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视阈下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探析

2014-05-24 15:46黄伯平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大学资源

□ 黄伯平

开放大学视阈下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探析

□ 黄伯平

“微课程”资源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当前web2.0和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在线教育尤其是开放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研究从开放大学的视角探讨微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开发建设方法并构建内容建设模式,结合开放大学现实设计了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学习投送平台架构,分析了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微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程;开放大学;内容设计模式;资源建设;微课堂

引言

党的十八代报告指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办好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为我国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以适应国家发展、终身教育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需要[1]。

开放大学的定位、目标和任务潜在的反映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特点决定了以普通教育的长时模块教育方式完成成人教育将越来越不现实,这隐喻着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将是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的重点,而移动学习的发展、城乡网络条件的差异也对学习内容的技术灵活性提出了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从国内外各类公开课如MITOCW、“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Micro-lecture到MOOC,体现了视频公开课的演变路径;从福建电大首先开展微课程教学大赛到教育部、教育技术协会举报各类微课程大赛,体现了国内对于微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探索,而国内各类微课程如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的“凤凰微课”、“腾讯微课”等等则体现了当前不同实体解构下微课程APP的具体表现形式。

“微课程”这一新兴教学概念尽管并未达成一致共识,但是其以短时长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当今互联网和多种移动终端环境下可灵活传播等特点恰恰迎合了按需、灵活、开放的开放教育隐喻。以“微课程”为教学内容载体、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必将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微课程内涵辨析

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到底应称为“微视频”?“微电影”?与“微型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尽管对于“微课程”的认识学术界及在线视频教育行业未有一致界定,但从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探索的实操角度有必要进行内涵辨析。

(一)教育学特征

1.微型学习、移动学习与“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名称总是容易让人与“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产生某种联想、而其媒体的灵活性又与“移动学习”(M-learn⁃ing)有某种内在联系。对于微型学习,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将其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微型学习包括学习内容微型化、片段化、松散化,学习媒介微型化,学习时间零散化。它通常是以移动终端(但不仅限于)作为学习工具,但也可以通过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交互[3]。

而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M-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携技术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消除了一般可携带装置的地域限制,机动性优。移动学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虽然它与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相关,但明显不同于全面性的学习及使用手持设备(智能终端)学习[4]。

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是一种区别于学校教育或者继续教育正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通常认为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是支持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型。

由此可见,微型学习、移动学习具有灵活、机动的特性,并依赖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实施,究其本质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内涵均大于“微课程”,尽管“微课程”的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微型学习或移动学习。

2.课程观与“微课程”

“微课程”的首要属性不能脱离课程。美国教育百科辞典将课程定义为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总体。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在内的广泛概念。

在远程教育范畴内,学习者基于学习材料(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为教学材料的编制和与学生准分离状态的指导。

“微课程”能否称为课程,取决与其资源内容设计上是否体现了以上教学属性,正如互联网上种种无教学目标、无教学内容的短视频,无论是资讯类、娱乐类并不能称之为“微课程”。由以上可知“课程”并不意味着必然要长时间学习,至于“微课程”的时长、难易度等与其设计粒度及反应的知识内容特点相关,下文再详细论述。

3.认知心理学基础

微课程能够易于接受并广泛流行,是潜在的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它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外部认知负荷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的。其中过量的信息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温伯格认为:要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不是要减少信息,而是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布莱恩特更直接指出,需要去获得的这些信息应是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构成并呈现的,如微内容和元内容的形式[5]。

微课程的时间属性,决定了可以减少对于学习者加载过多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课程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对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正是要考虑“信息过载”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认知负荷。

(二)媒体技术特征

图1 基于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形式进化图

微课程虽然属于新形式的教学资源,但也有源可溯。基于视频资源的教学形式起源于电影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胶片摄影,通过电影拷贝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通过电影教学快速训练了大量士兵[6];20世纪50年代教育电视得到广泛应用,这一阶段电视教学片主要是通过模拟技术摄录,卫星广播、有限广播是主要传播方式,这一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电视教材编制理论及应用模式;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催生了网络教学视频,主要形式是整合于学习管理系统和网络课程内的教学视频,以流媒体在线点播为主要形式。截至今天,随着互联网web2.0技术发展及应用,移动技术和多媒体智能终端的普及,嬗变于网络教学视频的微课程视频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可以预见,未来的视频教学形态将是以微课程为载体的网络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这是媒体特性方面的直观表现。因其时间维度相对短小,内容精炼,具有微型化特点,同时某种类型制作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个人能够独立制作,客观上激发了个人创造的能动性。

