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艺术大师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1943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这位以空间和光线作为创作素材的当代艺术家,在其作品中着重探索了光和空间的关系,通过视觉和身体的体验,营造出空间错觉。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既不运用物品、也不借助图片,而是仅仅利用“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进行实验性创作。这一创作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灯光本身的实体特性,也同时借由灯光表达了人类感知的奇妙和复杂性。
光的情怀
1960年,在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学习的詹姆斯·特瑞尔通过对幻灯机的研究,第一次认真考虑了“光”——这个从来都被用作照亮其他物体的介质,其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形态,却如同一种启示般呈现——它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信息的理想载体和传播媒介。1965年,他从波莫纳学院获得感知心理学的学士学位,并在那里进行了对数学、地理和天文学学科的学习。1966年他获得欧文市加利福尼亚大学克莱尔蒙特研究生学院的艺术学硕士学位。在之后超过40年的时间里,特瑞尔始终在探索以不同的方式,去操控和实验所有媒介中最非物质、非现实和无形的——光。
在特瑞尔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很大程度上是他对于色彩学的探索。例如他在1968年创作的《Acro Red》,是一个正方形红光色块被投影到室内的一角,对于这件装置的体验,可以归结为在时间通道上,几何图像与光谱色彩最终在现场被感知的过程。只有调整眼睛的视角,才能全然观察到这个“光”;而持续地与这件作品进行交流,才能体验到一种三维与可触摸的光的神奇之处。与此同时,对于人们在观看艺术品时“越来越快”这一现象,特瑞尔也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观者在一件艺术作品上花费的观看时间太短,以至于无法认真欣赏作品本身。因此他希望人们在欣赏他自己的作品时,不去考虑到底是什么被点亮了,而是去思考“光”自身的本质。“我喜欢把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但是我的媒介却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让你感觉到你的感觉,看到你自己见到的物件”,特瑞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作品。
他的另一系列作品是用“光”来化解空间的进深感。通常特瑞尔会选择在一个矩形的房间里,假设房间内的长、宽、高分别为10×5×4米。在某一短边且无窗的墙上,有一个进入该房间唯一的门。在房间的中央加设一道隔墙,然后在隔墙上开有一个很大的洞口,即在5×4米的墙上开有4×3米的窗洞,因此隔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周边为半米宽的框。观众从房门进入后通过这个边框去看另外的半个房间,会发现其中空无一物。然而那半个房间在特瑞尔精心布置的灯光下产生了“失去第三维”的幻象,呈现出一个有着某种色彩(灯光的色彩)的平面。也就是说,隔墙变成了“画框”,而上面的洞口转化成了“画面”。据说,常有观众因为不确定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便靠近隔墙试图用手去触摸“画面”,却不慎失去平衡跌入半米高的边框后。特瑞尔因此也就成了许多说不清、打不完的官司的被告人。
技术上取得上述的效果其实并不很困难:一个空间中的各个界面之间的光影反差越大,空间感就越强烈;反之,空间各个界面的亮度越接近时,空间感就变得越微弱。英国建筑批评家罗宾·埃文斯(Robin Evans)还注意到特瑞尔这组作品的另一个有趣现象:即这些作品的效果无法用绘画的手段来表现,而这些装置也完成了从三维到二维的变化,但形成的其实只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幻象。
1967年在帕萨迪纳艺术博物馆(Pasadena Art Museum)举办的展览是特瑞尔第一个具有革新标志的艺术展。而去年对于他来说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的大型装置艺术展、洛杉矶州立艺术博物馆(LACMA)的个人回顾展以及休斯敦美术馆(Huston Fine Art Museum)的展览相继举办。特瑞尔的作品不但在美国如此大规模、高频率地展出,在英国也同样倍受瞩目——先后在Hayward画廊和佩斯伦敦画廊(Pace London)展出。后者在伯灵顿花园推出的“詹姆斯·特瑞尔个展”刚刚结束,在展览中特别展出了两件从未露面的《宽玻璃》系列(the Wide Glass series)中的作品。这个系列中每件作品都很独特,它们均有一个磨砂玻璃表面弯曲的光圈,在一组复杂的LED光束照射下显得活力十足。另外还有两件《高玻璃》系列(the Tall Glass series)中的作品,分别是《逗留》(Sojourn,2006年)以及《感知思想》(Sensing Thought,2005年)。这一系列作品旨在创造一个有形、可触的光的物理平面,而这一观念借鉴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一个名为“浅层空间建设”(Shallow Space Constructions)的系列作品。
