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全
一、建筑业发展现状
1. 当前建筑业处于规模扩张期的缓增区间
对于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当前建筑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规模扩张期的缓增区间,无论是价值量还是实物量都保持相当高的增速。
(1)“十一五”建筑业处于加速增长时期
如果以“五年计划”为界将1995年至今的近二十年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可以看出整个建筑业加速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九五”时期平均增速是11.2%,“十五”时期翻了一番,是20.2%,“十一五”时期继续增长,增速约为25.66%。
建筑业增加值加速增长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九五”平均增速是6%,“十五”是9.5%,“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
建筑业总产值也具有同样的增长趋势:“九五”平均增长率是10.8%,“十五”及 “十一五”时期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速达到22.5%。
(2)“十二五”建筑业增速降低
“十二五”时期仍然延续了每年一个新高的态势,但是出现了新的情况:建筑业自2010年达到高点之后,增速连续三年递减。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速为25%;2011年为22.6%;2012年为16.9%。与此同时,增加值增速也从10年的19%降至13年的9.7%,这种情况在前15年从未出现过,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信号。
(3)建筑业规模状况
就建筑业规模的现状来看,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7.4万个。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4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3%。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则达到5051.27万人。
2013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5575亿元,增长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63亿元,增长20.1%。
2.建筑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增强
指标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2009 2010 2011 2012
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8 4.3 4.6 4.6 6.1 5.6 5.5 5.7 6.6 6.65 6.79 6.83
建筑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 2.1 2.3 4.0 3.7 4.8 4.9 3.5 4.7 8.7 9.3 9.6 11.9
要说现状,就要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建筑业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而且还将继续发挥其支柱作用。从1978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到2012年的6.83%,我们可以清楚地从数据中看出这个趋势。除了产出量,建筑业的支柱地位还表现在国民经济的带动力、促进就业的消化力等方面。因此,当基本建设规模下行时,很难用哪个产业来替代建筑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如果我们放弃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道路,则经济必须忍受下行的阵痛。
3.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
从建筑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其调整优化的步伐一直在进行,而且在不断加快。有五个突出的特征:第一,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今天建筑业的产业梯队和市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央企把控了国家的重点工程等大的项目;城市的骨干企业基本垄断了地方的标志性工程;一些比较强的民营企业则专攻大型的公共建筑。第二,以央企和优秀的民营企业上市为标志,建筑业实现了与资本的结合,从而引发了包括承包领域、地位、市场角色、建设能力在内的一系列变化。第三,大型企业走向多承包领域的综合发展,同时业务板块逐渐清晰,专业分工不断加深。第四,产业融合的趋势正在显现。重组格局越来越开放,建筑业同制造业、信息业、物流、金融的联结日益深入,同时,这些行业的融入也正在改变着传统建筑业的运行、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第五,建筑业的市场结构在地域上表现出新趋向,尽管60%的投资额仍由东部消化,中西部建筑市场增幅已经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
4.具有一流的建造能力
中国建筑业已经成为全球建造能力最强的产业。作为建筑的试验场,中国是全球建造形式最为复杂的国家,各类建筑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都能够完成。近年来全球的建筑奇迹我们约占十分之三。
5.国际市场不断拓展
“十一五”期间,建筑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2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有所下降,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13年增速又有所回升,比上年增长17.6%,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亿美元。
这几年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可以说硕果累累。从图上看,1996年起步,2005年开始高速发展。
现在我们对外承包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大工程多了,上10亿美元的大工程不断增多;工程总承包项目增加了,占到52%;电力、交通、电子通信、港口等专业工程比例增加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了很多新的交易方式,如尝试开展工程换资源。
二、建筑业发展前景
1.建筑业发展面临挑战
