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融资中信用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

2014-05-23 02:09郁俊莉
关键词:信用体系

摘要:通过研究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建设融资过程中的成功实践,概括总结了支持金融融资成功的“信用结构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运行系统、信用支持系统”等融资信用体系基本模型,并对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给出了内涵解释。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运行过程的成功推进,是由一系列内在的运行机制推动的。它包括功能协同、权责转移、权能创新、收益回馈等四个机制。而保证这四个机制成功运行的,是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有效的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对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实践的研究,得出运行机制与信用体系的四个系统是相互对应的,这正说明了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融资得以启动、运行、共赢、可持续的关键。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信用体系;城建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6;F29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13

信用从一般的社会关系转变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有了信用平台的支持,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效能发挥是惊人的,并由此构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因为完善的信用体系一旦形成,将大大降低整个社会交易的成本。人们在把资源作为成本投向生产和交换时,不再担心由于一方失信造成的连锁式风险,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产出,这就是信用体系的力量和效率所在。但目前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行为缺失、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套成熟的信用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取向。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在其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步过渡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我国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主力银行,在完成国家经济发展重任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国家开发银行成功的关键是把信用建设作为整个信贷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卓有成效地运作诸多大型政策性融资中,尤其是在城市基础建设的成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信用建设的经验,为融资信用体系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充实的实证基础。

一、开发性金融在城建融资中的成功实践

城市作为经济要素的集中地和区域辐射带动的核心,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中国目前加快城市化建设、实现现代化、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缺乏投资,城市的交通、通讯、住房、供电、供水等十分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状况大大抑制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从国外经验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长期资金的融资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发育还不完善,不具备大量的长期投融资能力。同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公益性等特点,导致商业银行进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投资领域,需要有新的更加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公共品、准公共品特征,决定了这种融资模式既要肩负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为社会经济瓶颈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又要满足基本盈利要求和风险控制要求,保持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种金融形式就是开发性金融[1]。

(一)开发性金融的概念

开发性金融是指通过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一般为银行),为特定的资金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贷,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2]。我国的开发性金融起源于政策性金融,它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同时又强调银行本身经济效益的一种金融形式。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开发性金融在弥补融资空白的同时,强调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过渡到资本市场与商业信贷融资创造基础条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这样一类金融形式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不能完成的使命。在我国,开发性金融主要为“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3]。国家开发银行是开发性金融的主要机构,它以准政府形式的金融机构参与经济运行,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运用政府信用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其它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通过这种融资活动带动了市场建设和市场制度的完善,用建设制度和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

(二)开发性金融的模式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实践模式是“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这三个环节是开发性金融的融资特征,关键是金融孵化。三个环节的核心是借助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市场主体的成熟,构建高效的融资平台和信用平台。

“政府选择项目入口”是指地方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战略规划需要确定融资项目,并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企业”)申请国开行金融借款,并且为国开行贷款作政府信用担保。国开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和信用复核情况确定借贷与否及其贷款总量。

“开发性金融孵化”是指政府和银行共同培育承担建设主体的企业成长,使企业逐渐由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短期内政府指导下的法人)向资产负债表法人(长期上可以独立参与市场活动的企业)转化,即做好企业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及制度建设。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推向市场,完成建制培市、促进多方共赢的任务。

“实现市场出口”是指依据项目融资主体现金流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的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出口等市场化偿还机制,以及对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最后国开行收回贷款并实现盈利。

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有采用。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由政府来弥补公共品建设的市场失灵。尤其是后发追赶型国家,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带动经济发展,需要利用政府信用推进市场建设。因此,这是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银行和政府合作的新型模式。开发性金融把政府的组织信用优势变成市场信用优势,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开发性金融的支持,使项目建设主体快速发展起来,并进而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城建融资信用体系理论模型

城建投资属于大额长期风险性投资,这种性质决定了城建融资中信用建设的特点为:一是信用内在地主导着融资、建设、还贷及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以信用作保障,整合协调各信用主体,为项目保驾护航,达到合作各方共赢的结局,城建融资信用建设中运用政府增信是实施关键;三是信用建设要落实到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机制建设之中,使信用建设成为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机制建设的核心。在城建开发性融资模式中,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市场信用、企业信用、开发性金融、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行和发展的。

