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秘书

2014-05-26 06:21
世纪人物 2014年4期
关键词:主官师爷绍兴

导语:在官场上,秘书的功能主要是佐治官员,它与官员相生相伴。从历史流变来看,秘书诞生于民国现代行政机构的产生,与古代幕僚一脉相承。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与俗称。 “绍兴师爷”即是明末清初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秘书群体,清代以降,戏曲、小说里常有“师爷”的形象,连文学大家鲁迅都被论敌骂为“绍兴师爷”可见其 “深入人心”。他们身处权力中心,虽非官非吏,却左右着权力的运作起伏,形成了特色的中国式官场生态文化;虽为权力场中的小角色,却与官员荣辱与共,机遇抵达,也便扶摇直上,若主官仕途已尽,依附性的师爷往往落得任官处理,或被弃或顶污名或替罪。

相生相伴:为官员的左膀右臂

官员尊师爷为宾友,师爷称幕主为东家

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亦师亦友主仆相从。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他们是幕主的亲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将他们倚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离。一句话,为官一方,离不开师爷相伴左右。

特殊的官场体制决定了官员离不开师爷

文官制度下,八股出身并无多少管理经验的新任官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得倚重师爷的才智。由明入清,特别是清代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法律体系,从顺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间,已成文的律法已有1800多条,一般科举出身的官员没有经过专门学习是根本无法掌握的,而且,审案还需要专门的刑侦、解剖等知识,这让这些科考入仕的文人更是一窍不通。

但是,司法审判偏偏又是朝廷考察地方官政绩的头等大事,他们不得不延聘精通此道的刑名师爷来协助处理。刑名师爷于是也就成了各级官衙操纵生杀大权的关键人物。位列其次的是钱谷师爷;这是因为财税也是考量一个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方面,所以钱谷师爷手中也操控着官员的去留和升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高级师爷由于包办事务更重要,因而威风得很。当年左宗棠给骆秉章做师爷时,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樊山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左师爷,左师爷一句话,总兵大人的乌纱帽就丢了。包办文案的夫子一支笔,往往又毒又狠。一字之差,可以陷人于狱,也可以解人罪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内,在与太平军打仗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差,在战败之余,精神和气韵完全不同,使东家转危为安,成为师爷的杰作,流传至今犹称美谈。

无幕不成衙

清代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这里的“幕”就是指幕友、幕宾,即俗称的师爷,“衙”就是衙门,这里是指地方衙门。意思是说,一个地方衙门如果没有幕友,也就不成其为衙门。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说《文明小史》第三十回写道:“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代,也是师爷活动的主要时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以州县而论,清代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绝大多数州县都聘有师爷。每一州县的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二三人,合计全国州县师爷不下万人。

费正清(美国学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的说法是:“随着官员在省级或地方一级职责的加重,幕友的规模和人数也跟着增加。到18世纪末,这些助手的总人数估计已达7500人。虽然没有可靠的调查统计数字,但可以假定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继续有所增长。”

当师爷是门技术活

一般师爷至少须读3年“幕学”,并须具有拟订策略的能力、提供计谋的机心与撰拟官方文字的功底。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折奏师爷、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和挂号师爷等类,其中以折奏师爷和刑名师爷对幕主的升黜、荣辱干系最大。

折奏师爷主要负责起草奏疏,奏疏要求内容通情达理,文笔谲皇典。折奏师爷务必熟读诗、经、史,博通政制民情,了解山川舆地;参与戎幕者尚须精研兵法,为此才能为幕主设谋献策,佐理军政要务。