首先,建筑业增速自2010年开始下降,如前所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国家层面来看,对房地产的调控不会放松,房地产供需状况发生分化,少数城市出现房价平稳或下行情况。其次,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未能解除。比如,制造业产能过剩(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粗钢、水泥、煤炭产能过剩明显,最高75%,工程机械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 ;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63.4%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般,21.9%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不佳,仅有14.9%的企业认为状况良好);2013年3月份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再次,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减缓,政府负债严峻,资金紧张。最后,有的企业反映经营困难,比如资金回收困难,有项目却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等等。
2.中长期建筑业仍处战略机遇期
(1)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分析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前,我们判断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曾有三个基点,“十二五”出台之后我们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点来支撑我们的结论:
一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仍需要保持一定速度”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二是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但仍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发展”到“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从“更多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客观上不容许大起大落”到“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我们之所以特别注重国家的政策趋向,因为中国的经济本质上还是“政策式”,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依据十八大报告的分析
首先,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提出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其次、关于新型城镇化。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工程建设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还有极大发展潜力,主要来源于城镇化(包括城镇住宅),区域一体化,产业升级等。
3.城镇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对于建筑业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对于建筑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的建筑业产品无所不包,对于建筑业意味着宏观的利好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拥有转型升级的机会和充分优质的产业资源的供给等。
与此同时,城镇化对我们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首先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挑战,比如说区域之间和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虽然需求和利益很大,但是企业想要进入很难;其次,建筑产品品质要求提高的挑战。因为现在的建筑产品品质既要求结构好、外观好,又要求节能环保。除此以外还包括高水平综合开发建设能力的挑战、高风险的挑战,即在新的建设模式之下,风险的增加。
以上讨论的是政策性的因素,其实就建筑产品的需求来说建筑业也是很有潜力的。
(2)城镇化对于建筑产品的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的70-97%是在城镇实现的(例如1995年占比73%,2000年占比78%,2011年占比97%)。
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4.建筑业发展潜力的其他标志
建筑业的发展潜力还可用以下四个指标进行衡量:土地开发层次、人均基础设施拥有规模、存量建筑产品品质(大规模低品质产品)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放眼中远期,建筑业的市场有巨大的潜力。近期来看,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不过,近期建筑业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渐弱化和经济推动力更加多元。这是一个更加注重品质的时期,更加注重企业发展能力的时期,更是政府和各类经济主体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时期。
5.未来的建筑市场亮点
未来,建筑市场的亮点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城镇和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供热、水、电、气、垃圾污水处理等)、住宅、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新城规划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公路、高端制造业基地、园林绿化及环境整治、民生工程。
三、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
1.深化改革、运行方式变化
建筑业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政府管理制度、政策改革(行政管制逐步退位,增值税改革势在必行,依靠关系发展会愈益困难)将会引发整个行业运行方式的变革。虽然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制度、职能、运行方式、甚至文化的过渡期(有许多发展路径并非未认识,而是在现体制下不可行,如区域、城乡一体化等),但方向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更加依赖市场、依赖品牌、依赖科技和科学管理。
2.重要改革发展问题
深入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
准入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品质导向及与市场机制关系问题;
技术进步问题,包括建筑工业化、信息化问题;人才瓶颈问题,譬如适应新技术应用及新产业状态变化人才结构问题和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等等;
