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 为艺术家构建国际平台

2014-05-21 13:18
艺术汇 2014年4期
关键词:策划人策展画廊

I ART:奥沙画廊于2004年在香港成立,奥沙集团开设这样一家画廊的初衷是什么?其与奥沙艺术基金会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林茵:2004年我们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成立了奥沙基金和奥沙画廊。我出生在香港,小时候没有什么机会去看艺术展览。一直以来,有很多企业在做慈善机构,我感觉需要在文化艺术这一块做一些事情,应当从3到6岁孩子的艺术教育着手。我们去了很多学校,最后和香港基督教服务处的9个学校共同启动,为孩子们提供艺术体验。此外,我们的老师由香港职业训练局负责培训。因为这些老师虽然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但在艺术方面却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我们就觉得在这方面也要做一些工作。在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概念是必须要设计创造性实践,让他们对艺术发生兴趣。因为老师一般对当代艺术的知识较少。我们会通过鼓励他们参加艺术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了解艺术的渠道,使他们对当代艺术逐渐发生兴趣、加深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带给学校里的孩子们。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做了9年。

第二方面的工作就是文化交流。不只是中国不同地区的交流,还有亚洲间的交流。进入21世纪,我们不能忽视亚洲。从2004年,我在菲律宾、缅甸、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泰国,还有北京、上海也开始做一些活动。我觉得不仅是艺术,对当地文化也需要了解,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大家互相不了解,误会就会发生,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艺术等方式进行对话,从而了解当地文化,这对我们的后代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第三方面的工作是支持实验性艺术,我觉得在政府的资助里面,艺术真的是很小一部分。而实验性艺术是最难获得资助的,因为没有人了解,而且容易失败。但不能因为惧怕失败就不去尝试。我认为支持实验性艺术是比较重要的一块。

第四方面的工作是展览策划,这也是从我们这9年的经验而来的。我们希望与年轻的策划人或者是比较有经验的策划人合作,举办一些好的展览。比如,我们曾在2011年的时候为一位74岁的菲律宾艺术家Roberto Chabet举办展览。如果谈到当代艺术,这位艺术家是不能被忽略的。在他50年的经历中,做过馆长、策划人、老师、艺术家,他的作品非常重要,但他从来没有在菲律宾之外的地方做过任何展览,我们觉得这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就举办了四个展览,两个展览在新加坡的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ICA),两个展览在奥沙的香港空间。其中在ICA的展览《Complete& Unabridged, Part I》,及在奥沙的《Complete & Unabridged, Part II》分别展示了Chabet 70年代及80年代的学生之创作,两个展览合共展出了81位学生的作品。在亚洲实际上有很多这样杰出的艺术家根本没有展示作品的机会,奥沙希望将这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与大家分享。

我们的画廊完全独立于艺术基金,是一个商业的平台。我觉得我们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希望能够有能力担负自己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依靠自己的服装公司来支持奥沙基金的活动。后来,我们意识到艺术家的作品还是需要进入市场,但这并不是基金的工作,还是需要有市场背景的机构去做。艺术基金和政府、民间机构、国企机构合作,而画廊的运作则针对市场,透过艺术博览会等商业平台,去推广艺术家的创作。

I ART:奥沙画廊在艺术家及艺术作品选择方面,主要的考虑因素有哪些?

林茵:很多人认为我们选择的都是年轻艺术家,其实不是这样的。作品具有批判性、实验性的艺术家,我们都会考虑。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必须是认真对待他的创作,不停地去摸索前行,对社会有所关注。我们会请不同的策展人帮助我们做研究。在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可能会为这些青年艺术家做一些联展,当对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时,才可能考虑与艺术家签约。

I ART:能否谈谈奥沙画廊对艺术家的培养方式?

