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艺术创作,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动脑。每天早上醒来,意识就开始产生了,而且我的艺术灵感就是在凌晨似醒非醒的时候产生的,但是当我彻底清醒之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所以我就试图去探讨这种意识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在谈到《暗意识》系列的创作初衷时,苍鑫阐释道,“理论物理认为整个宇宙中我们人眼所能看到的只占0.4%到0.5%,大部分都是看不到的暗能量,这种看似不存在的无形的东西要大于有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身体、皮囊,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看得很重的东西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支撑着我们的真相可能隐藏在背后。”
作为一个持续创作中的作品系列,《暗意识》是近年来苍鑫艺术创作的重点。2012年,该系列的部分作品就曾以绘画的形式在天仁合艺艺术中心展出。此次个展,在延续《暗意识》内在表达的同时,作品以包括装置、雕塑在内的多元形式完整呈现了艺术家更为成熟的思考。“这么多年,我之所以有激情去创作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我一直企图寻找到它,这比艺术本身更吸引我。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这种情结、这种因缘还没有断,我还在寻找的过程当中。”
将形而上的抽象思索转换为形而下的物化表达,显然需要一个相对具象的载体。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苍鑫将收集来的种子、花粉、细胞体等作为参照物,通过电脑制作,营造出一种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物质形象,并最终以绘画、装置及雕塑的形式将其呈现。在《暗意识》系列中,由12幅尺寸依次从小到大的圆形画作组成的作品《唵》,以种子作为呈现主体。随着画面尺幅的增大,种子的体积却渐次缩小,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在印度教密宗的梵语里面,‘唵就是一刹那的概念,整个宇宙就因为这个声音产生了。这一组12张的作品就代表这个声音。”苍鑫说道,“每个人对‘唵的理解不一样,我所理解的‘唵就是作品呈现出的这个样子。”
事实上,《暗意识》系列只是苍鑫整体艺术框架中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思考早在艺术家于2006年开始创作的《奇花异草》系列中就已显现。“我曾尝试过断食14天,期间只喝水、吃水果。到大约第12天的时候,产生幻觉,睡前醒后身体会变得轻飘飘的,意识就会生成为另外一个东西,这很有意思。我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意识和精神不是被肉体所左右的,它可能平行存在于某个时空里,我称之为次元。我想象在那个时空里面是否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生长着这种奇花异草,于是我就把它臆造出来了。”
与《暗意识》类似的是,《奇花异草》中的形象同样是艺术家在基于现实参照物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在以雕塑形式呈现的《奇花异草》系列中,艺术家将生物与植物并置在一起,臆造出一系列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生命体。这种将生物与植物并置呈现的想法源自苍鑫对萨满教的理解。“在萨满教中,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土壤可以变成生命,生命也可以变成土壤。”
事实上,对萨满教的关注最初源于苍鑫的满族血统。“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文革过后的荒芜,首先面对的是自己。我们喜欢关注自己,拿自己来做作品,就是因为我们要确认自己的身份。我关注的可能是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比如我的血缘是什么?种族是什么?这就要说到我的满族身份上。我最早的信仰是萨满教,萨满的很多做法很像行为艺术家。这两者所动用的很多手法是互相关联的。”在苍鑫看来,艺术家只是作为一个媒介而存在,并可能受到某种更高能量的左右。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如同萨满一样,仅是一个信息传达的导体。“萨满实际上是被某种能量所左右的,这种能量通过萨满的身体表达去印证其存在,所以我觉得艺术家很像这种角色。我在传达某种东西,这个东西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元神也好、 能量也好、道也好,总之是诸如此类的、从古至今一直在谈的东西。我的艺术概念基本是在围绕着它展开的。”这种有关巫术与宗教的思索也使得苍鑫的艺术作品在观念及内容上呈现出一种神秘主义特征。
