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张留
江苏省泰兴中学教师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让人爆笑之后陷入深思的电影,也是一部很有深度与教育意义的影片。它主要讲述了三名大学生——兰彻、法涵、拉朱挑战学校教育体制,冲破樊笼,实现自我的人生经历。
以兰彻为中心的三人组合,在皇家工程学院经历了顺从、叛逆再到自我解放和认知的过程。三个人,代表着不同的三种类型。兰彻不为世俗所束缚,敢于创新;拉朱和法涵则徘徊在突破传统和循规蹈矩之间。在兰彻的指引下,后者最终都突破了旧制度的限制,实现了各自的理想。影片传递出的不仅仅是梦想、勇气和友谊,更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印度国民对“精英教育制度”的不满。
近三个小时的片长,相当于进行一次数学奥赛的时间;但即使让学生做上30小时的奥赛试题,也未必能够收获影片带来的感悟。这部影片自然地洋溢着印度哲学思想中那种独有的对心灵的关注、对自由的渴望、对超越的执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炙热。电影其实是现实问题的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片中的主人公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或许就是你我的缩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中的法涵和拉朱,失望过,迷茫过,但还是认真地生活着,努力地寻找自己的方向。谁都渴望像兰彻那样精彩地活着。不过,要成为兰彻真的好难,很少有人可以像他那么洒脱,那么独特,那么坚持不懈地永远将“利他主义”进行到底。这部影片在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力量。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人生的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迷茫的时候如何应对人生。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尊严!兰彻的出现,颠覆了现实中的一切固有观念,给影片增加了戏剧冲突,诠释着一种最简单的生活理念——为自己活着。
兰彻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与他
的特殊身份和心理有关。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富人家雇请的园丁。他从小酷爱读书,聪慧过人,却没有学习的条件。这个富人让他冒名顶替自己的儿子去读书,代价是拿到毕业证书后自动消失。他看起来很幸运,但实际上一直是以别人的身份活着,并不是他自己,这种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是谁也无法体会的。奴仆的身份,让兰彻对“为自己而活”有着强烈的感受,并毅然地遵照执行。他一路走来,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并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一切都会好的!”这是兰彻的口头禅,也是他的人生信条。虽然只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心理暗示,但它的效果往往超乎想象,它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给人以极大的希望。兰彻遇事总能乐观积极,每一次面对困难他都毫不退缩,并能化险为夷,这些都与他的乐天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在大学里,兰彻总是打破常规,敢于跟权威叫板,与古板的系主任针锋相对,死磕到底,他的行为显得叛逆不羁,与周遭格格不入。但这种反叛,并不是故意想吸引别人的注意,相反,他无意去担当意见领袖,只是简单地跟随心灵的方向,为了生命的饱满与充实而作出决定。他清楚地知道如何为自己而活。兰彻向往自由,对于生活热爱而执著,自由、激情、梦想、信仰,使他的生命焕发光彩。他从不为自己的出身自卑,而是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和激情。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理想的,顺畅的道路最好不过,但艰难困苦亦不在话下,只要心中没有恐惧,成功便手到擒来。他有层出不穷的创意、千奇百怪的想法,他肆意地挥洒才情和创意,学习起来轻松而快乐,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排第一,这些都源于他对工程学科的热爱。
兰彻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他用乐观、热情、智慧、韧性和人格魅力,以及他的一言一行中所蕴含的爱的力量,为他自己和朋友们赢得了尊严。他帮助身边的朋友们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也让系主任醒悟且发生思想转变。他最后成了一名有四百多项专利的发明家,创办了一所学校,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导学生。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我不想谋生,我只想生活。”在生活中,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或许“做自己”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
成功其实应该很自然的,只是很少人能够做到而已。片中有一句话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找上门。”其实这句话也说明,卓越之后,成功是自然的事情。然而怎么卓越呢?兰彻告诉我们,只要你自然地对待你自己,坚定地跟随自己的心,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忘初衷,它就会带领你找到你的卓越之处。突破世俗的教条,不做生活的奴隶。唯有活出自己,才能活出真我,才能迸发潜能,才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一切才会都好。