詹姆斯·特瑞尔的成功从很大意义上反映了艺术界对于灯光装置艺术关注度的不断升温,也再一次挑战了人们对“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灯光艺术作为一个突破口,让观者感受到了身处装置中的奇幻和神圣感。而装置艺术所强调的也正是一种和我们周围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赋予参与者一种新鲜感知。以詹姆斯·特瑞尔为首的装置艺术家们的作品强调了对空间利用的重要性,他的两件超大型装置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艺术火山”与“落日时分”
詹姆斯·特瑞尔在1979年开始创作的、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的《罗登火山口》(Roden Crater)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艺术品了。这个项目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20余年,是他花费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作品。他将这个死火山的喷火口改造成可以用肉眼观测的天文台,是专门为了欣赏天空的各种自然现象而设计的。
1970年,特瑞尔以每亩土地低于6美元的价格,在内华达山区买下了有着40万年历史的两座死火山及周边的连带地区。之后,他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努力打造着自己的火山美术馆——挖出了854英尺长的隧道,并建造出圆形的洞穴般的空间,以便实施他一贯以来利用光线和空间来传递创作理念的计划。这些内部空间有的黑暗、有的明亮,让进入者极易产生错觉——由于位于死火山口,参观者会时而感觉进入了地心,时而又仿佛在拥抱天际。关于这件艺术品的种种描述,吊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有评论家甚至将《罗登火山口》与英国史前巨柱或墨西哥金字塔相提并论。更有人预言,它的粉丝数量将会超过电影《星球大战》。
另外一个特瑞尔最出名的系列作品是“Skyspace”——他众多艺术表达形式中的一种。在全世界,总共拥有80余个Skyspace,首个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受朱塞佩·潘沙·迪·标莫(Giuseppe Panza di Biumo)委托,为他的梅纳弗格里奥丽塔潘沙别墅(Villa Menafoglio Litta Panza,现为博物馆)制作,建造于意大利的瓦雷泽。特瑞尔利用空间内部屋顶的灯光和室外日光的结合,带给观赏者一种仰望天空的迷幻感——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说,Skyspace利用封闭空间将观者包围,从而控制他们接收光线的程度。坐在这样的空间内眺望屋顶,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间定格、目光涣散的错乱感觉。特瑞尔同时以光线隧道和投射手法来创造出看似具有质量和重量的形状,但其实这些形状只不过是光线的投射。之前他同样运用这一原理,对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原有建筑进行加工,将不断转换色彩的光浸满整个空间。
《日落时分》(Gathered Sky)是在中国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Skyspace装置艺术作品,它毗邻一座清朝始建的寺庙场地,距离紫禁城和景山公园仅几步之遥。作为仅有的一座融入百年古建中的装置艺术,亦是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的Skyspace。《落日时分》是由一个有开口的房间构成,观者坐在靠边缘的长凳上,观看空间中唯一的天窗。透过房顶上的开放开井,可以直面裸露的天空。它的设计和建筑严格遵循艺术家缜密的规格说明——去除光以外的一切,创造出一个可以探究人造光与自然光之间的壮美交织的理想空间。天空,这个通常无法为人类所触及的东西,通过特瑞尔的构想,仿佛被带到了我们所处的高度。“天空似乎总在那儿,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我想带它下来与我们亲近,这样你就能感觉你仿佛置身其中”,特瑞尔如是说。
在特瑞尔的艺术作品中,“光”只是物体,人的感知才是媒介。对光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的思维,一个人的感知可能与身旁的人大相径庭。因此为了更好地体验特瑞尔的艺术,请放弃你的一切构想和既有观念吧。(撰文/编辑:张思 图片提供:洛杉矶州立艺术博物馆、佩斯伦敦画廊 摄影:Florian Holzh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