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以合肥市为例

2014-05-18 09:14张庆宏冯庆水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覆盖面信用社金融机构

张庆宏,冯庆水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2003年6月27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由国务院颁发,决定首先将山东省等8省市列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由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拉开了崭新的一幕。该方案明确了此次改革目标并确定了总体要求。在充分总结第一批试点改革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次年8月,国务院又决定增加一批新的试点单位。2004年12月28日,安徽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正式建立。2007年8月,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系伴随最后一家省级信用合作社的正式挂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1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回顾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找到一个适合的评价理论在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只有正确地分析改革绩效的情况,才能进一步对后期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当前,有多种方法用来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但是还没有一个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评估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

国内学者在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方面有以下实证研究:2003年,程恩江等人利用补贴依赖指数方法,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进行考察[1]。2004年,褚保金等人利用Yaron业绩评估框架研究江苏省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情况[2]。2006年,谢平等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可持续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3]。2007年,安翔等人根据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设计出初步的农村信用社绩效评价指标思路[4]。

1992年,世界银行专家Yaron通过研究建立一个全新的评估框架来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即Yaron业绩评估框架,此评估框架主要由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的基本指标组成,这是到目前为止众多学者较为赞同的一个评价体系[5]。张仁寿等人认为,通过将数量分析与此评估框架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情况,可以弥补不能全面进行分析的缺陷[6]。因此,本文首先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其经营数据运用到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对其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后续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2 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和指标

2.1 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

Yaron框架主要由“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的基本指标组成(图1)。有时,伴随覆盖面提高的可能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此时二者之间可能会有某种冲突;但是,在另外某些情形下,覆盖面提高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会随着这两个指标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改进。若一个金融机构目标客户覆盖面较高,并且能够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那这就是最优良的农村金融机构业绩,即理想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态。

覆盖面指标是一个混合指标,由资产规模、存贷款规模、贷款结构、贷款条款和交易成本多个指标组成。覆盖面可以通过服务的多样性、产品的丰富性、客户的层次和类型来反映目标客户的满意程度。农村金融机构若能将覆盖面包含的这些方面的指标同时兼顾好,则其业绩会提高。

持续性指标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在不接受其他机构任何补贴或者扶持的情况下是否能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补贴依赖指数”(简称SDI)反映的是农村金融机构依靠其他机构给予扶持或者补贴的程度,也可以反映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补贴依赖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农村信用社得到的补贴额除以其利息收入。通过对补贴依赖指数的研究可知政府或其他机构给予农村信用社的补贴或者扶持对其在经营盈利中的影响程度,即在没有政府或其他机构补贴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若要保持与之前一样的盈利水平,需要提高利率水平。当补贴依赖指数等于1时,则表示该金融机构所获得的贷款利息收入和其所获得的补贴总额两者的数值是一样的。此时若取消补贴,该金融机构则不能盈利,只有在将贷款利率增加1倍的条件下,才可以取消补贴并保证金融机构能取得现有的业绩;当补贴依赖指数为零或以下时,证明该金融机构所获得的贷款利息收入比其所获补贴多,实现了盈利,即使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利润,达到了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补贴依赖指数最小为1,最大可以为任意值。

图1 Yaron的业绩评估框架

2.2 指标的选取

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情况较复杂,所以选择评估指标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要灵活运用框架,随机应变;第二,评估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要能切实地反映并指出问题所在;第三,遵循全面性原则,应全面地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进行评价,片面的评价不能切实反映存在的问题;第四,遵循真实性原则,评估指标要确实能反映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实情况;第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指标应当能够获取相应的数据资料,若不能获取相应数据资料,则选取的指标也是无意义的。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选取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1)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主要包括资产规模、存贷款规模、贷款结构、贷款条款和交易成本。其中,资产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机构总体的经营能力;存贷款规模越大,则表示金融机构的交易规模大,其拥有的客户数量也相对越多;贷款结构,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充分了解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哪些人,以此了解贷款结构主要包括哪些类型;贷款条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其客户提供的各种贷款方法,客户的满意度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会随着贷款条件的容易度增加而提高;交易成本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在日常办理各种业务和交易时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为办理金融业务所需要付出的费用[8]。(2)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本文通过补贴依赖指数来判断,其依赖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从央行获得低息和无息再贷款平均余额=向央行借入再贷款年初余额/2;m,平均存款利率=年累计存款利息支出/各项存款年平均数;c,实际支出的借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向央行支付的支农再贷款利息支出/A;E,平均权益=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年初数+年末数/2;p,调整后税前利润;K,金融机构获得的其他所有补贴总和;LP*I,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入所得。