本文通过对城建融资中信用体系建设成功实践的研究,将信用体系归纳为四个系统,即信用结构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运行系统、信用支持系统。这四个系统的成功建设,保证了国开行信贷业务的稳健运行和良好收益,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也造福了社会民生,实现政府、企业、国开行、市场、社会的五方共赢[4]。

(一)信用结构系统

信用结构系统是指构成信用的各个主体及其密不可分的权能、行为与结果组成的有机系统。信用结构系统从源头上对信用建设进行总体把握和系统分析。信用结构系统构成要素包括:信用主体和载体;信用权能与作为;信用共建与增进和信用收益与交换。

1. 信用主体和载体。“信用主体”是指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所有的信用承担方。在城建融资项目中,政府、企业、国开行、市场,因其在项目中分担着不同的信用职责,所以都成为信用结构的信用主体。“信用载体”是指在某个具体的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项目本身将各个信用主体连接、整合在一起,因此,该项目可以被称作信用载体[5]。

在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甄选优质的信用载体,寻找并培育优秀的信用主体,是国开行开展信用建设首当其冲的要务。因为,信用载体和主体决定了信用存量的大小和增量的多少,而这些是国开行业务能否做深厚、做长久、可持续的基础。

2. 信用权能和作为。“信用权能”是指信用主体确立自我信用的权力和能力。信用权能有刚性的部分,也有弹性的部分。弹性部分是自我努力和被增信的结果,可以固化为刚性的部分。“信用作为”是指信用主体运用其信用权能发挥的作用。这是信用主体在行使权能过程中自为自建和相关方共为共建的结果。

3. 信用共建和增进。“信用共建”是指各个信用主体从一种社会关系成为一种配置资源、增值财富的制度基础,天生就具有协调共进、对立统一的特性。信用是各个主体间对等相互的信用,需要各个信用主体共同建设、共同促进。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政府、企业、国开行、市场和社会作为信用主体,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都是信用共建体,也只有信用共建才能使项目顺利运行,才能达到共赢。“信用增进”是信用共建的作用和方向之一。是指将彼此的信用不断增进、提升,转化为信用收益,为项目顺利运行和多赢创造条件。信用增进,可以是即期即时对远期未来的增信,也可以是远期未来对即期即时的增信;既可以是信用主体的自我增信,也可以由多个信用主体整合在一起增信。从信用载体与主体到方式方法,变化丰富,多种多样。

4. 信用收益与交换。信用作为一种配置资源和增值财富的内导性机制,必然会外化成利益和价值,以此推动信用所支持的财富创造过程。这种外化成的利益和价值就是信用收益。它使得创造财富、分配财富的过程因为有促动力而得以持续发展。财富增值和信用收益,形成健康的循环、正向的互动,是信用建设追求的目标。价值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则。信用带来的价值收益在不断交换中才能扩大和增值,信用交换的实质是利益和价值的交换,其目的和结果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利益的再实现。良好的信用交换机制和过程,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润滑剂,它降低了合作成本,促进了交易的可持续,是信用增进提升的动力和基础。

(二)信用评估系统

信用评估是对信用结构诸要素品质的量化,目的是为了衡量信用、判断信用、保障信用和应用信用。具体可分为:信用存量与增量;信用能量与质量;信用风险与分担;信用等级与应用等四个子系统。

1. 信用存量和增量。“信用存量”是指信用结构中各个信用主体既有的信用量的总和,是用来评估信用主体目前信用状态的指标。评估信用主体的存量,分析其增量和质量,是信用主体合作的前提。“信用增量”是指信用主体潜在的可以发掘、发挥出来的信用额度,是用来描述信用主体远景状况的信用品质、信用潜力。对信用增量的判断,是信用主体信心的重要来源,是判断未来信用收益的重要指标,是开展信用合作的重要基础。

在城建融资项目中,项目本身拥有多少信用存量?项目由政府增信后又会有多少存量?能产生多少增量?一个企业有多少信用存量?企业和企业组合后,信用存量和增量又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考量的。