刑名师爷专理刑事、民事案件。清自顺治入关统治中原,各类法律条文、案件判例累积无数,如未经名师指点和专门钻研,便无法按照律例审理刑事、民事案件;钱谷师爷专门办理财政、税务事务,清代地方主官的任卸,都须办理接收移交,制造四柱清册,盘查核实账目,不仅手续繁复,且多陈规陋习。书启师爷主要负责撰写官方文书处理信函等,相当于秘书文书之职,待遇亦较其他师爷为低。征比师爷主要负责稽查与考征田赋,与钱谷师爷职能相近。挂号师爷主要负责批牍,即代理主官批答文件,其地位因主官是否倚重而异,若主官放权,即可广泛过问各类行政时务,有时还可承担刑名、钱谷师爷部分工作,地位倍见不凡,否则,仅负责来往信件、公文登记及制作表册等日常事务,无足轻重。

权益连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代官出治也替官顶罪

在集权制的行政体系下,各级府衙都是“长官负责制”,但长官不可能一人完成所有的繁冗公务,必然就需要一批人“佐官以治”乃至“代官出治”。师爷本身虽然不是官,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他们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如果主官睁只眼闭只眼,这些人则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可以办到任何想办到的事,刀笔吏杀人于无形,在古代官场并不鲜见,而一旦政治气候转变,依傍官员而生的师爷,往往最先倒霉。

明清官场上的师爷成帮派势力:书吏绍兴帮

师爷虽非幕府职官,但各级军政主官每每受其制约,多有左右主官之力。在师爷这个职业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绍兴师爷。

明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绍兴府山阴人朱赓首开延聘绍兴同乡为书吏的先例,他利用职权聘用许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随后,此风便逐渐兴盛于全国各地官衙,到了清代便达到了“无绍不成衙”的程度。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也说绍兴人把当书吏作为一项生意来做,常常采用“飞过海”的办法来积累选官资格,以至于天下衙官一大半出自绍兴。endprint

清代,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主管文案,执掌折奏、刑名、钱谷、书启、挂号、征比等上系国计、下关民生的大事。他们纵横上下,盘根错节,利用亲朋、师生或同乡、同职等关系,构织成网,互通声气,不仅控制地方性所有公共事务,而且把持部分督抚州县职权。为此,各地绅士、商人,各级行政官吏等纷纷向绍兴师爷靠拢,以维护自身利益。

二号人物,

一号首长也忌惮三分

在官场上,师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非官非吏,不占政府的编制和财政支出,是一支编外队伍,却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帮派势力;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官职,却是各级官衙中的二号人物。

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师爷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生存智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人际关系中的分寸感,在和上级官员、下级衙役、同乡师爷、地方财富阶层的交往中不断权衡,不断寻求权力空间,他们堪称是方法论的高手。而在所有这些人际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师爷和官员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师爷和官员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然而,八股出身并无多少管理经验的新任官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得倚重师爷的才智,必须对师爷有所忌惮。因此,当时官员设宴,师爷不到场不准举筷子就成了一种习俗,以至于每逢年节总是官员先上师爷居室拜年,师爷随后予以回礼。

可弄权,刀笔杀人于无形

汉景帝时有人诬告周亚夫谋反,周亚夫辩解他买的兵器是“葬器”,是为了陪葬之用,吏簿则说:“你即使不在地上反,也会在地下反。”此一案,堪称历史上幕僚弄权的典型。

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对长史下了一道命令,催促李广到幕府去回答军队迷失道路之事。李广到幕府后,对他的手下人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终究是不能再次面对刀笔之吏。”于是引刀自刎。可见李广对幕府刀笔吏的厉害深为知晓。这种刀笔吏手法,在后代师爷故事中屡见不鲜。

据说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桩历史冤案就是一位何姓师爷捣的鬼。

可替罪,吏治腐败牺牲品

从法制的角度来看,各级官员私人聘请“师爷”来办理公务的习惯性“体制”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 师爷的启用或废黜,一般须经同僚推荐,有的跟随府尹、县令一起赴任或离任,他们仰人鼻息,看别人眼色行事,谨小慎微,不少人过着比较清苦的生活。遗存的不少《移交清单》说明,凡进出衙门,借用钱财,都必须立出清单移交。

