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全国党刊联合征文》启事

2014-05-22 10:33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牧民畜牧业草原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全国党刊研究联合会决定举办全国党刊“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联合征文活动。我社作为联合主办单位之一,特刊发联合征文《启事》。

征文要求: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深入宣传区内外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创新,全面反映我区在“8337”发展思路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的生动实践。征文须紧扣主题、事实准确、说理有力、语言生动。体裁为理论、访谈、通讯均可。征文字数1800-4000字。投稿邮箱sjllbtg@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征文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30日。征文活动结束后,将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全国党刊研究会邀请相关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畜牧业大区,虽然畜牧业人口较少,但是没有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就谈不上全区人民收入的增长;没有牧民的富裕,就算不得民富区强。所以我们要从解决牧民当前最急迫、最期盼的收入问题入手,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地增加牧民收入。

一、 牧民增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是传统畜牧业的制约。传统畜牧业较为散乱,基础设施差、发展底子薄、产业化程度低,牧民依托传统畜牧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牧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严重制约着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二是牧民合作意识和组织化程度低。许多牧民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一些组织起来的牧户缺乏正确的引导、服务和规范,更欠缺有力的技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三是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近年来,自治区大面积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牧民或生态搬迁,或外出打工,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付出了很大成本,有些地区牧民的收入实际上是有所下降的。

四是惠农惠牧政策不平衡。与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相比较,我区惠牧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成熟性有待完善。比如,牧区目前实施的惠牧政策除了一些在地方“落地”的中央政策外,其余几乎都是各个地方惠农政策的“参照版”或“衍生版”,两种政策很不平衡,牧民的转移性收入明显低于农民。再者,牧区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生产生活资料价格较高,牧民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民,因此其实际收入不仅低于农民,而且呈现递减趋势。

五是转移就业的质量不高。首先在劳动技能培训中,培训机构关注“普遍性”、“一刀切”更多些,而从培训对象的实际出发,关注其“心理期待”、“天性特点”、“岗位匹配”等“特殊性”的少之又少。这也是很多“牧二代”打工者“干不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就业渠道受限。好多人暂时落脚在餐饮、商贸、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收入不稳定,社保无着落,生活成本高,心灵和生活稳不住,处于漂泊状态。再次是“牧户游”等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人员素质和经营水平不高,各方支持力度不够。

六是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加之人口较快增长、人为干扰加剧以及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据本世纪初草原普查显示,草原“三化”面积达7.02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2%。目前,促进牧区发展、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草原生态“三化”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 促进牧民稳步增收的路径选择

要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高度重视牧区改革发展和牧民增收工作,提高对牧民增收重要性的认识,把促进牧民增收作为牧区工作的核心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以草牧场合理流转为突破口,以新型合作组织为重要载体,以发展现代畜牧业和适度规模经营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促进牧民稳步增收。

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和牧民增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使牧民增收成为现实。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造传统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在规模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近几年,一些地方积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例如,新右旗贝尔苏木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布达图嘎查“万头牛”养殖示范园区就是一个发展典型。该基地是以项目为依托,以综合利用苏木所在地嘎查草场为载体,以落实“增大减小,少养精养”畜群结构调整战略和以解决嘎查可利用草场少、贫困人口多、牧民致富难问题为目标而建成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示范基地。园区于2009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投入运营,总投资420万元,全嘎查96户牧民以入社的形式参加,并辐射带动整个嘎查和周边牧户。目前示范园区已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户”的生产、销售、管理一体化运行模式,争取到2014年使贝尔苏木布达图嘎查养牛户户均饲养50头牛,年人均收入增加1800元以上,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目标。

把牧民组织起来,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把牧民组织起来可以抵抗市场风险,集约经营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规模发展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牧民专业合作社是牧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以牧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统一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例如,呼伦镇呼伦诺尔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国第一家以嘎查为单位成立的牧区新型合作组织。合作社整合全体社员和嘎查集体的草场,采取划区轮牧、功能区划分及合作联户经营等措施,科学合理利用草牧场,实现了由一家一户松散经营向联户经营、规模化经营转变,使草牧场、畜牧业劳动力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利用,使嘎查畜牧业生产按照企业的思维进行分工协作和规范管理,为富余劳动力从事非牧产业提供了空间,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达到了既保护草原生态又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

加大惠牧政策的支持力度。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了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2011年6月,内蒙古正式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涉及全区12个盟市、73个旗县。在实施中,自治区提出了“四保一完善”的总体要求,即“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创造性地开展了五项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要求,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将完善草原等生态补偿制度,继续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这表明,今后中央将在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上加大力度,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和保障惠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制定全面系统的强牧惠牧政策体系。强牧惠牧政策的制定,不仅要站在产业布局、国计民生、生态友好的全局视角考虑,还要站在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应通过详细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制定出全面、系统、配套的强牧惠牧政策体系。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落实过程中,不少牧民普遍反映补奖标准相对较低。目前实行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是参照2010年的牛羊肉市场价格测算制定的,而现在内蒙古牛羊肉价格与2010年相比分别上涨了61%和53%。苏尼特左旗巴彦杭盖嘎查牧民丹增算了一笔账:该地区草畜平衡标准提高到70亩草场养一只羊,按一户有10000亩草场计算,以前能养250只基础母羊,每年可出栏220只羔羊;而按新标准,只能养143只基础母羊,每年出栏126只羔羊。按行情,每只羔羊利润在300元左右,这就意味着牧民会减少收入2.8万元,考虑到每亩1.71元的草畜平衡奖励,这户牧民最终将减少收入1万多元。因此,制定政策的各级主体,一定要破除“参农”思维,充分考虑到草原畜牧业的特殊性和地区发展差距,按照牧民收入水平和实际生产能力,确保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在禁牧和减畜的情况下,年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原有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逐步缩小惠牧政策与惠农政策的差距。

做好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边实施边积累经验。切实做好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一是要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细化政策,另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和监督;二是应引导扶持家庭牧户游,立足草原自然资源,充分挖掘边疆民族文化资源,牧民们一边放牧,一边经营旅游业,实现畜牧业和旅游业双向创收;三是可引导牧民转产特色种养业,如花卉、瓜果、蔬菜、养猪等非牧特色产业,既对草原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促进作用,又使牧民拓宽增收渠道,稳步增加收入成为现实;四是应鼓励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建立健全稳步增收机制。建立健全稳步增收机制很重要,它可以减少或避免牧民稳步增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能够保证各种强牧惠牧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资金投入的稳定性,而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稳定、成熟、长效的增收机制。例如,在新世纪初实施生态移民时,地方政府要求出栏全部牲畜,草牧场全部禁牧,但一部分人没有按要求做。5年后,没有完全处理牲畜的牧民很快就恢复生产,其他牧户却要从零开始。目前生态补奖机制实施期限为5年,如果无法确定5年后该机制是否能持续、稳定实施,牧民总是心存疑虑,会影响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为此,牧民建议将现在的5年一个实施周期延长到10年一个周期,这样既符合草原地区生态恢复的自然规律,又便于牧民安排中长期生产计划。

牧民是草原的主人,只有在促进草原不断“增绿”的同时,让牧民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经济实惠,才能充分调动其自觉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草原生态安全和草原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决定作用”的发挥、牧区改革发展的继续深化,面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转方式、调结构、保发展、促增收是必然趋势。难题和困难都需我们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认清形势,把握规律,结合实际加以解决。□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刘 佳

猜你喜欢
牧民畜牧业草原
讲解《草原图》
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必要性及应对措施研究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个
对加强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思考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