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华
摘 要 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验研究,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模式”不仅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问题 教学模式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能力培养中提到: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就是顺应课程改革需要,体现这一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它以问题为起点,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结果的表达,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实现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内在意义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问题教学模式”一般流程中的两大主要过程
1.1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关键,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带动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1.1 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心理冲突,在新旧知识链接点上产生矛盾,燃烧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内驱力。
例如在讲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中提到:桦尺蠖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这是否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马生马,驴生驴,那骡子是否可以生骡子呢?马和驴生出骡子,那么它们是否就是同一物种呢?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提出后,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增加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习效率提高。
再如讲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笔者运用书上的讨论:如果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有鸡、鸡蛋,还有玉米,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你是先吃鸡,再吃玉米呢?还是先吃玉米,再用部分玉米喂鸡?问题一提出,学生讨论热烈,很想马上知道答案,可教师没有立刻给出,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完本节内容,再思考这一问题,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1.1.2 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出难度适宜的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或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
教师设置的问题也应有梯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细胞分裂的每个时期特点,然后通过对各时期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并到黑板画出某些重要时期的图像。此时有学生提出:“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细胞分裂时各时期的图像中如何标志?”小组学生主动在图中进行了标注,师生共同进行了改正。像这样发现的问题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出现并一一解决,课堂教学质量高效。
1.2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学生发现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思维的能力。学生需亲自尝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深层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
1.2.1 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小组,根据学员不同的水平合理搭配,推荐一位能力强的作为组长。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取长补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1.2.2 自主学习,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任何课堂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应用”时,笔者这样设计:新疆哈密瓜很甜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所致的,能否在本地也种出这么甜的哈密瓜呢?这个问题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笔者便通过小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发言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出现异议时,小组间再展开辩论,教师稍作指点,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全套方案。
整个过程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2 “问题教学模式”引用的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笔者采取实验研究法,选取江苏省某高级中学两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学生都是在中考时按考试成绩分班,起点基本一致,任课教师相同。实验班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
2.2 分析
运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学习,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也有显著改善,更善于挑战困难,成绩也有很大进步。但可能由于高中学生时间紧张,独自钻研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还是不够理想;学生学习内驱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还是仅仅为了寻求别人的表扬,获得他人的青睐。
3 对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几点思考
3.1 需要不同教学模式的整合
“问题教学模式”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管多么优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许多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是教学的不变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综合考虑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才可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2 正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最好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这时教师可起到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而不可否定学生的思考。有时提出的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在学生发现问题时,会碰到很多难题,教师也不一定都能解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这些问题,而是抱着一起学习的态度,课后解决。
3.3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开放的课堂探究中,教师无法预期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哪些问题,无法预设好全部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教学机智、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探究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专业素养。
3.4 课时的把握
“问题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但在课堂上很难将所有需解决的问题充分展开和广泛讨论,常常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该模式中问题不需太多,要有所选择,尽量能考虑到本节的教学要求,选择典型的覆盖知识面广、学生有兴趣的问题。针对每一个探讨的问题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会触类旁通。通过少量题目解决一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
总之,“问题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问题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教师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刘绪菊.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