2. 信用能量和质量。“信用能量”是指信用主体从质上所蕴含的信用存量大小和品质高低。政府是高能量的信用主体,相对而言,个体是低能量的信用主体。各个信用相关方组成信用链条,位于信用链条上游的主体往往是高能量的主体,位于下游的更多地是低能量的主体。例如,在城市信用建设项目中,国开行、地方政府—建投公司—城建项目组成信用链,国开行具有准国家级信用,和地方政府信用一样具有高能性。地方政府通过担保等形式,给建投公司或项目增信,增加了信用能量和信用质量。“信用质量”是指信用主体对其信用品质保持的完整性、一致性、连续性、合作性和增值性的状况,是信用增进和共建的保证,是信用收益的源泉。信用质量是增值信用存量的关键,决定了信用作为的大小。

3. 信用风险和分担。“信用风险”是指使信用丧失、使信用主体受损的可能性存在。信用风险是评价信用品质、判断信用程度的负向指标。其大小、类型、近远期、连续性等都是信用判断和评估必须考核的指标,都是必须要防范的。在城建项目中,地方政府站在风险控制和约束的角度,不断建立创新的风险控制机制;国开行进行的是对项目的评贷和贷款发放环节的控制,在招投标、监理等环节的管理,对项目开展后的现场检查、进度核对,监控现金流,不定时的各种监察稽核等,都是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和对风险的防范[6]。“信用风险分担”是指化解信用风险的渠道、措施和方案,是信用建设不可或缺的保证。在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建立质押帐户”等都是信用风险分担的措施。

4. 信用等级和应用。“信用等级”是对信用主体所达到的信用建设阶段的界定。增进等级是信用主体追求的目标。确立信用等级,可以使信用主体了解自己所处的信用境况,为信用主体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建设的内容[6]。“信用应用”是针对划定的信用等级,对信用主体所制定的资源配置和收益分享的方案及实施。城建融资项目中,政府是高能量的信用主体,如被放空是巨大的浪费。如何将政府信用的高能量,通过开展增信共建,以形成企业的信用、市场的信用,都是值得考虑的。

(三)信用运行系统

信用建设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它如影随形地内导、支撑并左右着项目的运行过程,项目进行的过程也是信用运行的过程。信用运行系统包括:信用评估与确证;信用增进与催化;信用整合与做功;信用升级与持续。

1. 信用评估和确证。在整个项目的启动、运行和完成的所有环节,各个信用主体时刻都在对对方的信用存量和增量、质量和能量、风险和分担进行评估,并用事实进行确证。在利益和风险的比较与权衡中,确定下一步的行为取向。所有信用主体的评估和确证的总和,决定着项目是否进行、项目运行是否顺利、项目路径走向以及项目结局或结果。

2. 增进与催化。信用的增进与催化是对信用由量变到质变过程的描述。在一个正常健康的项目中,随着合作的深入、交往的密切,各个信用主体会从整体利益和自我利益出发,创造条件促进彼此信用等级的不断增进,使项目进展得更顺利,最后取得合作成功,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各方的信用等级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主动催化,使合作发生质的变化,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为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是量变到质变过程。由量变的增进,到质变的催化,是信用主体在目标和利益的促动下,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 信用整合与做功。信用整合就是为产出功效而将各种信用权能协同统筹。信用整合需要睿智、技巧和耐心。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根据利益最大化和效能最优化的法则进行自动整合。而在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信用主体主动运作,尤其在合作初期,在各种制度、机制和规则还没有充分建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在信用载体建立起来之后,国家信用、地方政府信用、准国家信用会成功地培育出具有市场独立运作能力的企业法人,即成为被“四个建设”(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制度建设)良好塑造的企业,形成了信用整合的第一阶段成果。之后,这些独立的企业法人,如同精心培育出来的良种,以自己良好的信用资源为凝结核,以市场机制进行新的信用整合,聚合资源,做强做大。从国开行的做强做大及国开行孵化成功的企业,都完成了这一跨越,这就是信用发挥的功效。而且在新的整合中,信用可能产生引起更大质变的功效,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做功是通过信用整合使信用资源成为信用收益过程的界定。如同势能变成动能、热能变成机械能、生物能变成化学能一样,它需要在各信用主体之间建立起转化的机制,才能产生信用收益。这些都是信用建设的要点。

4. 信用升级与持续。信用在被不断地补充“能量”、增加内涵、提升品质后,就会跃迁到一个较高的层级,发挥更高效能,取得更多收益。这种跃迁需要严格的前提,但跃迁后会产生更高的信用能量。正如电子的能级跃迁一样,它使原子化学性质和物理功用发生质的变化。信用持续是指信用主体创造条件使信用能不断做功,变成收益持续惠及主体的结果。