由于具有web2.0特性,易于人际间分享传播,即“自传播”,体现了开放、自主、分享的理念。在人际传播中,相对优质的资源可得到更多的推荐,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筛选的特性。

适合多种传播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使其与移动学习紧密结合。

综合以上,微课程的内涵特点可分为资源特性和教育学特性两个维度。微课程是以教学为目的的视频教学资源,内容设计上通常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学习者可在不同学习语境下根据自我需要进行学习。在媒体表现上时长较短,易于接受,适合人际间传播,技术载体以基于互联网的PC、各类智能终端为主体。其特性适合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符合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时间现实和“脉冲式”的学习需求。

二、开放大学视阈下微课程资源特性对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要求

远程教育和传统面授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传统面授教育是一种基于教师的教育,远程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教育(学习)。当前开放大学的学习特点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均以在线学习为重要载体,学习过程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混合体,其本质是对学习者、学习地点、学习方法和观念的开放,落实的重要方面是学习资源设计的开放。而在各类教学资源中微课程视频资源是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核心内容。在人类感官中,视觉获取信息量达70%以上,从感知心理的角度,人们也倾向于可视化内容。微课程视频资源可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大量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特点。在开放大学语境下微课程资源具有以下两点特性对资源建设及应用有一定的启示和要求。

(一)微课程资源存在长尾现象对资源建设的启示

长尾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在满足3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出现:①多样性(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事物);②不平等性(某些事物的质量高于其他事物);③存在某种网络效应,比如声誉或口头传播效应,这些效应容易将质量的差别成倍放大。在网络时代,长尾现象普遍存在,学习资源领域也不例外。开放大学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学习资源,微课程资源同样存在长尾现象[7]。

微课程资源数量种类众多,并通过各类组织建设和个体建设的方式迅速增长,具有多样性的条件。从福建电大的学习资源使用率来看,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资源点击率分化严重,其中有的原因是微课程资源本身的质量问题,有的是目标人群的群体差别导致,具有不平等性。由于微课程资源的“自传播”特性,也即人际间的推荐传播是影响使用率的重要因素,通常会导致表象使用率极端放大。

长尾现象的存在对微课程资源建设和评价有重要意义:①制定微课程资源建设规划,保障资源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所指向、有所促进。尤其是学习者基数较少的课程,如果没有制度的激励和推动,将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这种小课程资源无人建设,有需求的学习者难以寻找相应微课程资源。②客观看待微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合理制定评价标准。高点击率的课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受众对资源的认可,但低点击率的课程往往可能是受众基数低或是课程内容本身属于较为冷门的内容,并不一定说明资源质量不高。制定资源评价标准及相关的人员激励制度时不应放大点击率的作用。③建立基于内容元数据的资源推荐机制。长尾现象的产生,本质上是基于互联网人际传播导致的。消除长尾现象的蒙蔽性,应从微课程内容本身建立资源推荐机制,采用基于内容元数据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获取学习者需求,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记录推荐内容相关的优质资源。

(二)微课程资源“可重用的微内容化”特性对资源应用的要求

Web2.0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微内容的可重用性,这使在任何地方自由使用微内容成为可能,也使内容可以“一次生产、多次使用”,从而可通过聚合、迁移、管理这些微内容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丰富的深层价值资源[8]。微课程资源具有可重用性、教学设计上知识内容微型化特性,为减少资源重复开发提供可能。通过教学需求分析,优选亟待建设的课程;建立微课程标准化开发机制,从教学设计、媒体技术层面统筹规划,可确保微课程资源重用具有可操作性。“可重用的微内容化”特性对微课程的应用提出新的要求:①立足微课程建设,以应用微课程资源为变更学习方式的契机。微内容“自传播”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模式,传播者与授受者之间的界限消失。迁移到网络教育中,微内容化特性避免了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9]。在应用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应仅从媒体资源本身的角色替换已有的视频课程资源、直播课堂教学,而应探索各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的理念直接体现在微课程内容设计上将有助于构建多样资源应用的范式。②拓展微课程资源的应用范围。开放大学的教学范畴涵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定位于终身学习体系,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微课程资源为面向终身学习的实用学习资源,可以满足成人的非正式学习需求,针对实用性学习需求,可以提供短小精悍而又真正实用的学习内容;针对成人学习者的随时随地学习需求,采用移动终端作为学习载体,可以为学习者在其方便的任何时间提供学习机会。

开放的学习资源是开放大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系统服务及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保障的落脚点。建设微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发挥教学资源建设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优化的资源共享生态是影响微课程资源可持续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传送架构与建设路径

