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

2014-05-27 13:45旷战
江淮论坛 2014年3期

旷战

摘要: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境要素; 认知激活; 跨文化交际意图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186-004

一、交际意图的理论综述

意图是交际者进行交际的始发机制,它可以激活交际双方相关的语境要素,调整互有的认知语境,使命题信息得以顺畅传递和协调,从某种意义讲,言语交际其本质就是一种意图交际。语境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Malinowski[1]224-227(1923)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这一研究也揭开了语言学研究从语言内语境转向语言外语境研究的序幕。交际离不开语境,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贯穿于交际意图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突出语境要素在交际意图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为交际意图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更有利于揭示话语触发和发展的内外在机制和规律,促进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

交际意图是人类大脑对各种信息综合加工处理的产物,是整个交际活动的方向、目标、主线和活性素,对交际语码、策略、效果等起预设和控制作用。

国外学者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对交际意图作了不同探讨,主要涉及语义、语形以及语用三个方面。Grice[2](1957)从语义视角区分了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对意义的分类和交际意图的区分进行了说明。语形方面,Austin[3]27(1962)则指出说话者常用施为句来间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Leech[4]24-30(1983)认为语用学研究必然言及动机,他借用“Motivation”等术语表明言语交际系统中交际意图的存在和重要性。国内对交际意图的认知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著文极少,文章也多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言语行为、语篇阅读等视角对交际意图进行探讨。张德禄[5](1998)从功能角度把交际意图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类型,并指出它具有级递性、阶段性、同现性等特点。辛斌[6](1999)认为预示语列就是实施某个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刘小妮,涂靖[7](2008)指出语篇阅读中前景化及其语言结构可将读者的认知有效地引向作者的交际意图。

跨文化交际意图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想要获得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它的出现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在大脑受到某种刺激并形成心理语码后,构成了言语行为的触发因素,使说话人意欲表达,从而产生言语行为动机。推导中的跨文化交际意图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要素,它涉及交际主体文化图示的不对等性、交际过程与环境的复杂性、语义潜势的多变性以及语言认知的模糊性等诸多因素,往往呈现出顺应性、衍生性、关联性、隐蔽性等诸多特点。

二、语境要素的构成

语境要素的定义很广,对于它的理解存在一些不同的解释,但总的说来,这些看法可大致概括为表示主观的知识说和表示客观的成分说两大类。

(一)语境知识说

语境即交际者所拥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这种知识能使听话人得以诠释说话人通过话语所意欲表达的含义。Lyons[8]574(1977)总结了构成语境要素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每个交际者必须知道:1)自己的作用和地位;2)事件的时间和空间;3)语言的正式程度;4)合适的交际媒体;5)选择合适的语言来适合话题以及话题对选定语言的重要性;6) 选择合适的语域。上世纪60年代,王德春[9]214认为除了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因素,语境还包括交际者、身份、思想、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何兆熊[10]214(2000)则将语境知识分成两大类: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前者包括交际双方对所使用语言所具备的知识以及对上下文的了解,后者则包括与特定交际相关的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

(二)语境成分说

语境是具体情景抽象化的、对言语交际者产生影响的一些要素,这些要素系统地主宰了话语的形式、意义以及合适性。Hymes[11]269-293(1972)认为语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话题、信道、语码、背景、信息形式、交际事件等。Halliday[12]273 (1976)把语域看成一种随用途变化的语言变体,说话人采用何种语域取决于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可分化为三个因素:语场、语脉和语式。Martin[13]168(1992)则认为语言资源在不同社会团体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为此他在语域之上再建立一个符号要素——意识形态。Verschueren(1999)认为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指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要素;语言语境包括上下文或信息通道,主要指线性序列、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三、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和有效传递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形成、传递、推理、反馈等整个过程,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一探讨。

(一)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

语言一般会以某种定位的形式在其使用者的大脑记忆中存在,并在现实世界或虚拟世界找到对应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语境要素以经验或信息的方式进入说话人的脑海中,产生了对应的内容和形式结构,这种结构化了的语境要素在理解话语时会被动态认知激活,从而控制了言语生成的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等,使之连贯达意。[14]76endprint

与此同时,说话人会有意识地作出相应的心理文化调适,力求通过词汇的甄选、句式的运用、宏观结构的控制等方式达到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跨文化语境,积极地在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顺应。譬如某中国留学生在房间里说话声音太大,其美国室友收到刺激源(如感觉声音很吵)后,在大脑中激活相关的认知因素(如经验、概念等告诉他:声音太吵会影响他人)及跨文化语境要素(室友、文化差异、说话尽量委婉礼貌等),于是产生交际意图(请对方小声些)。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一旦顺应生成,便会结合相关具体语境因素,在大脑中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预设该意图的传递意义。此时,在正式交际之前意图已先转化为预设意义,而后通过某种特定的言语行为投射到对方的认知域中[15],相关话语也应运而生,其交际意图就蕴含其中。

话语生成是一个语义选择的连续性过程,在每次选择的过程中,语境要素是选择的依据,而交际意图在选择中起着导向性作用。说话人总是从自己的意图出发,依据各种语境要素,找出尽量符合对方,也符合本身以及语境所需的话语。