3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

3.1 覆盖面指标评价

本文从资产规模、存贷款额规模、存贷款额和存贷比、农业贷款总额及其比重和贷款条款几个方面来评价农村信用社的覆盖面。

表1 样本信用社的资产规模及结构(单位:万元)

3.1.1 资产规模和结构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总资产呈上升趋势,经营实力也明显增强。由表1可知,近年来,样本信用社的资产总额逐渐增长,在2008年和2009年,其资产总额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0% 以上,其中资产结构中的贷款项目和现金项目增长相对较快。而在资产总额中,贷款项目所占比例最大,且呈持续增加,使得资产总额也逐年增长。从表1亦可看出,现金项目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样本信用社的流动性也有所增强。

3.1.2 存贷款总额及其增长率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提供存贷款服务。由表2可知,在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后,存款和贷款都以不同的速度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存款增长率除了2007年出现负增长,其他几年都呈现正增长,特别是2008年到2010年增长率都达到40%以上。存款的增长证明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有所增多,由此也有了更多的资金基础为其客户提供贷款。

表2 样本信用社存款贷款规模及贷存比(单位:万元)

3.1.3 存贷款额及存贷比

所谓的存贷比是指农村信用社的一定期间内所有的贷款总额与其一定期间内所受到的存款总额的比值。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存贷比与其盈利能力成正比。当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很大时,若具有相对较高的存贷比,则证明其收入大于成本,即盈利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存贷比应该有个度,不宜过高。如果存贷比过高,银行可能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则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为了避免银行发生此类事情,央行明示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不得超过75%。由表2可知,从2006年到2008年,存贷比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在2007和2008年达到90%以上,表明信用社在此期间的盈利可观,但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从2009年开始,样本信用社开始调整,存贷比下降到65.48%,提高了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充分体现出其农村金融机构主力军的作用。

3.1.4 农业贷款总额及其比重

样本农村信用社2006年到2011年的农业贷款分别为19.5亿元、32.1亿元、44.3亿元、56.7亿元、76.5亿元和92.1亿元。由此可知,农业贷款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2008年开始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增长率持续上升,近几年,农业贷款总额的比重维持在60%左右。随着农村客户的数量逐渐增加,覆盖面的扩大,农业贷款与贷款总额的比重也随即持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在改革后逐步加大,贷款品种也多种多样,实现了多元化,从而加深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深度。

3.1.5 贷款条款

农民主要在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而农户贷款难一直以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信用社实行改革后,样本信用社根据农行的要求,加大了支农力度,切实加强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或者担保,而且为农户贷款提供了许多绿色通道,简化了农户贷款,并提供优质的服务。除此之外,样本信用社还推出了惠农卡等支农政策。样本信用社通过增加贷款品种,从而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提高了样本信用社的贷款质量。

3.2 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补贴依赖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农村信用社得到的补贴额除以其利息收入的比值。本文根据样本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并基于以上理论中的补贴依赖指数的说明和计算方法,将公式简化为:SDI=[(E×m)-P]÷(LP×I),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近年来,样本信用社的SDI值一直为负值,且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样本信用社对外部的依赖逐渐降低,其利息收入较多,实现了盈利,即使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利润,已经基本实现了可持续性,又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同时,样本信用社对风险情况的预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有效地实现了资产升级[9]。

表3 样本信用社的SDI值(单位:亿元)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样本信用社近几年的数据和绩效进行分析可知,首先,通过改革,样本信用社的支农效果明显增强了,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其次,在覆盖面方面,其农户数量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信用社创新模式,推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充分利用农村金融资源,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随着覆盖面的扩大,样本信用社的存贷款以及农业贷款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提高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了其农村经济机构主体的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体来说,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社。首先,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相对分散,应该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其次,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等方法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再次,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框架,使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义务和权利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机制。最后,政府需要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在后期的改革中,农村信用社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建立适当合理的准入门槛,积极开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并对以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吸取其教训。虽然在前期的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更要重视其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并带动农村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

[1]程恩江,褚保金,刘大耕.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补贴及其政策含义:以江苏为例[J].金融研究,2003(3):98-104

[2]卞月波,褚保金.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48-53

[3]谢平,徐忠,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7(1):23-39

[4]安翔.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及评价指标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4):46-50

[5]JACOB YARON.Rural Finance:Issues,Design and Best Products[J].World Bank,1999(3):1-10

[6]张仁寿,张亚芬,陈池.农村信用社改革效绩评价方法的探讨:兼论转轨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创新[J].广东改革参考,2007(2):26-29

[7]潘淑娟.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3-87

[8]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48-158

[9]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2(12):15-24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覆盖面信用社金融机构
优异答卷载入奥运史册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幼儿队前教育试点工作 扩大少先队组织覆盖面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文献研究综述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