(一)学习平台架构

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离不开优秀的学习平台架构,微课程资源的传送与使用也必须依赖合理的技术支持和符合实际的平台设计。考虑电大系统目前学习平台架构及开放大学特点对学习平台的需求,有必要再设计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经过再设计的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体系架构

开放大学的学习者通过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访问学习平台,为改变目前电大系统多个平台、多个入口的不利局面,应开发开放学习门户网站,使学习者只要登录门户网站即可找到全部学习资源,完成全部学习活动。而门户网站只是统一入口,其底层是具有个性化跟踪、推荐功能的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向学习者发布学习任务,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路径,学习者在学习管理系统中根据推荐信息直接浏览观看微课程教学资源,其中微课程资源直接来源于微课程平台。技术架构上,微课程资源平台必须由视频资源库进行支撑。同时学习管理系统也将历史遗存的多种平台进行整合,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接口在技术层面实现,达到各种现存系统间的用户数据贯通,这也是同域外系统交互的基础。

当前从云计算技术和国家开放大学提出的“国开云端”概念出发,开放大学系统内分支组织必然要与国家开放大学云端服务形成互动,并从技术底层实现贯通。实现这一机制,必须要满足统一身份认证机制、学分银行系统接口、统一资源建设系统接口三个条件。其中统一身份认证机制保证了用户身份信息在开放大学系统和国开云端之间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使得用户只要单点登录即可浏览开放大学系统内所有平台,这一机制本身同时兼容了现存的多种平台,如形成性考核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考试系统,从而避免了数据的人工导入与导出。

学分银行系统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接口维护了用户的电子学档,从而实现了学习者的历史学分跨域与兑换。统一资源建设系统保障了多种平台之间的资源格式统一、传输保存入口唯一,也保障了与“国开云端”间的资源交互具有可操作性。

(二)微课程资源内容设计模式

有了可用、有效,便捷、可扩展的学习平台架构,重点便在于微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

1.微课程资源设计因素分析

从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学习资源设计应特别考虑资源的粒度、考虑教学属性以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考虑技术特征提高资源使用的便捷度及交互性(见表1)。

微课程的设计粒度首先要明确为“准微观”,充分发挥单元课程时长较短的优势,映射内容相对独立,课程结构相对松散,内容也由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但一般不要超过二十分钟。

教学属性因素应首要考虑期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因远程开放语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发生分布广,不受地理限制,学习者的需求不同,更具个性化,同时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重点、有趣、易达成为原则,以满足学习者脉冲式学习、移动学习需求,给以学习者自我控制学习路径的可能,从而促进课程资源可持续建设。教学方法的选取应发挥视频类教学资源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所属知识分类合理采用讲述法或演示法。

表1 微课程设计维度分析

技术属性应从内容制作和承载应用两个维度考虑。对于微课程资源本身的制作,主要有录播摄录、屏幕记录以及课件转化几种形式,每种形式有各自适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并组合相应制作技术。承载应用技术以基于互联网的传输为主体,与移动技术结合。

为消除终端媒体不同导致的技术壁垒,应着重于基于浏览器的B/S软件结构,采用HTML5和CSS3.0的自适应页面技术,解决不同操作系统和终端媒体多种分辨率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如何更好地提高交互特性,动态生成并提供自由编辑的工具也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2.微课程资源内容设计模式

微课程资源的内容设计是开展微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资源开发组织和个体应根据适当的设计模式开发开放、半结构化、有资源建设生态观的微课程资源以发挥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优势,如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微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隐性前提,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是设计的基础要素。学科内容适合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修习该课程的成人学习最想要得到什么知识和技能?这些是开始前端分析时就应已准备的知识。据此,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要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否必要,能否在学习课程后就能达成,与学习者假定学习经验间应做何种补偿?这些要素的考量是设置学习任务的基本步骤。

图3 微课程资源内容设计模式

视频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即是教学内容的线性呈现过程,也是学习支持服务的体现过程。微课程的时间特性,要求必须简短有效进行导入并设置一定的情境,以多种形式形象、具体的阐述核心概念,明确适度的总结和强化必须出现在视频内容当中,必要时要将后续内容预置以产生单元内容间的有效联结。在学习者使用微课程资源时,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内容联系和学习者历史学习记录推荐适当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呈现和学习者修习了同一资源的学习群组,引导遇到相同问题的学习者进入主题讨论区,消融在线学习的“孤独感”,在完成特点主题学习后即时推送相应的形成性考核试题,达到即时强化与学习社交的目的。

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是师生互动、持续构建的过程。建立学习内容的反馈机制,使学习者能够明确评价课程资源的结构设计、表现方式、知识涵盖、技术便捷等诸多方面的优劣,从而为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淘汰、重建提供依据,这也是微课程资源建设生态的具体表现。

