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798亦安画廊,创始人张明放正在为3月1日一个群展的开幕进行忙碌的准备和布置。进入二楼的布展现场,深色怀旧的木质地板,映射出被岁月侵蚀后沉淀下来的沧桑,这也似乎印证了在中国艺术进程中一个画商经营画廊时的艰辛与磨砺。
谈到参加国内外博览会的感受时,张明放说:“我们参加博览会,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我去过很多国家的博览会,我们会考虑到成本以及艺术品跟他们有没有契合点,作为一个中国画商,我不会完全迎合他们的喜好,有时候也会持怀疑态度,并不完全相信,所以有时候我宁可不去,可以等到他们接受我们东西的那一天。虽然画廊不去参加博览会,但我会去看,有好的艺术品就会买。我始终认为,不论是画商还是收藏家,艺术的价值最终是作品的好坏决定的。在博览会上,必须有新的客人来买我的东西,这才算成功了。”
除了筛选好的艺术家之外,画廊还需要不断拓展藏家群。保证资金的流动,解决了生存问题才可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I ART: 首先,请谈谈多年经营画廊的一些感悟?
张明放:其实我本来就很喜欢艺术,这个过程还是很挫折的,我还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起初我一直认为,西方很成熟而中国却没有的,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但现在来看,结果并非我想的那样,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画廊业还是没有受到重视,作为商业机构没有一个自己的行会。去税务局注册是没有画廊这一个行业的。现在的画廊越来越弱,资本进来了,拍卖进来了,艺术家与画廊合作也不再想以前那样,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会碰到很多问题。
I ART:这个问题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呢?
张明放:主要在于现在资本进来的太快,使得艺术家很容易膨胀,而艺术创作没有作为一个正规的渠道或者展示的空间让别人去看。就直接消费掉了,买家看上去好像是买到了什么东西,等后来拿出来看的时候会出很多问题。我觉得还是要通过展示,让大家去看,然后再消费。直接消费了是泡沫,大家对作品没有一个判断。不然画廊就没有生意了,画廊做展览也没有人看,艺术市场不够规范。
I ART: 亦安画廊最初设立在北京,在香港也有分部,后来香港分部为何取消呢?
张明放:来北京设立空间也是由于一些个人原因,北京的朋友很多,想换个环境。选择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是因为当时画廊业在香港几乎没有,大多是古董店。香港的商业很发达,是国际化的一个消费群,所以2006年设立了分支机构。当时很有意思的是,香港记者在进行访谈时,当时对画廊业、当代艺术没什么明确的概念,但是后来他们关注以后,很快发展起来并且很多方面比我们优秀。后来撤离的原因主要是,成本越来越高。另外就是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之前一直都是西方中产阶级通过画廊来买画。
I ART:亦安画廊是怎样与艺术家进行合作的?
张明放:以前是跟艺术家签约,但现在这些已经行不通了,现在基本上是以办展览的方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艺术家愿意跟你合作就合作,不合作也不勉强。对我来说,我每天关注的是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我应该买,什么样的作品我会推荐给客人以及什么样的艺术家我可以跟他合作,这些才是我最关心的。有些艺术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跟你合作,那么我只能耐心等待,或者去他的画廊买他的作品。
I ART:艺术家作品价格的定位是怎样的?
张明放:艺术品的价格定位这个东西很难说,而且这也不是画廊说了算,是拍卖行。因为参照指数都是拍卖指数,而人们往往都很认同拍卖指数。当然,画廊也有一定的定价权,是和艺术家协商。在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涨幅很不稳定,价格定位是没有一个规律可循的,而有些价格的涨幅与艺术品自身的价值又未必能成正比,很多艺术家对市场充满幻想,不切实际。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一个画商,有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
I ART:艺术品对应的客户群体主要有哪些?
张明放:以前是与海外的藏家合作,也有一部分是中间商,再或者是朋友介绍。因为他们懂艺术,我希望我的东西能卖给懂的人。艺术品不可能只赚不赔,而你一旦有分毫的亏损,就会受到埋怨,而那些懂艺术热爱艺术的人却不会抱怨你。一个画廊收藏的每一件艺术品不可能都赚钱,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不赚钱不代表将来不赚。不可能每个艺术家在这个时代都会受到欢迎,艺术家自身也在发展,比如朱新建,他原来的画只有几百块钱,现在卖到八万一平尺。当时人们说他的画不值钱,画了这么多,但是你要知道,一个艺术家画的多没关系,只要都是他画的,并且画中有他思考的东西、传达的东西,况且,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作也有高潮和低落,藏家可以挑好的作品。他要有一定的时代地位和影响力,是具代表性的,他的价格就应该高。但还是要看作品,好的作品将来会很贵,甚至还会出现仿制品。就像齐白石,他有很多作品,市场上流通的真迹却很少。
I ART:面对压力和挑战你如何定位画廊?
张明放:前年开始,我关注水墨艺术,我最早也是从收藏水墨作品开始的,所以有着水墨艺术情结,作为当代艺术的当代水墨,它的优点是既有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又有受西方艺术理念影响的绘画元素,具有延续性。但是水墨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平台太本土化,不过资金比较丰富,水墨艺术家也想换一个新的平台,我也希望打造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绘画”,然后再带到国际平台上去。现在正处于磨合期,都有一些期待,虽然我看好的一些水墨艺术家,其作品价格已经很高了,但还是可以合作举办展览。同时,我还会去寻找和挖掘年轻艺术家,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我现在还是侧重绘画,平面或者静态的艺术品(包括雕塑),而且作品能够放在室内来展示。
I ART:作为画商,你现在最关注的是什么?
张明放:我现在就特别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绘画,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是怎么去思考的(对现实,对历史的态度),艺术家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作为特殊群体性的艺术家,作品也相应具有特殊性才能被消费。因为现在的社会不再封闭和局限,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上,这个时候的创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采访:邢佳 编辑:邢佳、张磊 图片提供:亦安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