(二)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

交际意图形成后,接着说话人就要结合语境相关要素,对新信息进行概念化再加工,此时意图转化为预设意义,然后通过构建恰当的言语行为方式将预设意义有效地传递给对方。

能使交际者的意图得以互相显映的言语行为刺激信号不胜枚举,但总体而言他会选取其中他认为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来有效地传递交际意图。这是因为交际者能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积极地作出相应的语用方式的有效调试和语用心理的文化适应,在交际中能动地激活某些被感知的和内化了的语境要素;通过对这些语境要素的有效操控和选择、影响和改变,动态建构起有利于言语表达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使谈话尽可能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获得预想的交际效果。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可以借助相关语境要素的认知激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交际意图进行有效传递。首先,灵活运用某些具有语境化符号特征的语言有助于引导话语理解的效果,比如重读、语调模式、节奏、叹息声、笑声等;再如语码转换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改变语境的语言手段;另外,指示词和话语联系语等言辞手段的适当运用,也有助于说话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16]

该例中交际双方共同认识叫Peter的人也许很多,但说话人用“the monitor of our class”对Peter进行了限定,从而限制了听话人对认知语境的任意选择,话语就更容易产生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效果。其次,激活背景知识中相关的语境要素;最后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这一特殊语境要素与交际对象保持一定的联系,从而确保言语交际朝着对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使话语意义更加明确化,语境效果更加强化,从而也保证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

四、跨文化交际意图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动态互生

(一)交际意图的认知推理

说话人选择具体的言语行为将交际意图传递出去后,听话人就要根据收到的刺激对该话语的交际意图进行认知解读。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文化差异和知识文化差异,话语意义的推导经常受到目的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干扰[17],加之交际主体在文化认知和意义构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交际过程与环境的复杂性,交际意图愈加内隐、模糊,经常导致一个话语传递数个语用意义。

不同语境下该话语有不同的意图解读:1)表示寒暄;2)抱怨天气;3)请求开暖气;4)陈述室内温度等。此时映射到听话人大脑中的意图影像与说话人的本意已不再一一对应,这就需要他借助相关语境要素进行语用推理。然而交际意图的语用推理并非是处于静态的单质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不断接受多种异质因素介入的动态开放系统。它涉及语言本身、文化、认知、社会等多要素、多维度,这就给该推理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借助语境要素使语用推理明确化。

要想推导出对方的真实意图,John必须以该话语解码的语言语境要素为基础,在交际语境要素——教室和老师、认知语境要素——Tom成绩差、文化语境要素——说话要委婉、逻辑语境要素——做班长要踏实认真的人等诸多要素反复进行语境假设和认知推理,寻求话语、意图、语境之间的关联顺应,选择出与说话人交际意图相共鸣的语境,最终推导出Lin不想Tom来竞选班长的交际意图。

跨文化交际语境并非在交际之前预先确定,而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断更新选择和动态构建,是参项语境要素在关联顺应这一契合点上的整合。当不同层面的语境要素从传统语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时,语用推理就从不同的语境层面有了不同的推理依据、取向与策略,从而使语用推理越来越趋向于明确化、清晰化、合理化。

(二)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首先收到刺激信号形成交际意图;而后通过预设意义发出言语行为,传递到听话人的大脑中。而听话人接收到该信息后,激活相关语境要素,顺应形成一系列相关意义假设,再经语用推理对信息进行不断加工选择,最终逆导出对该交际意图的最佳阐释,赋予话语或行为以相关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交际顺利完成,只有听话人做出恰当反馈,交际意图才算最终实现。

现实生活中,由于语用失误、语言模糊、认知结构差异大等因素,跨文化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要素很难做到彼此互明,导致听话人会误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并做出不恰当的反馈,导致交际暂告失败。于是交际双方不得不再次调整语用策略,对跨文化交际语境再次构建,进行下次交际。整个过程交际双方需要不断地操纵语境以适应语义的变化;同时,他们又要不断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手段以适应语境的变化。交际者在识别或操纵与交际意图相关的语境要素对言语信息进行干涉时,响应的语境要素才能成为语境。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定的对策或策略,在言语结构的各个层次上顺应各种语境要素,不断构建或调适跨文化交际语境,无论语境和言语之间如何进行共变与互动,其运作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交际意图进行,交际意图的牵引作用贯穿着整个交际过程。该过程就是以交际意图这个轴心,不断贯彻和实现交际意图的动态过程。交际意图是整个交际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真正的主宰者。endprint

五、结 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语境包括一系列同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主客观要素,这些要素为言语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所制约和依赖;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与说话人对交际意图的恰当表达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听话人对真正交际意图的“心领神会”。在语言学的研究重点由“语言结构分析”向“语言功能研究”迁移的背景下,对跨文化交际意图从生成到反馈的整个认知过程进行语境要素的分析探讨,对于彰显语境要素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揭示言语与语境之间动态推进的交际规律,促进语用学、翻译学、文体学、外语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姜望琪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Grice H P.Meaning[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6 (03):377-388.

[3]赵秀凤,叶楠.跨文化视域中认知诗学的本土化研究构想[J].外国语文,2012,(01):8-.

[4]Leech.D.H.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London:Longman,1983.

[5]张德禄.论语言交际中的交际意图[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05):22-26.

[6]辛斌.言语行为、交际意图和预示语列[J].外语学刊,1999,(01):30-34.

[7]刘小妮,涂靖.试论前景化和交际意图的传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27-130.

[8]时伟.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141-145.

[9]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刘咏莲.文化与体验:约翰·布莱金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380-384.

[12]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黄国文,辛志英.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4]张志扬.归根复命—古典学的民族文化种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3.

[15]邓隽,罗迪江.论语用推理的全息交际模式[J].外国语文:2010,(06):30-31.

[16]申丽红.认知语境的选择与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0-123.

[17]王智玲,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3,(02):151-153.

(责任编辑 秋 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