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信息下的几个无效、低效讨论案例

2014-05-28 03:44周长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苏东坡情况目标

周长青

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讨论中,师生进行思维碰撞、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新知的目的。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进行,问题的设置就显得相当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讨论的目的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就可以认为老师掌握的是“不完全信息”。对相关问题,学生掌握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着不完全信息是正常的,老师掌握不完全信息是或然的,如果老师经常处于掌握不完全信息的状态,就不能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课堂讨论的有效进行势必受到影响。不完全信息下的无效、低效讨论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老师不了解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

(一)老师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答案,还让学生讨论答案是什么。

前不久听了一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题目为《祝福》,这位老师准备一节课将这篇课文上完。可以想到这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整节课主问题就是一个: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答案是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四大绳索”,即:君权、族权、神权、夫权。学生手里的同步练习中已经有答案了。起初我还以为这个老师有什么惊人的见解,不过最后还是回到了同步练习的答案中去了。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是耐人寻味的。当老师的问题一出来以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持续时间大概有35分钟。答案非常丰富,如“我”、“四叔”、“四婶”、“婆家人”……在35分钟的时间里就是没有同学答到礼教,这些答案当然被老师否定。很明显这是一堂很假的语文课,这种讨论都是事先设置好的。不考虑学生身边掌握的信息的情况是很难组织起有效的讨论的。

另外,教师上课时往往在不经意间说出了相关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讨论是无效的。如许多教师上课前喜欢公布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已经公布了文本用了什么手法等,课堂上还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学生虽然对文本的理解不太透彻,但是由于掌握了这些不完全信息,所以课堂的讨论效果就会打折扣。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板块中都已经揭示了主题,这时再让学生去讨论主题是什么就已经没有意义了。老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二)老师不了解学生完全没有掌握相关信息,缺乏讨论的基础而展开讨论。

一位老师在上《一个人的遭遇》时,设置了一个问题:用解构的方法来分析这篇课文。学生当然是一筹莫展。尽管这个老师紧接着解释这个概念,但讨论仍然无法进行。这种情况在刚毕业的老师身上体现的比较多。

讨论一定要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是无效或者是低效的。

二、老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资料情况,但没有考虑到学生学生可能有的推理能力

一位老师上校际交流课,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下面一段文字写的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大文豪、创新的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这位老师后来说他原先希望学生能讨论到三、四分钟,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借此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苏东坡特性的了解。结果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立刻就说出了答案:苏东坡。这位老师感到很惊讶,连续说没有想到学生连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看过,学生实在是太厉害了。其实他没有考虑到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学生依然掌握的是不完全信息,只是学生具有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如果在不经意间问学生这段文字写的是谁,一般的学生大概真要想一会儿。但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今天这节课要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是苏轼。老师上课打出的这段文字肯定和苏轼有关。如果老师能想到这些,他完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一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三、老师不了解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在讲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劝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因为荀子提出的是“性恶论”,该老师顺便就提到了人性善恶。在这节课上讨论这样的问题,明显忽略了教学目标。是一种无效的或者低效的讨论。

四、老师不了解讨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老师还应该尽量了解到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讨论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老师将课堂讨论仅仅当作一种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老师刚刚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目就让学生按小组讨论。讨论应该是在独立思考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的一种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在对学生掌握信息情况尚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讨论,这也是一种无效或者说是低效讨论。

总之,要想讨论有效,老师应尽量掌握完全信息,应该在学生掌握的“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展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讨论的目的等等。只有老师掌握了完全信息,讨论才能是有效的、高效的,才能让学生一步步掌握完全信息。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中学。

猜你喜欢
苏东坡情况目标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我们的目标
特殊情况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