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生而自由,但很快被外界事物所束缚,不得不为自由再去抗争,去拼搏。人们尽力争取的自由,即为自己作主的权力,这其中当然包括自我抉择。这是法涵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法涵的成绩通常排名倒数第一,原因在于他的兴趣爱好不是工程和机械,而是野生动物摄影。他喜爱大自然,对野生动物摄影有着热情和天赋,但因父母的要求和期待,他只能攻读工程学。很简单的道理,人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会感觉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法涵当前所做的事根本就不是他的热情所在,如何能够做好!他伪装得有多辛苦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法涵出生的第二天,他父亲就说他将来是一个工程师,从来没有问过法涵真正需要什么。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当工程师便意味着财富和地位。法涵是个顺从的孩子,他将自己放在了痛苦的泥潭中,他在为父母活着,为他人的眼光活着,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其实应该算是噩梦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很多人由于家庭等外在因素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像在别人画好的圆圈中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人们所期盼的,但这种梦想逐渐成为奢侈品。很多孩子从小就被迫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大多数学到的只是表层东西,不愿深入,显然不会在那个领域有所建树,最终是“泯然众人矣”。这不仅浪费了孩子的天赋,也是社会人才的巨大损失。
在兰彻的影响和鼓励下,法涵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正视自己的人生、兴趣和才干。他最终放弃了当工程师的目标,选择做一名摄影师。当他鼓足勇气去说服父亲时,那一番话掷地有声:“爸,我做了摄影师会怎么样呢?拿的钱少,住小点的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是我快乐,我会非常快乐,无论我对你做了什么,都是因为我真的爱您,以前我什么都听您的,但这一次,就让我听着我的心吧。”
回到现实,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为了赢得好工作,人们例行公事地完成学业,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原本就应该这样吗?有些事情,值得我们思考。父母的意志、朋友的建议,只能是自己选择未来生活时的一种参考。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主。自己得到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为自己活着,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为明天担忧,只为明天而努力奋斗!拉朱的自杀未遂,让他自己猛然醒悟,也给我们以警示。有些压力,我们必须承担,但我们不能被压趴下,而要化压力为动力。我们需要憧憬着未来的美好,需要全力以赴地为明天奋斗,而不是对未来充满担忧,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活。太多的恐惧,会消耗一个人在当下活好的力量。
拉朱的失败,主要在于恐惧。他的家庭仿佛一部灾难史,有着因瘫痪而卧病在床的父亲、因没有嫁妆而一直适龄待嫁的姐姐、因买不起一件新“纱丽”而整日抱怨的母亲……拉朱肩负着一家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快乐,他心里有太多的包袱,所以整天惶惶不安。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拉朱透不过气来,他把自己的梦想当作了救命稻草,可当梦想开始被功利色彩所污染,那就成了噩梦。拉朱喜欢工程学,他狠命地学习,死命地应考,心无旁骛,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成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在不寻常的压力之下,他不再寻求自己的潜能,而是转为开始迷信神灵,他因包袱太多产生的恐惧而迷失了方向。
拉朱因为压力巨大,一次酒后在系主任的家门口小便,便被勒令退学。他无奈地跳窗自杀,但得老天眷顾,幸运获救,另外两个“傻子”日夜守在他的身旁。拉朱重新苏醒,却付出了断掉16根骨头和双腿的代价。到鬼门关走了一趟回来,让他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人生能有几回搏?绝不能让恐惧战胜自己!拉朱不再是害怕失败的懦夫,而是重拾了自信心,找回了立于大地之上的踏实感。他最终不负众望,成为一名工程师,刚毕业就谋得一份好工作,从而改写了他和家人的命运。
人生的真正价值,莫过于快乐、真实、充实。生活中有不少人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结果使得每一个今日更加浑浑噩噩。人一旦为精神的枷锁所牵制,其心灵必将蒙尘,生命也将暗淡无光。责任虽说是每个人都有的负载,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枷锁和阻碍我们前行的步伐,它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催化剂,促进我们成长。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为未来而操心的人真是不幸。如果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便不会随意产生那些虚妄的想法。生活也许很累,但我们总要学会不让自己的心累。我们需要常常给自己打打气,加加油,去勇敢地面对生活。捏紧右拳轻轻地击打左胸口,喊一声“一切都会好的”!我们要尽力去做的,是珍惜眼前的人和事物,驱逐莫名的担忧与恐惧,尽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全力以赴地为明天奋斗!