林茵:我们会尽量将艺术家的作品推介给国际观众,我们会给他们举办个展,把他们的作品带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博览会上。在博览会选择上我们会比较有针对性,比如我们会把影像艺术作品带到特别为该类艺术形式举办的博览会中展示,例如Moving Image New York 2014。而视觉艺术类型的作品,则见诸于其它的博览会,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Frieze Masters、Arte Fiera及Art Cologne。我们也会把他们的创作推广到不同的机构、博物馆去。

I ART:在与奥沙画廊合作的艺术家中,青年艺术家占有相当比重,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林茵:青年艺术家的平台不足,国外观众不一定马上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创作理念,所以我们特别感到青年艺术家应该有更多出国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此外,驻地艺术创作也对艺术发展很有帮助。我们也会邀请很多国外的策划人,认识亚洲的青年艺术家。由于这些青年艺术家没有出版物,策展人对他们就无从了解。如何能够让那些在国际上做双年展的策划人看到他们的作品,并将他们带到像国际双年展这样的平台上呢?除了让他们有更多出国的机会,我们也会为青年艺术家出版文献资料。我们希望让国际级的策划人了解到亚洲艺术家的创作,并给予评论及意见,或许会为策划人所策划的展览,带来更多的艺术家的选择。

I ART:除了包括本土在内的亚洲当代艺术,东南亚地区的当代艺术亦是奥沙画廊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什么原因促使奥沙画廊对这一地区当代艺术的特别关注?

林茵: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我们又怎么不会去关注东南亚艺术呢?我只是早一点关注而已。东南亚肯定是很重要的发展区域。我认为下个5年、10年这里的艺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I ART:奥沙画廊对客户群体的区域、类型定位是什么?

林茵:我们不是太商业的画廊,我们要推介纯粹的艺术,所以我们有不同的方向。目前的收藏群体包括国际藏家、博物馆及各艺术机构 。我们会透过艺术发展下去,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单位——Osage Design。以前只是做我们自己的展览宣传品及作品图集,现在我们扩充了这个部门,因为赢得了两个设计奖,现在我们开始接手外面的工作,包括与视觉艺术、戏剧及表演艺术相关的设计工作。第二个就是Osage Art Consultancy。5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做了,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这也有力地支持了奥沙艺术基金的工作。

I ART:一家专业性画廊的组建无疑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的配合,请谈谈奥沙画廊在艺术总监职位设置及策展人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及理念。

林茵:我们的团队不仅做奥沙自己的展览,也可以配合政府的展览。我们也希望将这个部分变为可持续运作,用以支持奥沙基金,我们就可以提高我们的基准,邀请国际有经验的策展人来做更好的展览,把水平再拉高。

I ART:你认为,在现今的艺术生产环境中,画廊应如何提升并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请谈谈奥沙画廊在这方面的具体实践。

林茵:奥沙很重视策划部分,最近一个展览是在1月份由Charles Merewether策划的《物料之诗》。参展的4位艺术家来自韩国、中国、新加坡和菲律宾。这个展览带我们看到作品物料所蕴含的各种特性、意涵与艺术价值。Charles Merewether经验丰富,我们希望可以请到这样杰出的策划人来为奥沙策划展览。

I ART:在近一个时期,奥沙画廊有哪些重要展览及艺术项目方面的计划?

林茵:1月份因为场地问题,做了1个联及3个个人展。5月份我们邀请了Charles Merewether策划展览《市场作业―抹煞:由概念主义到抽象论》。这个大型展览是我们和城市大学一起合作举办的,是《市场作业》展览系列的第三届展览,旨在质疑现今的艺术评价里,人们日渐侧重艺术商业角度的诠释,当中作品主题往往比其概念及物料处理更重要。展出的作品来自泛亚地区多国,包括中国内地、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及印尼,以将各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价值,以及之间的联系,作一整体梳理。城市大学的展览空间超过1000平米,我们的空间则有1000平米。期间也会围绕展览主题举办一个很重要的研讨会,研讨会将由David Elliott主持,当中讲者包括陈育强、Biljana Ciric、Jens Hoffmann及Charles Merewether等等。同时,我们将参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我们除了会在展览单位展出约10位艺术家的作品,更被挑选为“艺聚空间Encounters”的展出画廊,当中将展出沉少民的作品《I Touched the Voice of God》。而在由李振华策展的“Film”部分,我们的三位艺术家―缪晓春、Ishu Han及陈赛华灌亦被挑选参展,展示其录像作品。(采访/编辑:王薇 图片提供:奥沙画廊)

猜你喜欢
策划人策展画廊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暑期“云”游,亮出你的金点子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画廊
画廊
画廊
时 尚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