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kee
2010年,笔者专程前往中国航空博物馆,瞻仰中国首架预警机——“空警一号”,深为这架见证了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中国航空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脚步的飞机的恢宏气势所震撼。与驾驶舱融为一体的透明领航员舱,宽大平直的机翼上4台巨大的涡桨发动机,还有后机身上方矗立的大型雷达天线罩,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假若这架飞机突然启动,发出巨大的轰鸣,卷起漫天沙土从跑道尽头腾飞而去,留给人们的会是怎样的震撼?
但是仔细观察这架饱经沧桑的飞机细节后,发现了一些让人疑惑的地方。尤其是通过与为数不多的几张当年“空警一号”研制试飞时期老照片对比,不难看出照片中的“空警一号”与航博里的这架飞机在外观上存在不少差异。
众所周知,作为现代空中力量的“千里眼”和“中军帐”,预警机的核心电子设备和重要外观特征就是装在机身上的大型雷达天线。为保证雷达有不受干扰的良好工作环境,飞机上不会安装过多电子设备。从 “空警一号”试飞照片中可以看出,该机腹部较为平整,机身上少量天线布置与同在航博展出的图-4无人机母机非常相似。而航博的这架“空警一号”则在机腹安装有4个大型整流罩与1块腹鳍,其外观特征与试飞照片中的“空警一号”大相径庭。而这样的布局常见于电子战飞机,在预警机上做此改动绝无必要也绝无益处。
从试飞照片中发现,为了弥补大型雷达天线罩带来的气动和重心影响,“空警一号”在原图-4尾炮舱位置加装有气动延长段,这也是该机在外形上区别于其他图-4改特种飞机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而航博的这架“空警一号”却无此特征。种种迹象表明,这架“空警一号”背后的故事绝不寻常。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开始检索,并在中国国防部网站上发现了一篇对“空警一号”的官方报道——《军史:鲜为人知的“空警一号”》,报道在篇尾处明确指出:“当年‘空警一号下马后,被拆除了预警设备恢复为轰炸机。现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空警一号则是用同型飞机重新组装的。”
由此,这架飞机是否为当年的“空警一号”的争论可告尘埃落定。然而,图-4飞机在改装为“空警一号”的过程中,又需要做哪些改变?
背负大型雷达后,无论从气动布局,还是电力供给,原来的图-4都已不能完全胜任,需要改造。
1966年,当空军在装备规划中确定把即将从一线轰炸机部队中淘汰的图-4作为特种机改造平台使用时,动力系统问题首当其冲。由于原装的ASh-73TK型活塞发动机备件不足,加之改装特种飞机需要更充沛的动力维持更多电子设备运转,同时为应对设备造成的增重增阻,空军遂决定利用从苏联进口用于安-12运输机的AI-20K型涡桨发动机进行改装。但由于原发动机短舱小,无法装下AI-20K,因此在原短舱前加装过渡段以安装新发动机。改装工作顺利完成后,因为AI-20K发动机向前伸出达2.3米,影响了飞机的安定性和操纵性,为此,从1969年12月到1970年8月,通过超过2 000次的吹风试验,技术人员对飞机的气动外形和结构做了修改。最终方案是加大平尾、腹鳍与垂尾面积,并且在平尾两端加装端板,保证其安定性。从航博展出的2架图-4改特种机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些改进都在后来的图-4特种机型号上得到了应用。
但是,即使有了这些改进,当“空警一号”加装天线罩首飞时,飞机在空中仍然出现了剧烈的颤振现象。资料记载,“在驾驶舱里,飞行员的脚踏板上有间歇性敲打感觉,咯咯直响;在中部机舱,3名射击员都能看到垂直尾翼明显的周期性摆动;在尾舱,人摇晃得无法写字。这种颤振不仅容易使空勤人员感觉疲劳,更容易导致结构疲劳,甚至出现事故。”
1972年9月,设计组开始着手排除颤振,最终方法是在天线架上安装船形整流罩,并在垂尾上加装动力减振器。经过反复试验,这些改进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成功地将颤振遏止在允许范围内。
当改装后的“空警一号”逐步解决了飞行问题,正在进行提高雷达抗地物与海浪杂波干扰的研究工作时,空军的其他型号图-4平台特种飞机也开始了改装……
图-4特种飞机
中国航空博物馆开放于1989年11月,而空军装备的13架图-4已在1988年全部退役。通过这架飞机的外形特征推测,航博里这架所谓的“空警一号”在退役后被组装成其外形之前,应该是一架其他型号的图-4特种飞机。
1976年8月,第一架图-4电子侦察机在空军5702厂改装成功,机上装有全频段雷达侦察设备和微波多路通信侦察设备,增加了有源干扰机、应答式干扰机和消极干扰设备,可执行一定的电子干扰任务。通过航博这架“空警一号”腹部的整流罩外形特征可以发现,空军之后装备的图-154M/D(I型)电子侦察机腹部的整流罩与之相似。因此可以判定,这架“空警一号”如果去掉雷达天线罩,恢复到退役前状态,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中国空军第一种大型电子侦察机——图-4电子侦察机就浮现在了眼前。
图-4电子侦察机服役不久便赶上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空军当时设备最完善的电子侦察机,图-4电子侦察机和空军其他照相侦察机一并出动,为地面部队作战行动获得了第一手情报资料。对越反击战结束后,图-4电子侦察机很快又投入到了对自己的“娘家”、当时北方边境咄咄逼人的强大对手在边境线上兵力部署的侦察中。图-4电子侦察机在其服役的最后几年里依旧马不停蹄。无论是迎着西伯利亚的寒风,还是来自印度洋的暖流,无论是在帕米尔高原上空,还是在南沙群岛的海天,如果战鹰能开口说话,相信戎马戍边三十余载的它们可以自豪的说:“我将自己所有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1977年,第一架图-4电子干扰机在5702厂改装后交付空军(共3架)。飞机配备有15种干扰设备,其主要干扰方式是针对不同波段的雷达,伴随轰炸机群投放储藏在弹舱中各种长度的金属箔条。但由于其飞行速度勉强跟上伴随的轰6机群,图-4电子干扰机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空军曾试验过由图-4电子干扰机先行起飞,在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投放箔条制造干扰走廊,轰炸机群紧随其后进入的战术,但因该战术对配合要求很高,导致其使用范围远不如图-4电子侦察型广泛。所以,在1983年轰6伴随电子干扰型试制成功之后,该机很快退居二线。
然而,这些复杂坎坷的经历并不足以讲述人民空军的图-4及各种改型长达36年丰富多彩的服役历程。这型唯一长期服役于人民空军的4发重型轰炸机参与过的事件还有:年度例行黄河炸凌、邢台地震灾区空投、青藏高原物资运输、进疆上天山炸冰川、投放药剂灭瘟疫……而更多细节,也许还掩藏在历史的尘封中。
1988年,随着轰6改电子侦察机和轰6改电子干扰机的相继服役,这些列装多年的“红色空中堡垒”终于结束了它们堪称花样翻新老有所为的战斗生涯。除了上文提到的2架于1991年进入中国航空博物馆公开展示的图-4飞机外,包括曾经的“空警一号”真身在内其余11架飞机,至今仍旧沉睡在中原大地某处的山体洞库里,将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永久珍藏。
责任编辑:陈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