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磺酸钙治疗老年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2014-05-18 06:24余武李德梅
实用老年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分者苯磺酸微血管

余武 李德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是糖尿病重要的致残因素[2]。DPN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对称性,下肢重于上肢,缓慢进展,先出现感觉神经病变,后期出现运动神经病变,且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肢体疼痛或感觉缺失、难治性溃疡,或并发感染以及创口不愈合等,最终可能导致截肢[3];电生理检查可早期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目前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故尚无特效治疗。我科选用羟苯磺酸钙治疗中、重度DPN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68例老年DPN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4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示传导减慢;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9分的中、重度DPN患者;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需同时满足以上4方面。

1.3 TCSS评分[1]于2001年由 Perkins及 Bril等提出,包括神经反射评分、神经症状评分、感觉功能检查评分3部分,总分19分。2002年他们提出了该评分的 DPN分级标准[5]:0~5分者为不存在DPN,6~8分者为轻度,9~11分者为中度,12~19分者为重度。

1.4 给药方法 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接受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及运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等),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9.0 mmol/L。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方案的抗血小板、调脂治疗及口服维生素B1、甲钴胺(江苏扬子江药业,商品名:奇信)改善周围神经细胞代谢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羟苯磺酸钙(西安利君制药,商品名:多贝斯)50 mg/次,3次/d。2组疗程均为12周。

1.5 数据采集 治疗前后均由一名固定在门诊工作的主治医师对各患者进行TCSS评分;由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肌电图室完成右下肢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仪器为丹麦维迪公司生产的Keypoint4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1.6 疗效判定标准 目前DPN治疗效果无明确的统一的标准,本研究观察治疗前后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指标的变化情况,用以判断疗效。

1.7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3.0软件行统计分析。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n=34)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n=34)

?

2.2 治疗前后2组TCSS评分及右下肢腓总神经SCV比较 治疗前、后2组TCSS评分见表2,SCV见表3。治疗前2组TCSS评分及S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2组TCSS评分及SCV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以上2个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s,分,n=34)

表2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s,分,n=34)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

?

表3 2组治疗前后右下肢腓总神经SCV(±s,m/s,n=34)

表3 2组治疗前后右下肢腓总神经SCV(±s,m/s,n=3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药物不良反应 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均未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中断治疗。

3 讨论

药理作用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为毛细血管保护剂,可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组胺、5-羟色胺、透明质酸酶、缓激肽、前列腺素)的合成或抑制其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同时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基底膜胶原的生成以及基底膜的增厚;抑制红细胞中的山梨醇形成从而改善红细胞内山梨醇增多引起的功能障碍,并改善血红蛋白的柔韧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及释放,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降低血栓发生概率;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改善红细胞的高聚性,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同时激活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改善血液黏稠性,改善血流状态;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因子的作用[6]。基于上述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微血管病的治疗,如糖尿病性及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静脉曲张综合征以及微循环障碍伴有静脉功能不全等,而对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主要用于视网膜病变及肾小球病变。

现有研究表明DPN发生发展主要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异常、血管损伤、氧化应激、神经营养障碍、免疫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1],是以上各因素综合所致。早期以代谢异常为主,后期血管因素作用较大。糖尿病早期即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神经元及神经髓鞘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最终导致DPN发生。糖尿病患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神经纤维间的毛细血管量减少,糖基化蛋白沉积,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变性,管腔狭窄,因此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本研究针对DPN的微血管病变这一重要发病机制,采用毛细血管保护剂羟苯磺酸钙治疗DPN,观察治疗效果。因所有患者均服有维生素B1、甲钴胺,而该二药均可改善周围神经细胞的代谢及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故对照组治疗结束后TC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性改善。当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上述二药与毛细血管保护剂羟苯磺酸钙联用时,起到协同作用,治疗组TC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现有研究表明,DPN常以感觉神经受累为主,先出现感觉神经病变,后期出现运动神经病变,故本文选定肢体SCV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羟苯磺酸钙治疗DPN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为老年患者DPN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如果患者经济状况等条件允许,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同时监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或停止治疗后定期监测神经传导速度等,以更好地判断羟苯磺酸钙治疗DPN的疗效及DPN病情。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49-1052.

[2]谷雪静,王燕,樊海英.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1):47-49.

[3]施君,张文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6-119.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5]Bril V,Perkins BA.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11):2048-2052.

[6]孙素馨,王宏,孙晓芹.羟苯磺酸钙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医药杂志,2003,23(2):100-101.

猜你喜欢
分者苯磺酸微血管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转归与血清IL-4、TNF-α、IL-27和IFN-γ水平相关性研究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使用中药外洗方法的护理研究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甲状腺微小癌与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超声及超声弹性声像图特点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