发承包方式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小微专业分包企业问题。
(1)准入制度问题
1)强化品牌鼓励指向,如鼓励企业向市场做出保修承诺、安全承诺、鼓励企业宣传自己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记录,鼓励企业宣传自己的专业和技术特长,甚至在资质标准中加入上述内容;
2)强化个人资格管理,弱化单位资格管理;
3)完善单位资质标准,增强资质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4)资质用途改革,采用资质替代体系;
5)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制约企业准入。
(2)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
新技术已经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技术标准、法规政策滞后,人才难以配套跟上。另外,还存在包括技术转化应用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知识保护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3)发展中小微企业问题
2009年,劳务分包企业的企业个数是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的8%左右,营业收入只相当于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总产值的0.9%,从业人员占到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从业人员的5.8%。这与各经济发达国家建筑业普遍的金字塔结构—即大型企业占到1%不足,99%的建筑业企业为中小型企业的行业组织结构偏离极大。
(4)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
我们在谈论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时是基于以下事实:
1)建筑业全部实际活动人员中85%是农民工;
2)总承包企业高峰时带动本身规模3-10倍的劳务人员;
3)全部农民工中大约13%从事建筑业,但工人呈现沙化结构,完全运行在体制之外,工资、劳动保障、福利等都享受不到法定待遇,80%的工人没有任何保险;
4)产业呈现“刚头铁身沙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确定职业身份、铺就职业道路、弹性灵活就业、和提高工人素质。
(5)应当纠正的几种倾向
在此,我们应当注意纠正几种倾向:首先,不是高资质企业承包,低资质企业干活,而是在总承包企业在总体组织、管控下的专业化协作总分包。其次,不是不同承包层次对于成本和利润的层层剥皮,而是专业化的高效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流干分净,而是有所积累,争取可持续发展。另外,不是因为总分包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最后,不是中小企业永远与低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率相联系,而是同样有广阔的技术应用、设备工具使用发展空间。
3.企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到:市场模式创新、建造方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1)市场模式创新
进行市场模式的创新,需要开发推广逐市场热点而动的全方位开拓模式、大企业多领域综合承包模式、中小企业专业化特长突出的市场模式、开发建设等多阶段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突出专业功能的经营模式(融资、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咨询、代建等)。
(2)建造方式创新
建造方式的创新,要做到以全寿命周期效能为衡量,逐步增加高品质产品的建造比重。加强工业化、成品化,在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并注意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素质。
(3)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首先要关注业务组织问题,重点是选择核心业务价值链重组,开发建设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促使施工企业变成工程企业,施工环节服务商变为建筑产品生产商。其次是集团内部组织问题,包括层次的分工、航母的建造、业务的整合、企业间的关系、总部的功能等。再次是企业组织问题,争取做到扁平、有效、低成本、优势互补集合。另外还有区域组织问题,包括: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扩大密不可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本地化与企业统一严格控制的结合;品牌的地域延伸等方面。最后是项目组织问题,需要处理好一般性管理和特殊性管理的关系,实现建造环节、阶段的融合。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上述企业特点形成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管理含量较高的独特的品牌。
(4)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和重文化。
(5)政府的历史责任
在建筑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需要做到:
1)破除利益格局,重塑政府运行方式;
2)明确方向,统一认识;
3)转变作风,解决实际问题;
4)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涉入改革的深水区;
5)各部门有创新的协调机制。
(根据2013年全国建筑模板脚手架行业年会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3362(2014)04-0018-04
(4)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
我们在谈论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时是基于以下事实:
1)建筑业全部实际活动人员中85%是农民工;
2)总承包企业高峰时带动本身规模3-10倍的劳务人员;
3)全部农民工中大约13%从事建筑业,但工人呈现沙化结构,完全运行在体制之外,工资、劳动保障、福利等都享受不到法定待遇,80%的工人没有任何保险;
4)产业呈现“刚头铁身沙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确定职业身份、铺就职业道路、弹性灵活就业、和提高工人素质。
(5)应当纠正的几种倾向
在此,我们应当注意纠正几种倾向:首先,不是高资质企业承包,低资质企业干活,而是在总承包企业在总体组织、管控下的专业化协作总分包。其次,不是不同承包层次对于成本和利润的层层剥皮,而是专业化的高效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流干分净,而是有所积累,争取可持续发展。另外,不是因为总分包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最后,不是中小企业永远与低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率相联系,而是同样有广阔的技术应用、设备工具使用发展空间。
