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的矿床类型探讨

2014-05-21 04:31贾立芹李玉成赵书梅
新媒体研究 2014年7期

贾立芹+李玉成+赵书梅

摘 要 通过近年来对洪山岩体正长斑岩的深入工作,从矿化、蚀变、含矿等方面详细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并与斑岩型铜矿床特征进行了类比,提出洪山岩体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

关键词 洪山岩体;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斑岩型铜矿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165-01

洪山岩体由于独特的含矿(铜、金多金属)特征,重砂、化探、物探良好的吻合异常,以及铜矿、金矿点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洪山岩体岩浆活动早期为碱性火山岩喷发、岩溶喷溢和碱性次火山岩的侵入,中期为辉石正长岩类的侵入,晚期为碱性正长岩类的侵入。形成了喷出相、次火山岩相和晚期侵入相完整的火山机构岩相特征。正长斑岩属于晚期侵入相。

1 化探异常特征

1979年河北省区调一队在洪山地区做了1:10000土壤测量,共圈出5个铜及多金属成矿预测区,此处异常呈长条状,面积0.6 km2,Cu元素高值是在北部大于1000×10-9,中部700×10-9和南部500×10-9与PbZnMo异常在此吻合。区内见有铜矿化点,发现激电异常多处,最高ηs5.5%,此异常最好。

2 岩石特征

含矿岩石主要为灰白、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粒状微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及少量假象黑云母组成,粒径一般0.4 mm~1.6 mm,钾长石含量20%~25%。基质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组成,粒径一般0.02 mm~0.2 mm,钾长石含量75%~80%。不透明矿物由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假象、蓝辉铜矿、蓝铜、褐铁矿组成。岩石具有明显的细脉侵染状铜、黄铁矿化。

3 正长斑岩铜矿化特征

铜矿化体都产在近东西向的斑岩体内,斑岩体地表出露宽约70 m,长轴200余米,短轴宽近180 m,西侧与中粗粒碱性正长岩互相穿插呈似鱼尾状,斑岩体局部见有较强的铜矿化,单样铜品位0.89%,在其下垂深20 m老硐中矿化宽度大增,向下铜矿化有增强趋势,根据老硐取样化验结果,斑岩体深部大都不同程度的含铜,其特征是岩石粒度微细,呈斑状结构,铜矿化较普遍。

铜矿化由浸染状或细脉状两种方式出现。在碱性正长岩体顶部者,以细脉状为主,同时也有浸染状或团块状者,经表生作用形成之碳酸铜,多形成碳酸铜溶液淋滤入岩石之节理裂隙面中,沉淀结晶成孔雀石之薄膜,此类矿化现象尤较普遍。胶状孔雀石局部可见。细脉状之铜矿化与石英脉有关,脉宽一般在0.2 cm~1 cm左右,呈网格状产出,但一般脉较稀疏,每米范围内可见平行脉一般为2~3条,多者达4~5条,少者1~2条,其中矿化又极不均匀,以石英为主,局部地段由铜矿物所占据,地表仅可见流失孔;另于岩体内局部地段尚可见平行排列密集之梳状细石英脉(宽0.2 mm~2 mm),均为无矿之纯石英脉,团块状之铜矿化系出现于两组裂隙之交叉处。

4 含矿特征

正长斑岩铜矿体分布于与巨粒正长岩接触的正长斑岩一侧,粒度极为细小,其中铜矿化呈侵染状或细脉侵染状,矿与非矿无明显界线,需靠样品分析结果区分。经过进行老硐清理编录工作,初步圈出4个矿体,单工程揭露矿体最大厚度7.22 m,工程控制最大长度约40 m,矿体长度未完全控制。矿体总体产状340°∠70°,铜品位在0.2%~0.53%之间,单样铜品位最高1.82%。正长斑岩中部分样品含金在0.1×10-6,金巳达铜矿床中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所有样品均进行了银的化学分析,银含量分别全部大于1×10-6,最高达14.4×10-6,其含量达到铜矿床中银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据光谱分析测定,铜矿石中还含有稀散元素镓(Ga),含量为0.003%~0.004%,部分样品铊(TI)含量为0.02%,其含量达到铜矿床中镓(Ga)、铊(Ti)伴生组分0.001%综合评价指标以上。

位于1:10000土壤化探异常的洪山沟Ⅳ号化探异常内,德家山庄北部的细粒正长斑岩内,TC1探槽内刻槽取样1 m,含铜0.63%,主要为裂隙面上分布的孔雀石化薄膜。由于在斑岩体内,加之处于物化探较好的Ⅳ号异常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5 岩石蚀变特征

矿化岩石及其蚀变特征,据野外及镜下观察,与矿化有关细粒正长斑岩,含有数量不等的霓石,就其外观及出露情况分析,均可见程度不同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硅化和微弱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多交代霓石,或呈细脉沿裂隙分布;绢云母多沿长石颗粒边缘呈细脉和晶簇出现;黑云母呈鳞片状或团块状星散出现;硅化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细脉状(宽度

1 mm~数厘米)、梳状细脉(宽0.2 mm~1.2 mm,每10 cm内约30~40条)或侵染状(石英细粒沿长石等矿物颗粒分布)。

地表围岩蚀变极发育,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或硅化。其中绿泥石化波及范围较广,呈细脉状或沿裂隙面分布;黑云母化多出现在与矿化有关的破碎带两侧,沿角砾边缘或间隙呈细脉状或团块状密集出现,向两侧渐呈星散状分布;硅化作用范围亦较广,石英呈细粒状沿长石颗粒间胶结长石。

6 与斑岩型铜矿特征对比

洪山沟有细脉浸染状细粒正长斑岩体存在;火山口或火山管道的存在,使正长斑岩体沿该火山通道或火山颈侵入;矿石中具有典型的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构造,存在金属硫化物微细粒或微细粒结合体呈星点状分布在蚀变岩石中,或分布在石英细脉及碳酸盐脉中,且矿化普遍。以上均与斑岩型铜矿特征相似,因此预测本区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床。

7 找矿方向的初步探讨

正长斑岩体位于洪山岩体NNE向控矿断裂之北西侧一小型寄生火山口中。该小型寄生火山口遥感图像呈环形,正长斑岩体即沿该火山通道或火山颈侵入。

从一般火山岩型斑岩铜矿成矿理想模式分析,深部和内部为铜、钼、钨矿床,向上向外为强黄铁矿带—弱黄铁矿,最外为铅锌贵金属,又是这些矿化可能成为寻找深部铜矿床的指示性矿化或找矿标志。从本区发育的矿化情况分析,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和铜矿化共生,混杂出现,但黄铁矿分在火山机构两侧,而铅锌等分布稍靠内部这些情况反映火山机构剥蚀程度应该到了黄铁矿化和铜矿化带的交换部位,真正的铜矿化带位置还未剥露,在深部找铜还是很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4.

[2]河北省邯郸市洪山古火山机构铜金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内部).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