此外,苍鑫的作品亦具有一种明显的材料性特征。通过在创作中对不同物质材料的运用,艺术家试图寻找一个精神表达的有效途径。在《媒介的意义》一文中,苍鑫将媒介划分为意识媒介及物质媒介两种类型。“意识媒介生成了物质媒介,能够驾驭这种技术的中介就成为最终媒介。决定‘媒介的不同是由何种材料的物质属性决定的。而不同的物质属性产生的特殊性是由能量振动的频律所决定的,所以不同物质所传播出的能量频律会对我们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而我界定的‘物质媒介、‘频律媒介、‘精神媒介都是从內向外生长出来的。物质材料的特殊性、独特性决定某种特殊、独特的精神结构的共生,会产生一种平行于宇宙时空的异质能量,它就是让我们穿过物质的表象而聚焦本源的实象。”
在具体实践中,苍鑫将自己认为具有特殊能量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大量地应用于创作之中。在他看来,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出的这三种形态的材料分别具有其本质寓意。“例如,水晶的结晶体结构具有构成物质复杂几何体基本形态,折射出物质的原初构造。古老的吉普赛人用观察水晶球占卜过去、预知未来,称之为‘灵媒。灵芝在道教的‘炼丹术 中秘制的长生不老的药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医药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味灵丹妙药。‘菩提从其字面解读具有佛教意昧,佛祖释迦牟尼开悟就座在菩提树下,所以菩提子象征着佛教顿悟的境界,在现时的中国对佛教感兴趣的善男信女都在手碗上带着由菩提子串成的佛珠,以示信仰取向。‘陨石含有宇宙各种矿物元素的结晶体……这些陨石中潜藏着调解人体频率的放射性元素,对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具有良性的调解功能。‘史前石器是远古祖先使用过的石制工具,是人类有别于任何物种的有力证据,证明人是智慧生命。”苍鑫还特别提到了人脑中的“松果体”。他指出,一些古老民族宗教中认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全部汇聚于此,松果体的存在是人体修行最重要的部分。在受此启发而创作的系列作品《从内向外生长》中,艺术家在以木材质塑造的不同的孩童头部雕像的内部嵌入了包括菩提子、水晶、纹理果、佛手、灵芝、陨石及各种动物牙齿在内的物质。这种将被认为具有特殊能量的天然物质介入到作品中的创作手法在苍鑫最新创作的几件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在摄影作品《相对构成》中,苍鑫将自己的身体与鲸鱼的骸骨并置在一起,在展现出作为地球上现存最大哺乳动物鲸鱼所隐含的神秘生命信息的同时,亦试图阐述一种存在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同构理念。
一直以来,苍鑫的艺术创作始终着眼于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的精神性表达经历了阶段性及方向性的演变。青年时期,由于自身状态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为东村艺术家一员的苍鑫以行为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了一系列针对社会性问题的作品。“那时是在用身体去表达自身存在的一种状态,喜欢那种激昂的、凶猛的、冲动的表达方式,这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将依照自己的脸庞制作的1500个石膏面具放置于院落中任人踩踏的作品《踩脸》即为苍鑫早期的代表作。“随着眼界的开阔,以及思考的全面化,我觉得之前过分的激动与亢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苍鑫说道。于是,在2000年左右,艺术家创作了包括《交流》、《身份互换》等相对平和的作品,并开始了行为之外的尝试。“那时我感觉凭借单一的艺术形式不可能立体呈现我的思考,于是,我就开始尝试包括3D电影,以及采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雕塑的创作。”2006年左右,对宗教等相关问题的关注使苍鑫作品的内在精神性表达愈发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特点,并逐步深化为现今作品中所具有的超验的、神秘主义的美学特征。在此框架之下,未来一个阶段,除去创作一些基于形式探索的机械装置作品之外,苍鑫计划继续将行为艺术的创作比重加强。“现在我觉得差不多是时候再做一些行为艺术了,因为我感到自己有话要说。”(采访/撰文: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