程,有关安全方面的研究都表明,操作者注意品质和反应特性是影响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
(3)人格与安全观念维度测评指标。人因工程学研究认为,易发生事故员工的人格和应激与一般工人存在着显著差异,其特征是情绪不稳,这与煤矿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选用人格测验来对员工个性进行检验。
为了考察员工安全特质测量指标的差异性,本文筛选了安全组和事故倾向组两类员工样本进行了测量。安全组由各工种优秀技术员工组成;事故倾向组主要采用 “三违”次数表。为测评指标的有效性,主要对抽样测试的安全组与事故倾向组员工的各项生理和心理指标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测评发现,生理指标一般与员工的年龄有较大相关性,随着员工年龄的增加,员工的视力有所下降,30岁左右视力最好,到了45岁以后视力有所降低;事故率随着左、右手的握力指数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可见员工握力大小与员工发生事故有一定的相关性,握力小的员工出事故的可能性大。事故组和非事故组员工握力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员工握力的差异性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握力和肺活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员工的耐疲劳特性。年龄增大,体力疲劳的现象会加剧。因此,井下工人应在一定年限后调离井下工作岗位。
注意品质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身心素质。本研究中,注意品质采用试验者完成规定注意任务所需的时间来表示。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安全组员工完成试验的时间要显著小于事故倾向组员工。事故倾向组员工在165 s内完成试验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8%,而安全组员工则占到了15%;安全组员工在365 s内全部完成试验,而事故倾向组员工则还有4%的人员没有完成试验;事故倾向组员工完成试验最长需要565 ms,而安全组完成试验最长需要365 s。
图2 注意品质测试结果
由调查和测试结果来看,反应速度和操作稳定性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身心素质。煤矿井下工人反应时间和操作稳定性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安全组和事故倾向组在反应时间和动作协调性方面有显著差异,事故倾向组员工反应时间均值较安全组员工长,在选择反应时间方面的差异要比简单反应时间方面的差异更加显著,且选择反应时间要比简单反应时间长,选择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可以看做员工决策的反应时间,反映了员工的信息加工速度;从反应的错漏次数上讲,安全组比事故倾向组要少,这说明安全组员工的动作准确性要高于事故倾向组;动作判断试验反映了员工的操作协调性和准确性,检测数据显示,一般右手错误次数会低于左手错误次数,这与大部分人右手是优势手相关;事故倾向组员工比安全组员工的作业完成量以及平均完成量(第一和第二次)都小,说明事故倾向组员工的稳定作业能力要比安全组员工差,在考核员工时应淘汰那些作业稳定性差的员工。
煤矿井下个性特征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事故倾向组员工在神经质测量差异性最为明显,神经质得分分高说明受试者易焦虑、担忧、情绪不稳定,甚至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出现不理智的行为;精神质测量事故倾向组员工得分也较高,说明事故倾向组员工个性比安全组员工更为强硬,表现为孤独、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等;内外倾向性检测表明安全组和事故倾向组并无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外向者往往反应灵活,内向型个性谨慎,两者都可以有效抑制事故的发生;冒险性和冲动性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冒险性得分较高的员工冲动性得分也较高,这是由于冒险性高的人往往喜欢从冒险中感受到心理奖赏,不会多考虑后果,导致做事冲动,做出不成熟的决定(冲动性强);责任心指标与安全观念有一定的关联性,责任心强的员工往往具有良好的安全观念,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认真谨慎,稳重可靠。
表1 煤矿井下工人反应时间和操作稳定性检测结果
表2 煤矿井下个性特征检测结果
气质类型与员工安全特质关联性分析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安全组中,具备粘液质和多血质员工比例较大,这是因为粘液质员工属于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在生活中往往是一个坚定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胆汁质员工具有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换剧烈等特点,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不安全倾向,但胆汁质员工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且效率高,在有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性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事故倾向组员工中多血质员工占比例较大,因为多血质员工属于强而不平衡型,反应快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冲动性和冒险性比较强。两组中,抑郁质员工差别不大,原因在于抑郁质员工虽然反应迟缓但准确性高,其优柔寡断会影响安全性而其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不敢冒险的特性又制约了其不安全行为。
图3 气质类型与员工安全特质关联性分析图
对安全观念的测试表明,文化程度与安全观念有一定的关联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员工(高中以上)其安全观念较强,因为其教育背景有效地帮助了其理解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同时,教育过程也对其逻辑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了培训。
员工工龄与安全性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员工工龄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如图4所示。随着工龄变化,“三违”事件发生的概率也有变化。其中,前3年工龄的员工安全性比较差,2~3年工龄又较1年工龄的员工差,这是由于1年工龄员工刚经过多种安全培训,员工一般趋向于小心谨慎,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主要是技能不熟练;当工龄达2~3年时,员工开始充分相信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对环境的掌控能力,导致注意力降低,一些小违章现象增多。随着工龄和操作经验的增长,员工对机械性能、井下工作环境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对安全操作规程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发生违章现象的比例也在逐渐降低。
图4 员工工龄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1)基于认知学和调查研究法对煤矿井下工人的人因失误情况进行了分析,为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特质测评指标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2)制定了具体的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特质测评指标体系,包括生理素质测评指标(感觉机能和劳动负荷能力)、心理素质测评指标(智力因素、注意力品质、反应特性与操作能力、个性与安全观念等)。
(3)分析比较了安全组和事故倾向组煤矿井下工人在不同测评指标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安全组和事故倾向组在测评指标上表现出差异性。
[1]刘星期.构建工业安全心理学的思考 [J].心理科学,2003(2)
[2]栗继祖,康立勋.煤矿安全从业人员心理测试指标体系研究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6)
[3]李乃文,张志江.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研究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
[4]荆全忠,张福俊.煤矿事故致因研究国外文献评述[J].中国煤炭,2013(2)
[5]张吉苗.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及安全管理对策 [J].中国煤炭,2013(6)
[6]秦波.我国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J].中国煤炭,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