3.企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到:市场模式创新、建造方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1)市场模式创新
进行市场模式的创新,需要开发推广逐市场热点而动的全方位开拓模式、大企业多领域综合承包模式、中小企业专业化特长突出的市场模式、开发建设等多阶段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突出专业功能的经营模式(融资、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咨询、代建等)。
(2)建造方式创新
建造方式的创新,要做到以全寿命周期效能为衡量,逐步增加高品质产品的建造比重。加强工业化、成品化,在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并注意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素质。
(3)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首先要关注业务组织问题,重点是选择核心业务价值链重组,开发建设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促使施工企业变成工程企业,施工环节服务商变为建筑产品生产商。其次是集团内部组织问题,包括层次的分工、航母的建造、业务的整合、企业间的关系、总部的功能等。再次是企业组织问题,争取做到扁平、有效、低成本、优势互补集合。另外还有区域组织问题,包括: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扩大密不可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本地化与企业统一严格控制的结合;品牌的地域延伸等方面。最后是项目组织问题,需要处理好一般性管理和特殊性管理的关系,实现建造环节、阶段的融合。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上述企业特点形成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管理含量较高的独特的品牌。
(4)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和重文化。
(5)政府的历史责任
在建筑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需要做到:
1)破除利益格局,重塑政府运行方式;
2)明确方向,统一认识;
3)转变作风,解决实际问题;
4)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涉入改革的深水区;
5)各部门有创新的协调机制。
(根据2013年全国建筑模板脚手架行业年会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3362(2014)04-0018-04
(4)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
我们在谈论建筑工人职业化问题时是基于以下事实:
1)建筑业全部实际活动人员中85%是农民工;
2)总承包企业高峰时带动本身规模3-10倍的劳务人员;
3)全部农民工中大约13%从事建筑业,但工人呈现沙化结构,完全运行在体制之外,工资、劳动保障、福利等都享受不到法定待遇,80%的工人没有任何保险;
4)产业呈现“刚头铁身沙基础”;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确定职业身份、铺就职业道路、弹性灵活就业、和提高工人素质。
(5)应当纠正的几种倾向
在此,我们应当注意纠正几种倾向:首先,不是高资质企业承包,低资质企业干活,而是在总承包企业在总体组织、管控下的专业化协作总分包。其次,不是不同承包层次对于成本和利润的层层剥皮,而是专业化的高效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流干分净,而是有所积累,争取可持续发展。另外,不是因为总分包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最后,不是中小企业永远与低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率相联系,而是同样有广阔的技术应用、设备工具使用发展空间。
3.企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到:市场模式创新、建造方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1)市场模式创新
进行市场模式的创新,需要开发推广逐市场热点而动的全方位开拓模式、大企业多领域综合承包模式、中小企业专业化特长突出的市场模式、开发建设等多阶段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突出专业功能的经营模式(融资、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咨询、代建等)。
(2)建造方式创新
建造方式的创新,要做到以全寿命周期效能为衡量,逐步增加高品质产品的建造比重。加强工业化、成品化,在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并注意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素质。
(3)企业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首先要关注业务组织问题,重点是选择核心业务价值链重组,开发建设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促使施工企业变成工程企业,施工环节服务商变为建筑产品生产商。其次是集团内部组织问题,包括层次的分工、航母的建造、业务的整合、企业间的关系、总部的功能等。再次是企业组织问题,争取做到扁平、有效、低成本、优势互补集合。另外还有区域组织问题,包括: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的扩大密不可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本地化与企业统一严格控制的结合;品牌的地域延伸等方面。最后是项目组织问题,需要处理好一般性管理和特殊性管理的关系,实现建造环节、阶段的融合。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上述企业特点形成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管理含量较高的独特的品牌。
(4)管理方式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和重文化。
(5)政府的历史责任
在建筑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需要做到:
1)破除利益格局,重塑政府运行方式;
2)明确方向,统一认识;
3)转变作风,解决实际问题;
4)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涉入改革的深水区;
5)各部门有创新的协调机制。
(根据2013年全国建筑模板脚手架行业年会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3362(2014)04-0018-04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