(四)信用支持系统

信用支持系统是信用运行的外围保证和管理系统。由以下内容构成:信用观念与文化;信用约束与激励;信用管理与创新;信用可持续。

1. 信用观念和文化[6]。“信用观念”是度量信用主体对信用的作用、意义、权能等,是否理解、理解的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的概念。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观念的缺失和淡薄,使市场交易增大了成本,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文化”是信用观念被集体接受并强化为集体记忆和共同行为导向的文化符号。信用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用文化的成功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信用约束和激励。“信用约束”是指对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可以进行强有力地规范的力量。可以分为法律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道德层面的约束。法律层面约束就是国家以各种法律形式规定的权责关系,如会计制度、合同法等。政府层面约束是指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等。市场层面约束是指来自市场力量产生的信用约束,作为市场参与者若违反市场“游戏规则”,将受到市场力量的惩罚。市场发育健全时,市场约束与惩罚就充分而有效,市场机制不发达时就需要政府来约束,以补充市场惩罚的不足。道德约束就是指从文化和道德角度来约束和惩罚。企业失信,合作方就会对企业法人、法人代表、管理者“失交”,这就是道德惩罚。“信用激励”是对“诚信为本、恪守信用”的信用主体的正向鼓励。如国开行对守信企业的连续贷款、对信用模范企业减息等措施,就是信用激励。

3. 信用管理和创新。“信用管理”既是对信用运行过程的管理,也包括信用过程结束后的“售后服务”和“存续建设”的管理。目的为下一步的业务开拓建立可持续信用支持。如国开行实行的“审贷分离、专家评审和贷款委员会制度,严把风险入口关,以及强化贷后管理、严控下游风险”等都是信用管理的内容。“信用创新”是和信用主体的权能创新相关联的,也是互相满足对方信用需求的过程,是信用升级和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信用创新的载体是丰富的,创新手段是多样的,但创新的目的只有一个:合作共赢。

4. 信用可持续。信用可持续是信用主体共同建设信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支持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收益的可持续、运行的可持续。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最后实现的国开行、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的共赢,实现了信用可持续。

三、融资项目运行机制对融资信用体系合理性的检验

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运行过程的成功推进,是由一系列内在的运行机制推动的。它包括功能协同、权责转移、权能创新、收益回馈等四个机制。而保证这四个机制成功运行的,是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有效的信用体系建设[7]。通过对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的研究,得出运行机制与信用体系的四个系统是相互对应的,这正说明了信用体系建设是城建融资项目得以启动、运行、共赢、可持续的关键。这从实践的角度对本文上面提出的信用体系理论内容进行了检验。

(一)功能协同机制与信用结构系统

整个融资项目运行的过程,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既充分发挥其各自权能推动项目进行又互相配合、支持、协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方的不配合都可能导致项目运行终止,或者运行效能低下。

在我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具有管理、规范、提供制度框架和参与运动的双重身份。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中,地方政府将规划好的项目向国开行申请贷款,国开行与地方政府成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企业),共同讨论确定总体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融资方案以及总偿债能力。地方政府利用自己高能量的行政和信用权能,出台支持政策、配套财力支持以强化信用建设等。国开行则帮助企业进行治理结构建设、法人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的工作,培育市场、全力孵化,履行开发性金融职责。企业在当地政府和国开行的指导下,加快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加速市场化进程。在项目孵化的成熟期,政府和企业信守承诺,积极还贷,为下一轮的合作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础。而市场从机制优势和经济效益上,给企业和社会以丰厚的回报[7]。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过程的顺利进行与最终得以圆满完成,是由于项目各相关方功能协同机制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信用结构体系中,各信用主体发挥各自信用权能,共建增进、妥善协调、协同一致的基础上的。信用结构系统建设保证了融资项目各相关方功能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权责转移机制与信用评估系统

融资项目的成功运行过程,是各相关方一系列权益和责任的有效转化过程。权益和责任的转化过程成功了,开发性金融模式就成功了。所谓权益就是权利和利益,所谓责任就是职责和压力。

