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的领导方法到执政的工作作风

2014-05-28 14:04关润华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历史考察群众路线毛泽东

关润华

[摘 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形成的重大成果。群众路线的提出、形成和发展、丰富,与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肩负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毛泽东同志从领导方法角度强调群众路线,初步形成了包括重视群众革命主体地位、代表人民利益以赢得群众支持、严格要求党员以赢得群众信任在内的群众路线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执政党工作作风的角度,强调以保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注重调查研究来反对官僚主义,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来凝聚社会主义建设力量,并提出了以制度建设预防脱离群众倾向的构想,进一步从理论上丰富、完善了群众路线。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4-0032-04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考察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明确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1922年,党的二大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1928年7月,党的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在第一个革命浪潮以屡次失败而完结,而新的浪潮没有来,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统一群众、团结群众于党的主要口号,加紧日常工作,尤其是城市产业工人之中的工作。”六大后,各地党组织抓住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

如何在强敌环伺的恶劣环境中不断扩大红军、巩固根据地,成为党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斗争和四次反“围剿”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关于群众路线的若干观点,集中体现在1934年发表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讲话中;在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断深化了对群众路线的认识,1943年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这一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都紧密围绕着一个主题——感召群众投身革命。概括起来,其路线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1.重视群众革命主体地位。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深陷在民族灾难之中,时刻面临复杂深刻的变革。引领这样一个国家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强大,认清哪个阶层是革命的主体事关全局,毛泽东回答了这个问题。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毛泽东做了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主题的讲话,阐释了他关于群众路线的首要观点——重视群众作为革命主体的地位。他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将群众视为“真正的铜墙铁壁”。[2]138毛泽东这一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均由他们创造,他们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毛泽东同志将群众称作“铜墙铁壁”,视其为革命的主体和革命依靠的力量,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一脉相承。这一观点在抗日战争中继续得到深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再次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3]

摆正党与群众之间的地位、关系,是重视群众革命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谈到:“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4]864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再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并从具体工作方法的角度指出,要“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4]1095

2.代表人民利益以赢得群众支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就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如何赢得群众支持?毛泽东在1934年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群众是铜墙铁壁之后,立即又谈到,最有效的途径是代表人民利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2]139

在敌人封锁之下,根据地经济困难,毛泽东特别提出要重视人民的经济利益,以组织领导人民发展经济为中心工作。1942年末,毛泽东发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467所谓物质福利,首先“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5]467

抗日战争期间,为贯彻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调整了土地政策,并且在一切民选机构中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是对“代表群众利益”思想的一次重大发展——从为群众谋取眼前生计利益转向谋取长远根本利益。土地政策的转变是我们党用民主方法制定政策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没收土地到普遍减租和向地主交租这一根本性的政策转变,最初是由党的下级组织的同志建议的,中央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因为很明显这一建议是符合群众的愿望的。我们对这些要求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要求制定政策,并普遍加以实施。”[6]186-187这一政策形成过程,用事实阐释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概括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经典表达。

3.严格要求党员以赢得群众信任。在革命战争的残酷环境中,对群众的有效领导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毛泽东同志认为,党员必须时时处处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使党得到群众的信任。严格要求党员首先是要求全体党员大公无私。“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7]522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同时还指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7]569-660194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他对共产党员标准与群众信任的关系:“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6]47

对群众负责,是赢得群众长期信任的保证。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全党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工作。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2]139反之,“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4]800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深化和丰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完成后,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党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考验?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提醒全党注意,胜利后党内可能会滋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等,这些心态的危险之处在于,“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8]1438毛泽东就此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1438-1439毛泽东从执政的工作作风层面,提出全党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

1.反对官僚主义。在执政的条件下,官僚主义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大敌人。反对官僚主义,第一,要继续提倡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7]162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倡艰苦奋斗意在防止党员汲汲于物质追求,从而脱离群众。“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9]284党内当时出现了一些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苗头,1957年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重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第二,要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要求“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做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10]272第三,要求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9]378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凝聚社会主义建设力量。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不安定情况。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半年时间内,全国发生数十起罢工、请愿事件。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把群众闹事一概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用类似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造成矛盾激化。毛泽东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生活的主题,这是对群众路线在理论上的一次重要深化。

毛泽东分析,闹事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发生闹事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其解决之道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11]他提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应当是团结—批评—团结,还可以“利用闹事来作为改善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的一种特殊手段,解决平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又分析了国内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着重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将之纳入人民内部矛盾范围,因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即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这种划分符合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凝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认识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一点仍然是关心群众利益,并且特别指出,“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10]33这是对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地位的尊重。

3.以制度建设预防脱离群众的设想。执政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群众,在工人阶级内部,甚至党内可能形成一个“贵族阶层”。毛泽东对这一点非常警惕,多次提出进行制度建设防止脱离群众的设想。在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时,毛泽东就提出,“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特别强调“须定出惩治办法。”[13]1956年,在总结苏联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时,他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9]1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形成的一个重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从党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具体历史阶段、肩负的历史任务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和深化、丰富,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从回顾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可以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进而能够有力推进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编.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74.

[2]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军事文集(2)[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81.

[4]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8.

[10]毛泽东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2]毛泽东文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群众路线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