当嘉道年间腐败风气盛行后,师爷群体也迅速走向腐败,推波助澜,使吏治迅速恶化。师爷的素质如此低落,自然不会得到积极的社会评价,道光以后的文人提到幕友,往往都要加一个“劣”字,以“劣幕”称之。并且有很多思想家开始激烈抨击师爷佐治,试图开革除这一固习的药方。

清末对师爷“体制”的种种批评,终于导致了这种奇特惯例的终止。而其终结者就是洋务运动的著名首领张之洞。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废除原来聘请刑名、钱谷、文案等幕友的习惯,有关公务的一律都转变为正式官员。这一改革影响了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都纷纷改设专门的刑名“科长”,使用政府经费聘请官员。“各省效之,绍兴师爷之生计,张之洞乃一扫而空”。

师爷出身的权臣何其多

从仰人鼻息到权倾朝野

师爷作为统治阶级认可的一种参政行为,其实真正升上正统命官的机会并不会,尤其是州县一级的师爷,但省以上的办理军务、赈灾、漕运等位置的师爷,相对就比较容易晋升。从幕僚转而为一代权臣的,在晚晴官场非常之多,较为出名的如赵翼、戴震、章学诚、刘蓉、林则徐等,特别是晚清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此二人均出身幕僚,叱咤风云权重一时,对中国近代史有深远的影响。

左宗棠的升迁起点:给巡抚当了6年师爷

在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正统出路只有一条——科举仕途。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金榜题名,而一旦高中,不但是一件极大光宗耀祖,面上有光之事,个人的命运也会从此改变。

但是,天下千千万万读书人,最终可以题名高中,派官任职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所以,那些考不上功名的人就不得不寻求另外一条出路,师爷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当了师爷,也就变相进入到了官场,之后再伺机而动,总比寒窗苦读要舒服一些。

左宗棠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他考中举人后一直未能走上仕途,最后被胡林翼推荐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师爷掌管军事筹划,施展才华,实际上总揽了大权,虽无巡抚之名,却执行巡抚的职权,时间长达六年之久,自此飞黄腾达,成为清朝的重臣。

李鸿章当了10年幕僚

李鸿章少年高第,24岁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进士。后来进入曾国藩幕府,在公牍行文上又锤炼得炉火纯青。在曾国藩幕,李鸿章办理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章。曾国藩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折”《参翁同书片》,即出自李鸿章之手。在好几份草稿中,曾国藩选中李鸿章那份只有600字的一稿,历数翁同书罪状,字字千钧,句句见血,成功扳倒翁同书,朝廷判其“拟斩监候”。曾国藩称赞李鸿章:“……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太平军在丢掉安庆城后,转而集中兵力攻打浙江,兵锋直逼上海。上海不仅是清廷的金库,也是湘军饷银的一个主要供应站,曾国藩自然不愿意太平军将它抢去。李鸿章向曾国藩主动请缨,回安徽招募勇丁,组建淮军。李鸿章的淮军不仅为朝廷保守上海收复苏南立了大功,也让他成为晚清政坛的新兴人物。

曾国藩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人物,他在事功活动中,十分注重“替手”物色和培养。当选定李鸿章招募淮军又保举他为江苏巡抚的时候,曾国藩显然是把李当做他理想中的接班人来看待。在曾国藩去世后,李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三十年,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曾国藩身边当了10年幕僚的历练,以及曾国藩这样一位朝中重臣的提拔与举荐。(资料来源:王元涛《师爷称谓演变及幕僚制度试论》,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一期;王彪、李敏《明清时期的秘书群体——绍兴师爷》;余家驹《官场中的边缘人:师爷》,《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等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官师爷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明清衙门的师爷
明清衙门的师爷
人文绍兴
《少年师爷》观后感
处理军政主官关系“六诀”
坚持“五环闭合”加强师旅团主官队伍建设
猜谜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