国开行从国家得到资本金,得到准国家级的信用,并且运用这个信用在市场上筹到大额资金,然后,通过评估与确证对方信用存量与增量、信用能量与质量、信用风险与分担、信用等级与应用等,把贷款资金所有权保留,把使用权转移给企业,同时把收回所有权的职责变成压力转移给当地政府和企业。政府把一部分财力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权益转移给企业,同时也把城建造福社会和还贷压力转移给企业,这个过程是政府组织增信过程。企业把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中,同时也把责任和压力转移给下一级法人或直接面对社会或市场,在承担建设经济社会瓶颈职责的同时,将经营绩效压力转化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活力,不断发展壮大[8]。

有效的权责传递过程,是信用评估系统发挥良好作用的过程。是各相关方信用的整合、做功、升级,最后实现信用可持续的过程。

(三)权能创新机制与信用运行系统

从发展和推进的角度分析,模式的成功运行是各个利益相关方各自不断评估、权衡、创新自己的权能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融资项目的成功是权能创新机制顺利运行的成功。开发性金融城建项目中,进行了一系列权能创新,如政府在城建项目中的职能创新、当地人大立法创新、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孵化创新等。开发性金融城建融资项目的成功,是由项目各方权能不断创新的成功[7]。

要实现各相关方的权能创新,各相关方必须要进行信用评估、确证,信用增进、整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提升各方的信用度,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信用运行系统保证了权能创新机制的突破和实现,推动了项目的开拓性发展进程。

(四)收益回馈机制与信用支持系统

开放性金融融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建融资模式。利益相关方都是独立的社会法人,都有对利益或权益的诉求,项目运行成功的前提是收益回馈机制顺利闭合的成功。

国开行对经营的诉求是要保证保本微利,政府对企业的诉求是实现政府建设目标并尽快成为市场主体,企业对政府的回报就是尽快增值社会资产,让这些社会资产充分释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环境、造福民生。企业也同样对所投资项目有回报诉求、对市场有回报的诉求,希望能以健康的独立法人主体的姿态,自主运作从融资到运行再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对应着收益回馈的实现,是信用观念与信用文化的建立和强化,信用约束的建立和践行,伴随着信用的可持续,是合作的可持续,共赢的可持续。所以,信用支持系统对应着收益回馈机制,信用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行保证了收益回馈机制的实现。

四、结论

“功能协同、权责转化、权能创新、收益回馈”四个机制保证项目参与各方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创新权能,团结共赢。而对应并支持这四个机制起作用的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没有完备的信用体系作支撑,机制就无法启动和运行。四个运行机制保证了融资成功运行的事实,既有了信用平台的支持,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效能发挥是惊人的,它形成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产出,并由此构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的结论。同时也是对本文提出的信用体系理论的实践检验。

总之,对于始终内导于开发性金融融资项目中的信用建设来说,“启动时是前提,运行中是保障,结束后是成果”,这是信用建设理想的目标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内容取舍和建设要点,将随着融资模式的不同而变化,但其“前提、保障、成果”的主题是永恒的。因为,这是信用之所以成为内导融资成败与否的灵魂所在。开发性金融城建模式的理性精神,与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是相吻合的。创造的“模式”本身,在本领域甚至是其它经济建设领域可以优化、完善、推广,与创建“模式”相匹配的我国市场制度和信用文化的建设,其意义比创建“模式”更为重要,因为制度和文化会沉淀下来,影响经济各行各业,带动社会风貌风尚,提升民众素质水平,对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郁俊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信用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建设[R].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7JA630030).

[2]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50.

[3]陈元.改革的十年、发展的十年: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求是,2004(13):4042.

[4]郁俊莉. 中小企业信用资本形成机制及其对融资支持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122126.

[5]徐桂华.开发性金融支持与中小企业融资[J].江苏商论,2011 (12): 152154.

[6]梁雪春.小企业信用风险及其定价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2.

[7]国家发改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实践、政策、借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3.

[8]郁俊莉,张晓.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用能力建设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87892.

(责任编辑王婷婷)

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finance in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city construction financing process,it is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the basic model supporting the financial success of “credit structure system,credit evaluation system,credit operation system, credit support system”.It gives the connotation of explanation of each system components.It also includes four mechanisms as functional collaboration,transfer responsibilities, power and innovation,gain feedback.And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these four mechanisms is the valid credit system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entire project.The paper studies the city construction financing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practice,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our systems in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credit system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system is the key to start,run the financing in a winwin and sustainable way.

Key words:development finance;credit system;city construction financing

猜你喜欢
信用体系
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的思考
网络实名制问题探究
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