四、基于微课程的开放大学资源应用模式

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应用模式必须立足于开放大学的学习特点,即以在线学习为主,线上学习于线下学习混合的学习特色。本研究基于开放大学教学特点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微课堂”应用模式。

(一)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的启示

翻转课堂又称为Flipteaching、Backwards Classroom、ReverseInstruction、ReverseTeach⁃ing,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观看在线视频进行学习,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面对面交流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创建教学视频和与学生交流帮助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将精力花费在讲述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教学流程[10]。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查找方便,适合网络传播和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同时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去除人像等无关教学内容因素,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从“翻转课堂”的特点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和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有诸多共同之处:①学习过程都是在线学习和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混合体。远程教育的特点就是师生在时空上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均为克服这一天然障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相当时间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线下的面对面教学时机愈发珍贵,应充分利用解决疑难问题、开展在线学习难以开展的教学活动。②教学视频的设计和开发是教学过程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远程教育传统的视频课程通常为长时间形式,基本是课堂实录。技术传输不够灵活,学习心理上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难以明晰学习重点。教学信息明确、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既要完成传统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合适的媒体资源和反馈明确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准症结,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做好准备。评价技术的支持,使得教师能够在开展交流课程之前就能明确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从而能够有效地提供学习支持,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开展教学活动。

(二)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微课堂”应用模式

根据以上启示现设计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微课堂”应用模式,见图5。

图5 基于微课程资源的“微课堂”应用模式

开放大学语境下基于微课程资源的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线上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其中互动学习既可以是在线学习环境也可以是线下的面对面学习活动。这个过程一般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是一个学习开端模糊的开环循环。

结合目前开放大学的实际情况,学习者在具体学习活动中通常是以在线学习活动为开端。学习者通过登录开放大学学习门户或者以RSS订阅的方式接收学习任务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包。学习管理系统根据系统内记录的学习者特征和历史学习记录等数据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根据学习指引观看相应的微课程媒体资源。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页面提示相关的问题,显示学习者群组的状态信息。

在课程结束后,系统引导学生到针对本讲资源的练习页面进行形成性考核,练习通过计入成绩。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并不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如果需要获得帮助,通过学习支持工具直接与教师互动,或进入相同问题主题的讨论区,由教师推荐学习路径给予指引。同时教师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可采用WebQuest或在线协作的方式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网络教学活动。

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需提供必要的面对面教学,从心理上消除虚拟学习的孤独感,从而形成开放教育学习文化氛围,这也是发现非真实教学环境下各种问题的有效方法。面对面的教学应避免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切实“翻转课堂”,通过预先掌握的学习者困境,提出导向问题,发布轻量级的学习任务,组织小组学习开展实景教学活动。

基于“微课堂”模式,福建电大开发了“微课在线”教学平台,目前累计访问量已达101420人次,计有3000余人完成微课在线课程学习任务,应用效果显著。

图6 福建电大“微课在线”学习平台

结束语

福建电大于2005年起即试行教学资源“颗粒化”并成为现行微课程建设的萌芽,截至目前累计完成163门课程、1,3540分钟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建设、配套完成微课微练相关资源707讲,形成了开放大学视阈下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推进,微课程的内涵愈加明晰而多样。微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呈现,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法、媒体表现手法及技术制作特性是微课程远离伪概念的核心。微课程的开发模式、基于此的应用模式以及在开放大学视阈下的实践形态是在线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微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其必然成为未来在线教育的重要学习资源,并日益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当前如火如荼的MOOC运动也从实践角度证明了微课程资源的作用并隐喻了未来微课程发展的方向。

[1]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EB/OL].http://crtvu.edu.cn/DisplayCon⁃troller/read.html?TopicCode=14&ArticleID=2093.

[2]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 —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 —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4]王建华,张珑.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Bryant,L.HumanisingtheEnterprisethroughAmbientSocialKnowl⁃edge.[EB/OL].http://www.headshift.com/archives/002895.cfm, 2008-09-03.

[6]王觅等.微课程视频: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7]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8]夏有根,黄晓英.基于微内容的信息服务构建[J].情报科学,2009,(3):374-378.

[9]刘丽珠.微内容及其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1,(2):98.

[10]FlippedClassrom.[EB/OL].[2012-10-5].http://en.wikipedia.org/ wiki/Flipped_classroom.

责任编辑 碧 荷

G423

B

1009—458x(2014)06—0077—07

2013-10-30

黄伯平,讲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办公室(350003)。

猜你喜欢
学习者大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